一场疯狂的心灵游戏
最近,南京部分马六车主在高速公路上的游戏,引起社会狂热抨击。几乎所有头脑冷静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现在一切似乎都没有标准了,人人似乎都可以为所欲为,而所有为所欲为的人都能为他的行为找到他们认为合理的理由。
从理性的角度看,社会个体“自我”的精神压抑和悲哀,是社会整体发展的代价,然而,社会正常个体无法逃避“社会审美、社会评价的无形之手”,除非是喝醉了~~
为了直面这个问题,让我们用日常生活中的“照镜子”行为说明。镜子可以给我们带来一种自信,与我们的“自我价值感”连在一起。表面上看,照镜子是一种私人空间的行为。但驱动我们美化镜中的那一张脸的,并非我们自己,而是社会审美、社会评价的无形之手。根本不是我们的眼睛在看镜中的自己,而是社会的目光在盯着。这种目光代表了一种社会价值排序下的隐秘指令,决定着我们对自己价值的确认。我们美化自己是给别人看的,因为我们的自我价值感来自于他人的目光。
如果一个人突然之间产生了“镜子里的那张脸真的是我的吗?”这样的想法,伴随而生的就是觉得自己很陌生。他的“自我”复活,看到了那个所谓的“自己”不过是一个虚假的存在时,在这一瞬间,他从社会中取得的各种存在属性便消失了。他开始了与自己的独处。如果能克服这种虚无感,他或许会让真实的自己过一种听从自己的内心声音而不考虑社会的目光的生活。
南京部分马六车主在高速公路上的游戏是一场疯狂的心灵游戏,演绎了“自己“与“假自我”的心灵抗衡,一切都被可悲地允许了,一切都被可悲地理解了!
虽然生命的存在是矛盾的过程,但是“真自我”是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假自我”是社会进化的元动力。
心理学家马斯洛发现,几乎所有达到高度心灵健康的人都有比常人更强烈的伦理道德观,他们的伦理道德观不会轻易地受利益的支配。健康的强大的道德观不仅可以创造人际关系的和谐美好,而且能给自己带来心灵的高度宁静。道德的真正伟大的价值就在于它具有按规律行事的特征,在于它具有“外得于人,内得于己”的善的本源性。
在道德一词的结构中,“道”先于“德”而存在,“道正是宇宙法则,而“德”则是对这种法则的认识与执行。事实证明,凡是愿意追求心灵成长的人都会将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回到道德的轨道之上,并且能够越来越多地体会到道德带给他们的力量和智慧。而无德之人正是不得“道”的愚野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