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所限,拙文《“现代人”如何读〈满江红〉》(见9月13日本版)没能展开来谈,也许会被读者认为是对《满江红》入选岳庙“背景音乐”的支持。其实拙文的意思相当简单,只是反对那种错误的读法而已,既没有肯定《满江红》是一首绝妙好词,更无支持其入选岳庙“背景音乐”之意。
我对“背景音乐”向来是不抱有好感的。
所谓“背景音乐”,其实质就是“放广播”而已。
我并不反感所有的“背景音乐”,比如我就不反感酒吧里的“背景音乐”。但对风景区、游览区、城市广场的“背景音乐”,感觉总是怪怪的,总是将它们与“放广播”画上等号。
公共空间,不是不可以“放广播”,但它应是服务性的(如提醒服务),“背景音乐”没有服务性;“背景音乐”不是可以愉悦人的心情吗?但人与人是不一样的,人与人的心情也是不一样的,人与人对音乐的理解更是不一样的,“背景音乐”顶多只能愉悦一部分人的心情,而与另一部人的心情相抵触。
声声入耳,挥之不去,如影随形。你只有三个选择:一是忍受它;二是逃开去;三是将耳朵塞住,把所有的声音都关在耳外。面对公共空间里的“背景音乐”,你几乎没有选择的权利。更有甚者,是它还代替你诠释风景,不管你眼里的“此情此景”是什么,它都已有“先入之见”。
西湖风景如画,走在西湖边上,就如走在画图中。但终究不是走在画图中,要不你在一张大画布上走走试试?风景如画,一个“如”字点出风景与画的关系。音乐也一样,风声雨声水声松声虫声蛙声鸟叫声……自然之音乐也,绝非人造音乐可以代替。古人说“松下喝道”、“花下晒裤”是一种煞风景,其实“背景音乐”何尝不也是一种煞风景?
“背景音乐”是现代技术的产物,其极端形式是“声、光、电、影”,现在很多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都采有这种形式,说是更形象、更直观,当然也更好玩。土啊!科学技术越来越进步,而人的鉴赏层次却越来越土,可说是“初级阶段”所特有的现象,在发达国家倒并不多见。我也到过国外,去过一些游览胜地,参观过一些纪念馆,就从没有发现它们有什么“背景音乐”。
与杭州景区处处“背景音乐”相映成趣的,是杭州城处处“背景雕塑”。城市管理者似乎有设置雕塑的癖好——哪一条街、哪一条路整治好了,接下来的项目就是增添雕塑,而且以铜雕居多。城市雕塑多也没有什么不好,但问题是,杭州的大部分雕像,给人的感觉却有如看萧山区的农民房,千篇一律不说,也缺少足够的美感。唯一“足够”的感觉是:杭州的铜真多!据说连贼也是这么想的。
太实的东西不是艺术,因为它不需要任何的创作。杭州的很多铜雕都太实了,只讲究历史的真实与还原,不讲究美,不讲究与周边环境的搭配。就笔者所见,如下几组雕塑最为粗俗:曲院风荷公园中的酿酒群雕、六公园白居易群雕、菜市桥头群雕(那位买白菜的老大娘远看着像伸手要饭)、艮山门运河边上的那个巨型雕塑。古人说“人无癖不可与游”,城市也一样,城市有某种癖好无可厚非,但癖好能否上档次一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