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业巨子牛根生
创造蒙牛奇迹
文/记者李罡
“蒙牛速度”,中国企业的一面旗帜。
中国蒙牛发布了2005年度财务报告,报告显示,中国乳业两强之一“蒙牛乳业”总收入顺利跨过百亿大关,增至2005年的人民币108.25亿元,较上年增长50.1%,公司净利润也比去年增长43%,达人民币4.568亿元。在中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上升为第2位,创造了在诞生之初1000余天里平均一天超越一个乳品企业的营销奇迹!“蒙牛速度”,成为中国企业的一面旗帜。“蒙牛速度”是这几年最引入注日的经济名词之一。同时,蒙牛还荣获中国成长企业100强第一名;利乐枕牛奶市场占有率居全球第一,利乐公司特别授予了蒙牛“全球样板工厂”称号;还建起了全国最先进的“国际示范牧场”。蒙牛液态奶的市场占有率在2003年就超过了伊利,跃居全国第一。蒙牛销售收入从7.24亿元、16.68亿元和40.715亿元人民币跃升至72.138亿元和108.25亿元。"蒙牛速度"在中国企业界引人注目。CCTV200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对牛根生的颁奖辞写道:"他是一头牛,却跑出了火箭的速度。"蒙牛为什么发展这么快?蒙牛高速成长的秘诀究竟是什么?牛根生个人魅力的谜底到底在哪里?
逼上梁山 揭竿而起
1978年,20岁的牛根生进入了养牛场工作,5年后牛根生进入了伊利,从一名洗瓶工干起,随后逐步升任车间主任,1992年起担任伊利的经营副总裁,1998年,伊利副总裁牛根生突然被辞退.牛根生被免职时年41岁,牛根生没了工作,自己到了人才市场,无一例外因为年龄太大被企业拒绝了。牛根生也并非真的想通过人才招聘市场找工作,老牛当时的想法,就是想看看如果离开了原来所熟悉的环境,离开了乳业,他的价值还有多少被承认,结果发现从事了多年管理工作的自己在别的企业根本没人要。别的企业不要不等于老牛找不到好工作,有一家乳品企业得知牛根生辞职之后,老板马上找到牛根生,愿意出很高的薪酬邀请牛根生加盟。牛根生向对方提出了一个条件:"用我老牛的管理经验和人脉资源入股,让我成为股东。"结果,这个条件把对方吓跑了。牛根生后来对他的部下说:"他们当时觉得我这个要求是痴人说梦!"后来有人评价说,这个企业没有意识到,他牛根生是一台印钞机。
既然没有新东家赏识,老牛打算自己做点事情解决生计。牛根生一开始想开一家海鲜大排档,房子选好了,模式考虑好了,结果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让这个计划难产。直到这个时候,牛根生才意识到,自己虽然离开了伊利,但伊利那种罩在他头上的阴影并没有散去。既然海鲜大排档做不下去,那么办个给别人擦皮鞋的工厂总可以吧?也不行!就在这个时候,原来跟随牛根生的一帮兄弟纷纷被伊利免职,他们一起找到牛根生,希望牛根生带领他们重新闯出一条新路。这几个人分别是:伊利原液态奶总经理杨文俊,伊利原总工程师邱连军,伊利原冷冻事业部总经理孙玉斌,伊利原广告策划部总经理孙先红。各个事业部的头都到了牛根生这里,义无返顾地加入了蒙牛的团队。在蒙牛新的管理团队当中,牛根生只从外边请了一个人,那就是伊利原先的党委副书记卢俊,当时已经调任内蒙古证券委任处长。牛根生曾经对他的部下说过:"一切竞争要从设计时开始".卢俊既是党政内行,又是乳业专家,还是证券方面的高手,牛根生请她来的目的很明确:蒙牛一开始就要做成股份制公司,让蒙牛有一个健康的开始。
其实牛根生演绎了一个中国企业快速发展的传奇,而在这个掺杂着恩怨情仇和资本财富的故事中,牛根生的个人魅力也一次次地被渲染和拔高,又有谁能够想到,一场“复制一个伊利”的计划在牛根生短暂的“落魄”之后悄然启动。
破釜沉舟 置之死地而后生
万事开头难!1999年1月,蒙牛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本金100万,就在呼和浩特市一间53平方米的楼房内,牛根生从家里搬来了沙发、桌子和床,蒙牛的发展奇迹由此拉开序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牛根生知道自己的短板是"无市场,无工厂,无奶源",他也知道自己的长板是"人才".跟随牛根生的这批人原先都是伊利液态奶、冰激凌、策划营销的一把手,他们在生产、经营、销售、市场、原料设备方面在行业内都是顶尖的人才,老牛决定采取"虚拟经营"的方式,用"人才"换"资源".因为伊利从中作梗,开始"虚拟经营"的几次谈判被搅黄了,牛根生只好"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1999年2月,牛根生经过秘密谈判和哈尔滨的一家乳品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牛根生派杨文俊等8人全面接管了这家公司。1999年1月到4月,身处呼和浩特的牛根生一边对远在哈尔滨工厂的8人团队遥控指挥,开始生产第一批蒙牛产品,同时摇身一变成了民工头,在距离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一片比较荒凉的不毛之地上热火朝天地建起了自己的工厂。
有竞争对手开始希望将蒙牛这个初生婴儿扼杀在摇篮中,蒙牛经历了广告牌被砸、牛奶被截倒等等事件。面对竞争对手的明刀暗箭,牛根生选择了以退为进的策略。“草原品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此时蒙牛是弱者,它就把内蒙古最强势的明星企业搬上广告牌,气势恢宏令人振奋,既宣传了内蒙古企业团队,也借势提升了自己的形象。蒙牛在刚开始的时候,打出的广告口号是:向伊利学习为民族企业争气。当时蒙牛对外宣传是内蒙古第二大乳业品牌,第一是伊利。牛根生在不同的场合提及伊利,言辞中总是充满对伊利的眷恋和对老领导郑俊怀的敬意。牛根生的做法逐步赢得的更多的同情与支持。对于自己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牛根生地解析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只有这种方式才能活下来,同时还能长大。当你打了好几年,打的和骂的过程都经历了以后,就要学会怎么样不打能赢,怎么样不战能胜。"
管理人心术: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要复制出一个伊利,简单看来需要两样东西,首先是钱,其次是人,准确地讲,是乳业专业人才。 但仅凭牛根生一个人的资历,怎么可以撑起如此庞大的蒙牛? “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这是常挂在牛根生嘴边的话,因为“德”是制服人心的最佳利器。“想赢两三个回合,赢三年五年,有点智商就行;要想一辈子赢,没有‘德商’绝对不行。” 牛根生在伊利集团时就在进行“人情投资”。牛根生在童年时期就领悟到的“财散人聚,财聚人散”的经验,在成年以后一直不断地被复制——从无到有是很快乐的,但最大的快乐是从有到无。很多人不能从有到无,是因为他没有拥有财富。死在巨富的行列里是一件可耻的事,人生最快乐的时候是你散钱的时候。
牛根生有一个著名的“三力法则”:他认为,从古至今人类的竞争无非是三种力量在博弈,一是体力竞争,二是财力竞争,二是智力竞争。野蛮社会体力统驭财力和智力;资本社会财力雇佣体力和智力;现在和将来的信息社会,是智力招合体力和财力达到更高的境界。而“德”,就是一种大智慧。牛根生用他最推崇的“智力”和德行,将蒙牛做成了奇迹。以‘德’经营人心的一种‘统一战线’策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和企业,包括竞争对手。这同当年毛泽东的统一战线策略如出一辙。
驾驭资本术:财富不在口袋里 而在脑袋里
与那些商学院科班出身的企业家相比,牛根生绝对称不上什么资本运作高手,事实上牛根生也反对这样的称呼,他甚至不愿意听到别人过多地提到“资本运作”这四个字。牛根生对于资本有着自己最为朴素的理解,“如果我当初只用自己的100万块钱做事,肯定做不大,所以我想用1000万来做事,于是我就把别人的钱和自己的加起来。”
为了谋求快速壮大的机会,牛根生想到了借力资本高手。2002年6月,摩根士丹利、鼎晖投资、英联投资三家国际机构入股蒙牛。但是打着"锄强扶弱"口号的摩根斯坦利等三家投行除了带给蒙牛总计6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以外,还给牛根生套上枷锁:未来三年,如果蒙牛每年每股盈利复合增长率低于50%,以牛根生为首的蒙牛管理层要向以摩根士丹利为首的三家外资股东赔上7800万股蒙牛股票,或者以等值现金代价支付;如果管理层可以完成上述指标,三家外资股东会将7800万股蒙牛股票赠予以牛根生为首的蒙牛管理团队。在强敌环视的制造行业里每年获得50%,这在很多业内人士的眼中是一个天方夜谈,这是没有胜算的赌博,看来牛氏军团打下来的江山只能让别人去享用了。但是在强敌环侍的时候,只有"快鱼"才能生存,否则就只能被"大鱼"吃掉。牛根生同意了国际投行的条件,决定破斧沉薪,背水一战。
纵观老牛的成功,我们不难发现老牛身上闪耀着一颗高瞻远瞩、思想闪耀的,一颗古道热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