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之父”—马化腾
互联网霸主的成功之路
本报记者:李罡 褚艳芬
“别call我,q我!” “有事qq聊” 是现在年轻人的时尚词,每台电脑桌面上那个憨憨的企鹅也成了人们再熟悉不过的标识。在信息网络时代,如果有哪个年轻人不知道qq,不知道腾讯,那不亚于世界奇闻,肯定会收到很多异样的眼光。
qq无人不晓,“qq之父”却鲜为人知--
他就是年仅35岁的腾讯创始人--马化腾。
2004年底被美国《时代》周刊和CNN评为“2004全球最具影响力商界人士”,还获得了中国香港第四届紫荆花杯杰出企业家称号。
闯深圳下股海 攒下第一桶金
1984年,13岁的马化腾跟随父母从海南来到深圳--这个百业待举却充满希望的年轻城市。进入深圳大学后,马化腾放弃了酷爱的天文学选择了计算机专业,他的计算机天赋让老师同学刮目相看,他既可以成为各种病毒的克星,又可以为学校的PC维护提供解决方案,有时还干些将硬盘锁死的恶作剧,经常让机房管理员哭笑不得。
1993年从深圳大学毕业后,马化腾进入润迅公司,开始做软件工程师,专注于寻呼软件的开发,并一直做到开发部主管的位置上,这段经历使马化腾明确了开发软件的意义就在于实用,而不是自娱自乐。实用软件概念不仅培养了马化腾敏锐的软件市场感觉。
马化腾是潮州人,潮州人那种深入到骨髓里的商业细胞开始在马的身上“激活”。当时正是股市最红火的年代,聪明的马化腾于是与朋友一起开发了针对股民的“股霸卡”,结果这个软件一炮而红,在赛格电子市场甚至卖到断市。同一时间,马化腾弄潮股海,并在1994年完成了一次飞跃,最精彩的一单是将10万元炒到70万元,为其后来独立创业打下了基础。
艰辛创业 打造qq江湖
“从1998年开始,我就考虑独立创业,却一直没想清楚要做什么,但创业的想法没有停止过,我知道自己对着迷的事情完全有能力做好。我感觉可以在寻呼与网络两大资源中找到空间。”马化腾说。1998年11月,27岁的马化腾创办了深圳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他用自己名字里的“腾”字与他前东家“润迅”里的一个同音“讯”字来创业,是为“腾讯”。1999年2月,腾讯自主开发了基于Internet的即时通信网络工具--腾讯即时通信(简称腾讯QQ),一个网络神话从那一刻开始了…………
腾讯的创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连马化腾自己也没想到腾讯会发展得这么迅速,这么庞大,他那时想到的只是希望企业能生存下去。“腾讯的成功是一连串偶然机会的集合,靠的是在探索路上,善于接招。”这位文气的潮州人说。跟其他刚开始创业的互联网公司一样,资金和技术也是腾讯创业之初最大的问题。
1999年2月,腾讯开发出第一个“中国风味”的ICQ,即腾讯“QQ”,受到用户欢迎,注册人数疯长,很短时间内就增加到几万人。人数增加就要不断扩充服务器,而那时一两千元的服务器托管费对公司都不堪重负。“我们只能到处去蹭人家的服务器用,最开始只是一台普通PC机,放到具有宽带条件的机房里面,然后把程序偷偷放到别人的服务器里面运行。”当初马化腾开发中文ICQ的时候,本打算卖掉。结果没中标,只好自己养着。哪想到,任凭怎么努力去接些短平快的项目,也养不起这个见风就长的家伙。
“那时候再次决定养不起就卖掉吧,但是在卖QQ时我们碰到了麻烦。我跟许多内容提供商谈,他们都要求独家买断。”这让本想靠QQ软件多卖几家公司赚钱的马化腾非常犹豫。最悬的是当时与深圳电信数据局的谈判,对方准备出60万元,马化腾坚持要卖100万元,始终谈不拢,只好告吹。
直到马化腾拿着改了6个版本、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开始寻找国外风险投资,最后碰到了IDG和盈科数码。
从服务器等设备的不堪负重到公司转让的不成功,从银行贷款的未遂到资金的来源等等,终于在取得了第一笔投资资金的情况下,开始峰回路转,步入了正常的盈利轨道。
经过短短7年的发展,2005年腾讯QQ的用户群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注册用户群,注册用户高达2.91亿,最高同时在线用户达600万,腾讯QQ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即时通信服务网络,而QQ的标志--那两个憨态可掬的企鹅更是风靡了无数年轻人。有不少人背着企鹅背包,穿着QQ制服,床头摆着QQ相架,床上扔着QQ靠枕……QQ一族越来越多。有人说:马化腾打造了一个QQ江湖,而他就是这个江湖无可替代的帮主。
江湖争霸 帮主谁与争锋?
这个江湖并不平静,中国有句话叫“枪打出头鸟”。腾讯确实让很多的同行狠狠的眼红了一把。这其中,VOL就跟腾讯打起了官司,说腾讯盗用了他们icq的版权。而现在,眼红的可就不再紧紧是VOL了。大到微软的MSN,小到国内的众多即时通讯软件,都在打腾讯的主意。
全球软件巨擘--微软的MSN并不愿意让腾讯独美。面对这样一个世界级对手,马化腾却显得出奇的从容。他说:“腾讯在与微软正面交锋,但我们并不畏惧。互联网就是这样一个多变的市场,腾讯创造竞争力的方法就是紧密跟踪市场,超前地思考。微软是个很大的公司,他们主要针对企业用户,只要我们避开他们的锋芒,更偏向于娱乐化一些,把我们原本就具备的优势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二来中国的市场很大,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和余地,这也使得我们更有信心。”
VOL的官司也好,微软的MSN也罢,腾讯肯定不会坐以待毙。于是,腾讯在完善增值服务的同时,开始了它另一个方向的发展历程------网络游戏。
目前,腾讯凭借自己众多的注册用户的强有力的优势,在休闲游戏方面,已经压倒了曾经一度的休闲游戏霸主------联众。而今,腾讯在开辟大型网游的同时,总不免会跟盛大争锋相对。陈天桥“疾如风、侵略如火”,马化腾则“徐如林,不动如山”。可在“对打”之间,后者也并不逊色。
2006年第一季,腾讯的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达到5430万美元,同比增长193%,与网络游戏老大网易的收入5620万美元几乎相同。但腾讯的总收入则高达8030万美元,同比增长115%,远远甩开了网易,居中国互联网之冠。
“大者”的成功哲学
互联网行业的特点之一就是,风光总是暂时的,没有谁敢说自己能稳坐钓鱼台。大者被后来者挑落于马下的传奇故事,一直在不停地上演。成为业界的领先者后,腾讯的角色将从跟随别人转变成被别人跟随,它的成功并不是只靠运气,马化腾有着自己的原则和战略:
在腾讯公司,任何情况下也不能以损害客户的利益为前提。这是最基本的原则。“顾客是上帝”,服务好了顾客,自然就会有更多的顾客,这才是盈利的根本。
马化腾把工作分为两部分:内部看“人的问题”,外部看“未来做什么”,两相结合。判断一个项目时,腾讯先看长期来说对用户有没有价值,再看自己是否擅长,最后看团队。马化腾是个崇尚共享、自由精神的人,与其它创业者不同的是他绝不会单纯强调“我”的价值,他从心底里知道团队的意义。孟子有句话叫:祸起萧墙。很多企业,很多公司在成功创业之后,由于内讧,使得企业渐渐失去了竞争力。处理好内部之间的关系,完善自己的运作机制等等,这才是腾讯未来发展的基础。
马化腾并不因为成功而自满,他对市场的敏感度、对同类产品的学习能力,在中国网络界算得上相当突出。简言之,他懂得该学什么,并懂得在学到的东西里进行改进。他会每每参与到新业务线的孵化。并利用每天工作的间隙,把IT类网站看上几轮,一旦发现什么合适的创新,就想办法移植到腾讯来。“马化腾是业内有名的抄袭大王,而且他是明目张胆地、公开地抄……”王志东对此毫不忌讳。在腾讯的发展过程中,每一刻都有可能死掉。而马化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认识到了其他创业者往往容易进入的误区,并不是只有“绝对的创新”才能成就中国互联网。其实“抄可以理解成学习,是一种吸收,是一种取长补短。”
没有谁敢说马化腾能稳坐霸主。腾讯的未来之路在何方?在脚下………
正在腾讯人的脚下不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