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森:PSA与哈飞合作各出资10亿 第一款车08年上市


   

杜森:PSA与哈飞合作各出资10亿 第一款车08年上市

搜狐汽车     杨文婷

 

    “与哈飞的合作是技术投入达到一定饱和之后的必然之举”;

    “投资哈飞要考虑收益,我们各出10亿人民币”;

    “如果与东风合作顺利,我们没有理由在哈飞生产乘用车”;

    “希望与哈飞年底或明年初签署协议,2008年上市合作的第一辆车”;

     “2015年能达到年产销量100万辆的规模,只相当于当时中国市场5%至6%,也不是一个非常过的大的目标。”

     以上是杜森在刚刚闭幕的“2007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向搜狐汽车透露的内容。记者在天津论坛上见到了这位被称为果敢迅速的PSA中国急先锋杜森。他果然有着法国人的儒雅,天生与中国民族相融的气质——中庸。语调低沉,眉宇淡然。 然而他的话语却在肯定中暗藏锋芒。

    这样快言快语的“杜森语录”并不足为怪。

    标致雪铁龙中国总裁杜森一经上任就是一个话题人物,在他今年6月份全面执掌标致雪铁龙中国事务不久.就频频抛出重量级的话语和动作.

    上任不久,杜森就公布目标:要将神龙的产能从现在的20万辆提升至60万辆,PSA集团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将扩大至6%-8%;

    6月29日标志雪铁龙与哈飞签署了共同组建合资公司可行性的理解备忘录,拟建立各持股50%的合资公司,生产及销售(10 座以下)的商务车。

    明确了到2015年在华销售100万辆汽车的目标,并且发布了要和东风汽车集团再建一个新厂等系列计划。

    PSA将在九月宣布其最新的中国区战略。 

    专访Psa标致雪铁龙中国总裁 杜森实录

 

    记者与哈飞的合作出于什么考虑?会不会对神龙公司产生冲击?

    杜森:在中国市场上有两个合资伙伴是非常常见的问题,psa也是最后一家这样的合资企业。

    关于新产品的投放问题,你处在中国可能有些问题不太了解,目前中国上市的产品非常多,每个车的量是非常小的。中国目前最畅销的车每年的销量也就是在15万辆左右,而在欧洲畅销车型每年的销量是在80万辆左右。目前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为了应对这种状况,它必须大量的投入,在整个工程,投资方面整个开支花费相当大。正是由于为了满足在中国市场上不断推出产品(的需要),它在技术上的大量投入,一旦技术投入达到一定程度,相对饱和状态,它就必须在中国寻找第二个合作伙伴进行进一步的发展。

   第二个合作伙伴哈飞生产的车型与神龙是不一样的。

   另一个合作伙伴将来生产的车型就是商用车,轻型商用车。

   我们投资要考虑自己的情况和企业的收益来投资,与哈飞的汽车合资是双方各十亿人民币的投资。

   记者:如何部署平衡两个合资公司?与哈飞合作车型是否仅限于10座以下商务车?

   杜森:目前不会把两个企业放在对立竞争的关系。将来生产的车型,可以坦率的说,与哈飞的具体产品的计划还没有制定。合资企业目前是初期合作,只是整个大的框架性合作。第一款车是8座以下的商用车,但没有详细的产品规划。

   如果与东风的合作非常顺利的话,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在哈飞生产乘用车。

   记者:与哈飞合作进行到什么阶段,正式签约什么时候?

   杜森:双方决定要建立合资公司,有很多项目工作要做。围绕财务、产品、销售、网络、人员招聘、产品认证等14个项目在进行。

   进展还是不错的。签备忘录至今是一个半月的时间。如果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签订的话我们将会感到很高兴。

    两个公司产的车型,合作方式都不相同。项目正在进行。我们1992年与神龙签约,第一辆车上市是在1996。这次希望进展快些,第一辆车希望2008年上市。

   记者PSA总裁曾说“再建一个新工厂,投放12款车型”,请您具体介绍一下。

   杜森:产能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产能的安排是一个向前看的问题,因为工厂的投建一般需要三年的时间,所以在这之前就要有一种预计。在中国对产能的提前预计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汽车工业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中国近十年的发展汽车市场增长了20倍,如果按目前中国这样的发展速度,如果未来十年翻二十番,哪怕是十番,所有的制造商都要考虑将来要如何行动。

   目前神龙公司有两个扩产的项目正在进行,第一期扩展工程应该是在2008年初期完工,神龙年产能达到40万辆。随着新产品的不断投放和销售的增加,2009年能达到40万辆这个规模。

   2009年末期第二工厂就建的差不多了,到时神龙产能将达到60万辆。2010到2012年产销达到60万辆

   将来与哈飞的合作也有新的产能,2015年能达到年产销量100万辆的规模,是相当于当时市场5%至6%,也不是一个非常过的大的目标。

    产能目标是在三班工作的情况下达到这个产能。其他制造商说到产能不一定强调是三班。三班的产能可以使投资更加优化。

    关于12款投放车型,我只能说随着发展,将来投放会越来越密集,与欧洲的投放尽量达到同步。

   记者环保型汽车是否在中国推出?

   杜森:环保汽车技术并不是问题,而是市场能否接受的问题,它比普通汽车更贵。中国市场上,消费者对价格非常敏感,环保车如果贵出50%,消费者就难以接受。难的是在合适的时候推出合适的产品。

   记者环保汽车将与哪个合资公司合作生产?

   杜森:有三种可能与东风、哈飞或者与第三方合作生产环保车我们首先要想我们能做些什么,还要考虑中国市场需要什么样的车,这一点我们还在进一步的考虑。

   柴油的混合动力不论从消耗还是排放量来讲都是很先进的,但是中国目前柴油技术是不过关的,我们还要考虑将来采取措施与中国的产业政策和环境相吻合。我们十年前就开始开发研制电动车,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家配备停起装置。停车的时候发动机处于休眠状态,减少油耗和排放。柴油混合动力车我们的技术是非常领先的。

    在中国我们很想在环保汽车上有所作为,还要符合中国的政策。环保汽车可以在明年年初做更详细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