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次意外的收获


  自92年开始写稿算起,如今已有15年的历史吧。十年间,我先后在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光明日报、光明网、半月谈、工人日报、法制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技日报、黑龙江日报、湖北日报、湖北日民广播电台、人民铁道、中原铁道等国家、省、部、局级等各级新闻媒体发表新闻作品1000余篇,有多篇作品上了报纸的头条并获奖。每当翻开剪报夹,欣赏自己的作品时,心中总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感觉。其中,尤其是那篇刊登在工人日报七版头条的《襄樊工务段“民心工程”聚“民心”》稿件,其采写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终身难忘。

  记得那是1998年2月的一天上午,我到党委书记程卓的办公室里送文件,当时,程书记正跟几个支部书记谈工作上的事,谈着谈着,程书记说的一个故事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原来,武汉有一个企业的工会主席到工务段来取经,在党委书记办公室里,这位工会主席说你们的办公室也不装修装修,搞得太简朴了……。听完这个故事,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新闻素材,这里面肯定有一条“大活鱼”,但从何处下手钓鱼呢?回到办公室后,我忽然想起我们党一向提倡“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主张,又利用工余时间跑到下面的几个领工区和班组找职工了解情况。一走进沿线的车间和班组,我仿佛走进了另一个天地:几乎所有的班组和工区窗明几净、鸟语花香,同段机关的环境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此刻,我感到豁然开朗,“我终于钓到大鱼了!”我兴奋的叫了起来。我利用一个晚上的时间,收集整理了所有素材,又找到当时的党委程书记再次仔细询问了事情经过,第二天上午,我一气呵成,写出了1000余字的新闻,精心地将稿件的引题定位为:“大机关简陋含酸小班组典雅富丽”,主标题定位为:襄樊工务段“民心工程”聚“民心”。并用了“描写式导语”开头:

  “一位来自武汉某企业、前来取经的工会主席兴致勃勃地来到位于襄樊市春园路中段的襄樊铁路工务段时,他竟惊讶地以为自己走错了单位。

  ‘你们这里太俭朴了!办公室里没有装修,没有空调器,没有老板桌,一点都不象一个部级安全优质工务段,倒有点象一个开不出工资的单位。不过,你们这样做,符合中央提倡的艰苦朴素、勤俭建国的精神啊!’这位工会主席在段党委书记的办公室里坐下后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然而,当他在该段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该段的沿线工区,听完了人们的介绍,看到职工高昂的士气后,他又庆幸自己这一趟没有白来。”

  ……

  文章打印好后,我觉得先投向工人日报试试,由于是第一次向工人日报投稿,也不知道哪个版面会用,就干脆又打印了一份,一共两份,分别投向该报的七版《政工新视野》专栏(当时的编辑老师为戚廷瑞)和三版编辑室(当时的编辑老师为高晓林)后,耐心地等待着回音。不想,1998年2月17日上午9时左右,调度室的一位同志喊我接电话,说是工人日报的老师打来的。我敢忙放下手中的活计,小跑着跑进调度室,心情激动地拿起电话。原来电话是高晓林老师打来的,他先询问我是否向工人日报投过稿,当我回答是的时候,高老师委婉地批评了我以后不要“一稿两投”,他告诉我,投给工人日报的那两篇同一内容的稿件,两个版面都准备在同一天采用,如果不是早上的“碰头会”,后果将不堪设想。我连忙向高老师及其他编辑老师道歉,并表示今后决不再犯此类错误。

  放下电话,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心想,这下完了,因自己一时的过错,投向工人日报的这篇稿子不仅彻底泡汤了,而且今后的稿件也别想再上工人日报了。我在懊悔中度过了不眠之夜,第二天,我昏昏沉沉走进办公室。当翻开工人日报时,我惊呆了,我惊讶地发现,自己投给工人日报的那篇新闻稿被醒目地刊登在七版的头条位置,而且自己苦思冥想制作的引题除了改动一字外,主标题和导语部分几乎保持了原样,内容除结尾部分有所删减外,也未改动多少。此刻,我的心情除了对工人日报编辑老师的感激之外,就是欣喜:原来,吸引编辑老师的,不是你与他的关系,而在于好的标题、好的导语、好的题材和内容。总之,好的新闻就是通行证。后来,我又通过深入采写,收集了更多的新闻素材,并在这篇新闻稿的基础上,写出了《凝聚力从何而来》、《民心工程安民心》等报告文学和广播稿,先后投给了湖北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企业政工信息报、中原铁道等报刊,均在显要位置刊登或播发。我制作的标题和导语都受到了编辑老师的肯定。

  这次难忘的采写经历深刻地告诉我:好的新闻就像一颗颗珍珠蕴含在平凡的生活中,关键在于你悉心地发掘,只要处处留心,总能钓到“大鱼”。同时,你还得学会解剖“大鱼”,要认真在新闻的标题、导语制作等方面狠下功夫,这不仅是吸引编辑和读者的前提,也是你新闻理论功底的见证。看来,通讯员除了“不经一番寒彻苦,哪得梅花扑鼻香”的吃苦精神外,还得具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新闻敏锐性,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