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解决点问题,少谈点主义


2007813《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新闻中心近日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在7916名参与者中,有65.3%的人坦承自己在看待某一件事时,会因为当事人是富人还是穷人而看法有所不同。只要有“不绅士的富人”和“无救济的穷人”,哪个社会都有人不高兴。这其实正说明我们生活的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善良的人们,他们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声音和舆论来维护其心中的公平与正义。然而,对于现实收入差距问题,仅仅可以描述贫富差距、质问富者财富是否具有“原罪”性质,除了在舆论上掀起些许波澜,对于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又有何益处呢?因此对于贫富的差距问题,我们要多解决点问题,少谈些主义。一些乌托邦式的思考仅仅具有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而对解决现实问题而言却毫无益处。面对贫富之争,要有发展的眼光,无视得态度以及和谐的思维。茅于轼老先生认为“替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正是一种极为务实的观点。网上有部分人,一看到经济学家为富人说话,便把自己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假象经济学家的得到如何如何多的好处,描绘出一副经济学家为富人左右和驱使的画面,这是一中将经济学家妖魔化的现象,是片面的不正常的现象。实际中的确会存在为利益所驱的经济学家言不由衷,为利益集团说话,但是那绝不是事情的全部。且不说茅老先生年事已高,保守晚节想必被视为重中之重,单说茅老先生办保姆学校核小额信贷来说,有怎能讲他说得如此之不堪?

对于一些经济与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分析过程,应该如实反映情况,客观描述实施。不少人一开始便把社会上的所有人分作贫者和富者。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所谓的“二元”逻辑本身就强调了差距,强调贫者与富者的疏离,不是务实地想办法如何弥合贫者与富者的差距。因此要强调“一元性”,强调公民性。毕竟弥合贫富差距才是所有善良的人们真正的共同愿望,而绝非空谈矛盾,可以分化社会阶层。其实除了空谈之外,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目前最需要做的是如何让贫者不必成为富者也同样可以感受到祖国的温暖,社会的关怀,同样可以过着有尊严的生活,同样获得一个公民所具有的与富者相同的权利。这样做并不是让贫者继续贫穷,让富者继续富裕,而是为贫者能够努力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从而成为富者提供了稳定的环境。乌托邦式的均贫富的确效果很显著,社会很平均了,但那真的公平吗?况且这种平均是不稳定的,不可持续的。政府为贫者提供的是在一般意义上的公共服务基础上的一些转移支付,这些转移支付的目的在于帮助贫者渡过难关,从新面对生活和工作,并且提供一套使人们能够借以进步的途径,以促使社会具有充分的流动性。这样才能真正切实的弥合贫者和富者的矛盾,才能使贫者和富者在一个社会中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