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大了! 房价成了脱缰野马 涨声一片 乱作一团


  2007年07月15日12:47:21中财网

  最近一段时间,上海楼市的回暖持续时间出乎了业内的预料:5月最后一周成交量达到80.1万平方米,6月最后一周成交量居然创下了历史纪录--82.3万平方米。一月之内,上海楼市成交量两度被刷新。虽然两次历史成交创出高位,但其成交价格差异明显,呈下降趋势。一方面,发改委的5月房价数据显示的上海房价依旧以全国最低涨幅上升;另一方面,不少楼盘都纷纷借着这股趋势涨价,6月上海房价数据还未出台,面对这一轮成交高峰和楼盘涨价,政府部门是否继续出台有关政策抑制房价还未现端倪。

  和上海的房价涨幅相比,其他城市如南京、深圳等,楼盘涨价宛如脱缰野马,尤其以南京为甚,而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也属首创,其引起争议之大,反响之强烈,手段之强硬,让业内外乍舌,基于此,让我们一同关注这些地区的房价以及调控措施吧。

  各地奇景片断

  南京24小时内惊魂

  "今年南京的房价就像脱缰的野马,一天一个价,让人心惊肉跳。"一位南京购房者对记者说。来自统计部门的数据,今年4月南京普通商品住宅价格同比涨幅高达11.5%,创下两年来新高;5月份南京房屋销售价格同比又上涨了9.2%,位居全国第6。

  今年4月,南京"新城区"江宁的一个楼盘,上午的价格还是3900元/平方米,到了下午就提到5100元/平方米,"创造"了2小时每平方米房价暴涨1200元的"神奇纪录"。

  面对南京房价的如此暴涨,连该市房管部门的负责人也不得不说:"南京房价已经出现加速上涨的势头",而南京当地房地产的业内外人士都知道,在南京重点区域"销售火爆的主流楼盘","半年以来的价格上涨幅度,几乎都高于30%"。

  杭州买卖成倍放量

  这一轮大涨的不仅仅是南京一个地区。在长三角地区,作为上海另一翼的重要城市的杭州,也开始了明显上涨。

  2005年3月之后,杭州房市连续多月低迷,直到年底才有起色。2006年一年,杭州房市并没有大起大落。到今年年初,杭州房市开始与上海同步上扬。5月之后,杭州房市开始量价齐升。5月杭州主城区商品住宅成交了4790套,相当于今年一季度杭州主城区商品住宅的总成交量,打破了2004年12月杭州透明售房网开通以来销售纪录。

  据业内人士测算,2007年以来,杭州市中心2006年上市的次新房部分楼盘每平方米平均上涨了3000-5000元。

  深圳政府擅长解释

  飙升的不仅仅是长三角,在南方,深圳房价同样处于快速上升通道。

  2007年5月份深圳商品房成交均价为每平方米14223元,比2006年全年平均房价9384元/平方米上涨了51.57%。6月14日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发布调查数据显示,所有70个大中城市中深圳上涨12.3%。二手房深圳上涨13.9%。深圳领涨全国,灼热的数据,很难给人以理性印象。

  对此,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表示:深圳处于发达地区,消费层次比较高、基础设施环境比较好、居住环境比较好;深圳毗邻香港,两地交通十分便利;随着深圳的产业结构和城市布局调整,特区内土地、房产"物以稀为贵"等。而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副局长认为,深圳有深圳的房价定位水平,因此,高档商品房定价还是要由市场来决定。

  上海二手房东搞大

  近期上海二手房市场业主频繁返价,部分业主以每天总价上涨8000元的幅度频繁加价,导致近期二手房市场成交价格不断走高。

  最近,美联物业莱诗邸分行频繁加价的案例并不鲜见。以徐家汇板块的莱诗邸为例,一套两房带车位的物业,半月前业主以288万元挂牌,经过一次带看后,业主返价至300万元,当购房者表示可以接受之后,业主却表示不愿意成交,等待物业继续升值。

  业主返价、房源紧缺的情况在徐汇、静安、卢湾、普陀等热点区域轰轰烈烈上演着。据美联物业镇宁分行营业经理沈翊介绍,总统公寓内一套150平方米的三房,原先挂牌价为360万元,当买家表示出购房意向后,业主立刻返价至380万元,但最后还在买家追价之后表示不愿出售转为自住。

  南北松紧大异

  南京:政府展开严打

  伴随暴涨而来的是政府部门的重拳出击。在全国各大城市当中,唯一出台强硬措施控制房价的只有南京。从5月11日至5月24日短短半个月内,南京市物价局联合房管、税务、国土等6部门连续发出3个文件,对房价进行调控。在全国各大城市之中,南京市首开地方政府动用行政手段调控房价先河。

  南京市对商品住宅实施的"政府指导价"为核心的价格监管制度,核心为核准基准价、限定利润率、规定最高涨幅5%三个措施。南京市物价局副局长向媒体表示,此次调控的核心是对房价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

  南京市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将开发商的利润率与楼盘加价幅度均限定得死死的--普通商品住宅的利润率不得高于8%,在核准基准价的基础上,开发商最高加价幅度不得高于5%。楼盘销售行为也要规范,必须执行明码标价、"一套一价"、在销售现场醒目位置标示并在网上公示等规定。

  意见阵营极其分明

  政策带来的是空前激烈的全民讨论。开发商、普通市民、专家学者等纷纷加入其中。北京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甚至在其博客上连续撰文"炮轰"南京市物价局,称其动用行政手段调控房价是回到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开倒车"行为。

  任志强说:"自由市场中早上卖的菜与晚上卖的菜的价格是不同的,因为时间差给了顾客讨价还价的条件,也给了小贩们定价的自由权。价格是根据市场需求与供给的情况博弈而产生的,政府是否应在明码标价时限制小贩们的自由调价权呢?是否要把每一棵白菜都标上价格而不能调整了呢?"

  南京市某房产老总说,物价局规定开发商利润率为8%,而税务局多年来一直按20%的利润率来预征楼盘税收,很显然,物价局与税务局自相矛盾,对开发商来说显失公平。

  在开发商质疑的同时,南京的严政得到了老百姓的鼎力支持。不少市民表示,严政使开发商一天之内涨两三次价的荒唐把戏不能再玩,一开盘就涨500元的宣传广告不敢再打,市场秩序规范了。

  但无论争议在哪点,可以确定的是,南京的调控手段,下的是一贴猛药。

  深圳:市场监管失控

  尽管南京市调控手段被指责过于粗暴,被认为是典型"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可是从中折射出的是,全国各大城市的房地产交易市场需要规范的事实。

  以深圳为例,南方都市报报道,在该报举行的一次针对房产销售的投诉活动中,遭到市民点名举报的楼盘不计其数,遍布南山、罗湖、龙岗坂田、盐田沙头角,每个区都有数个楼盘被市民点名举报,仅一天被市民举报的楼盘,就有近40个。

  而在点名曝光的问题楼盘中,中介违规操作的现象和捂盘最为普遍。一些在销售处往往被告知"售完"的楼盘,只要让中介收取几万元的茶水费或者每平米追加几千元的中介费,便可以顺利买到的现象更是普遍存在。

  另一方面,很多市民反映多处楼盘明明已经拿到了预售许可证,却迟迟不开盘销售,一些楼盘一两个月前问的价格,"捂"了一段时间后每平方米便暴涨数千元,有些几个月便翻了个倍。

  即便是在上海这类涨幅最缓、交易秩序最好、交易信息较透明的城市,也存在瑕疵。但是在规范市场交易秩序上的决心可见一斑。对比的是,就在上海地区各楼盘上演涨价一幕的时候,一些楼盘的售楼处的调价也让一些购房者看不懂,卖得好的楼盘在几天时间里价格可以有明显浮动,这一切都由售楼处说了算。而在深圳,这些操作上的不规范很容易让人将原因归咎于开发商和销售方。交易监管的缺失是一大弊病。在上海,已存在的网上房地产的预售价格信息几乎形同虚设,开发商几乎可以"随便填填"打发,而其浮动比例也来得缺乏根据,这方面,房地产交易缺乏监管措施。而从去年以来,网上房地产就几乎已经没有对违规销售情况进行过查处,只有最近一次汤臣一品事件才发挥了作用。

  交易秩序的混乱好比毒草,无论房价是涨是跌,都需要拔去。监管部门也意识到这点。6月15日,据《中国经营报》报道:包括建设部、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审计署、监察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在内的八部委,将联合对5月房价涨幅较快的城市进行调查,以摸清5月房价快速上涨的真正原因,其中"非市场、非正常的因素"将成为本次调查的关注重点。因此,开发商在楼盘销售过程中,是否存在"捂盘惜售"、"违规认购"、"内部及高管违规炒作"的问题,将成为检查的重点,一旦发现,将进行严肃处理。基本面还是供应不足

  业内专家认为房价上涨过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效供应稀少。这也是南京市措施被认为欠缺合理之处的主要原因之一,土地的有效供应稀少直接影响了新房的供应,从而推动房价上升,这一点,仅仅依靠行政手段干预房价无法缓解。

  以上海为例,在2006年上海出让土地中,内环以内的住宅地块为零,中环内的地块也仅有新江湾城C2、闸北大宁地块、浦东南码头街道地块等少数几幅,去年所供地块基本以上海外围区域为主。而在2005年,上海全市商品住宅用地仅推出4幅,合计总建筑面积仅为54万平方米。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杭州2004年住宅用地出让面积为(含住宅配套公建用地)为1425亩,2005年回升至2807亩,2006年又回落到2578亩。

  在南京,市国土局公告2005年出让土地11628亩,2006年出让用地总面积9568亩,远远超过上海、杭州。但据南京决策地产总经理厉建军观察,市中心供地严重不足。土地供应的数量以及地块供应位置的调整,直接导致市区新房供给的减少。

  财经大学教授印堃华认为,除了因为两年以来上海房市低迷,观望情绪严重,压抑了正常需求,使得目前长期积累的需求爆发式增长,供地减少,尤其是位于生活工作方便地区的有效供地不足,导致了市区房源供应不足。

  这一观点在数据上的反映是,截至今年6月4日,上海新建商品住宅的总供应量仅843.17万平方米,供普通工薪阶层购买的普通商品住宅仅392.35万平方米。远低于去年同期545万平方米的水平。事实上,2007年以来,上海新房的月供应量都小于成交量,网上可售一手住宅存量跌破了1000万平方米大关,目前只有753万余平方米房源可售。5月份,上海的成交量比4月份增加了55.94万平方米,而新房的供应量却少了20.56万平方米。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其他地区。6月12日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1-5月房地产投资有所下降,商品房建设规模有所减小。1-5月,深圳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5.36%;商品房施工面积同比下降6.16%;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18%。

  新建商品房批准预售面积继续下降,销售面积继续减少。全市新建商品房批准预售面积为212.0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2.82%;商品房销售面积为312.32万平方米,同比减少11.7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79.08万平方米,同比减少12.15%。而新房开发量、供应量的锐减,无疑带动二手房交易量的骤升。1-5月,深圳全市二手房交易面积达到513.56万平方米,同比增加25.45%,其中住宅交易面积为407.15万平方米,同比增加34.35%。

  供需失衡仍将继续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07年1-4月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称,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运行呈现出市场需求仍然比较旺盛等特点,仍存在供需矛盾明显、供应结构不合理以及房价继续上涨等三大问题。发改委的数据显示,我国住宅市场前4个月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大于竣工面积2.02倍,明显供不应求。

  而在发改委5月的全国房地产运行报告中,房地产开发企业购置土地面积11587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减少124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9.7%。其中,东、中部地区土地购置面积分别下降了14.8%和23%,西部地区则增长了20.6%。

  前5个月,全国各大城市的人们听到的是房价涨声一片。目前,发改委尚未公布上半年最后一个月的房价数据以及运行状况,而对于上半年全国房价的现实总结、政府的宏观对策、政策制订者的态度,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上海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