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兰股份在2001年以前一直都是以绩优股的身份出现的,从1996年至2001年每股收益分别是1.93、1.57、1.15、0.865、0.87、0.445元,对应的净利润分别为:2.55亿、2.49亿、2.71亿、2.65亿、2.66亿、2.31亿元,保持了很好的赢利水平。可自从2001年以后,业绩却一滑再滑,从2002年到2006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232、0.118、0.015、-0.05、-0.38,对应的净利润分别为1.21亿、0.61亿、0.08亿、-0.26亿、-1.99亿,最终沦落成为*ST春兰。
那么2001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使昔日的老牌绩优股一蹶不振呢?原来在2001年8月份以19元的价格增发了6000万股A股,募集了11亿多元资金。增发以后,公司的现金增加有什么不好的呢?公司募集到那么多资金,增发时说利用募集资金投资的项目是多么好,公司的实力又是那么强大,即使用募集资金投资一个并不是优秀的正常项目,也会使公司业绩得到很大的提升啊。再不济,不投资什么项目,补充公司资金,还银行贷款,按贷款利率6%计算,也能减少公司利息支出6千多万,相应可以增加公司利润达6千多万元,相当于每股增加0.18元的收益,增幅也高达百分之二十六、七啊。我当年就是这么想的,才毫不犹豫地在他身上投了一笔资金,没想到也造成了我的第一次亏损。
那么增发的资金都投向何处了呢?当时,近11个亿的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收购春兰集团的三个关联企业:以7.41亿元收购泰州春兰空调器厂。该厂是春兰集团独资企业,主要制造销售壁挂式系列空调器;以3亿元增资江苏春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从事网上销售各类家用电器、制冷设备、压缩机等业务,是由春兰集团和春兰股份共同出资组建的公司,春兰集团出资15000万元,占公司股权的75%;以0.82亿元收购春兰制冷技术研究所及相关专利技术成果。该研究所隶属于江苏春兰电器公司管理,在整个春兰集团的科研体系中是第二个层次,主要从事家电产品的中期研究开发。2001年之后,春兰股份的投资损失快速增长,公司的资产报酬率每年递减。2002年春兰股份的投资损失由2001年的-182.92万元增长至-1680.13万元,2003年又增长至-2002.03万元。
因此可以说,公司增发的11亿真金白银只是换来了控股股东的一堆垃圾,不公平的关联交易!11亿元收购的垃圾既不能给企业产生利润,反倒增加了公司的折旧等费用,因此导致公司连年亏损,最终变成了*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