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产业经济学教程》序言


  

《现代产业经济学教程》科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

配有教学参考书(每章习题及答案、热门话题、难点问题、案例、模拟试卷及答案等)

配有教学课件

                                                   序  言

  产业经济问题是学术界、政府、企业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产业经济发展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又是企业发展必须关注的行业背景问题。可以说,整个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产业变迁和产业经济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发生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和四次产业革命,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发生不断进步,就足以证明以上观点。也正是因此,经济学界以十分敏锐的眼光,关注着产业经济发展问题,以经济学的学科语言、研究范式和科学的经济学分析方法透析其发展中的规律性,形成了产业经济学这样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

  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理论发展过程的每一阶段,都与产业经济实践活动过程变迁密不可分。从斯密的分工理论到“马歇尔冲突”,从费希尔三次产业的划分到博弈论引入产业经济分析,从哈佛学派的传统分析范式到芝加哥学派对其批判中兴起,再到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产业经济学理论正在走向成熟,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也逐渐成为主流经济学科,甚至可以说成为经济学学科家族中最为活跃的成员。产业经济学理论传入我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前辈,一方面将国外的专家请进来,传播产业经济学理论,另一方面,到国外去学习研究并回国传播产业经济学理论,随着产业经济学理论影响的扩大,终于在后来的学科结构调整中,将产业经济学正式列为应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

  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经济学科,对政府决策和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具有直接指导作用。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产业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就是产业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的变迁过程,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进步,从根本上来说,是产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是如此。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特别是在发展战略问题上,需要对自己所在的产业进行全面的分析,充分了解了一个产业的内在结构、市场行为和绩效,才能够更好地制定出本企业的发展战略。银行业需要研究产业经济,银行在选择放贷对象时需要认真研究贷款户所处产业的发展动态及前景,证券公司需要研究产业经济,随时掌握证券投资方向,咨询业需要研究产业,各大行业协会需要研究本产业(行业)经济,从人才需求来看,将来各行各业都需要懂得产业经济研究的专门性人才,通常人们把这些专门人才称为“行业分析师”。产业经济学就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宏观决策和各行各业及企业文贯决策提供产业经济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问。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是以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发展和产业规制等为主要内容完整的理论体系,微观经济学是其理论基础,产业组织理论是其核心,博弈论已成为其重要分析方法。本书结构是首先对产业经济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研究对象及意义进行了讲解(第一章),然后从产业的主体即企业(第二章)开始,分别讲解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范式(第三章)、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寡占市场(第四章)、定价策略(第五章)和纵向一体化(第六章)等理论;进一步讲解了产业结构理论(第七章)、产业布局理论(第八章)和产业关联理论(第九章);与其他教科书不同的是,用了较多的章节讲解了产业发展理论(第十章)、产业技术理论(第十一章)、产业贸易理论(第十二章)、产业竞争力理论(第十三章)和产业安全理论(第十四章);最后,讲解了产业规制和产业政策理论(第十五章)。从这个内容结构来看,具有明显的新内容,进一步丰富了目前产业经济学教科书的内容体系,也算是本教材的创新之处。

  该教科书是属于省精品课程“产业经济学”的核心教材。从教科书各章节的具体内容来看,既保留了目前大多数产业经济学教科书的基本内容,又及时地吸收了目前产业经济学理论界的最新成果,如企业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产业发展理论、产业技术理论、产业贸易理论、产业竞争力理论和产业安全理论;既将产业组织理论作为了教科书的核心内容,又不局限于此内容,而是广泛地吸收了各派理论观点和内容;在理论具体内容讲解的顺序上,既遵循了理论本身的逻辑顺序,又按照历史逻辑顺序展开。虽然没有将各章节进行篇的划分,但从全书的前后章节上可以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而便于教师讲解,也便于学生深入学习。

  当然,一本好的教科书,需要在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互动反馈中不断地完善。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时间紧迫,再加上没有来得及向国内产业经济学名家请教,虽然我们自认为在教科书内容体系安排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不足和缺陷是难免的。希望同行专家多给指导,希望广大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我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编者

  于2006年11月2日

序言... 2

第一章 产业经济学导论... 10

第一节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溯源... 10

第二节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6

第三节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20

第四节 产业经济学的学科地位... 23

第五节 学习产业经济学的意义... 25

第二章 产业主体:企业... 28

第一节 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 28

第二节 现代企业理论... 33

一、科斯的企业理论... 33

二、威廉姆森的企业理论... 36

三、张五常的企业理论... 37

四、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团队生产理论... 39

第三节 委托——代理理论... 42

一、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 42

二、假设前提... 43

三、委托代理理论基本模型... 44

第三章 产业组织:S-C-P分析范式... 48

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48

一、哈佛学派的结构-行为-绩效研究范式... 48

二、芝加哥学派研究模式... 49

三、新产业组织理论... 51

第二节 市场结构... 52

一、市场结构的含义和基本类型    52

二、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 54

第三节 市场行为... 59

一、市场行为的概念... 59

二、市场价格行为... 59

三、广告行为... 61

四、兼并行为... 61

五、企业技术进步... 62

第四节 市场绩效... 63

一、市场绩效的含义... 64

二、市场绩效的衡量指标... 64

第五节 SCP三者的关系... 65

第四章  产业组织:寡头垄断... 68

第一节  博弈论和战略... 68

一、博弈论的基本知识... 68

二、占优战略、劣势战略和纳什均衡... 69

三、序贯博弈... 72

、重复博弈... 75

第二节  寡头产量竞争模型... 76

一、古诺模型... 76

二、斯塔克尔伯格模型... 79

第三节  寡头价格竞争模型... 82

一、同质产品的伯川德模型... 82

二、差别产品价格竞争模型... 85

三、豪泰林模型... 86

第四节 寡头勾结模型... 88

二、公开勾结:卡特尔模型... 88

三、暗中默契:价格领导模型... 90

第五章 产业组织:定价策略和行为... 93

第一节 价格歧视策略... 93

、价格歧视的含义... 93

二、价格歧视的动机和条件... 94

三、价格歧视的类型... 94

四、价格歧视的福利后果... 97

第二节 两部收费与搭配销售... 99

一、两部收费... 99

二、搭配销售... 101

三、搭配销售的福利... 103

第三节 价格策略性行为... 105

一、限制性定价策略行为... 105

二、掠夺性定价... 107

三、价格策略性行为的福利含义... 109

第六章 产业组织:企业纵向关系... 111

一节  纵向一体化... 111

一、企业为什么实行纵向一体化... 111

二、纵向一体化的负面效应... 116

第二节 纵向约束... 117

一、纵向约束的基本方式... 118

二、外部性与纵向约束... 120

三、不确定性与纵向约束... 122

四、上游厂商直销和分销的选择... 124

第三节 纵向约束的福利效应和立法... 124

一、纵向约束的福利效应分析... 124

二、西方国家纵向约束立法概况简介... 126

第七章   产业结构:演变与优化... 128

第一节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28

一、产业结构的含义... 128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30

三、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及理论体系... 131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规律... 132

一、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 132

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考察... 133

第三节 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 135

一、需求与产业结构... 135

二、要素与产业结构... 136

三、贸易与产业结构... 137

四、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 139

五、国家政策与产业结构... 139

第四节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140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涵义与内容... 140

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140

三、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141

第五节   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 142

一、主导产业与产业发展... 142

二、主导产业选择的标准... 142

三、主导产业的发展... 144

第八章 产业布局:区位与集聚... 147

第一节      产业区位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47

一、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147

二、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149

三、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153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区位理论的发展... 157

第二节  产业聚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57

一、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产业集聚理论... 158

二、以传统和现代经济地理学为基础的产业集聚理论... 158

三、新经济地理理论... 159

四、波特的新竞争优势理论... 161

第三节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162

一、原材料和市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162

二、劳动力对产业区位的影响... 164

三、交通运输对产业区位的影响... 164

四、资本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165

五、土地、水、能源及环境等因素对产业区位的影响... 165

六、政府政策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166

第九章 产业关联:投入产出与波及... 168

第一节 产业关联概述... 168

一、产业关联的涵义... 168

二、产业关联方式... 168

第二节      产业关联分析基本工具... 170

一、投入产出分析法... 171

二、投入与产出模型... 174

  投入产出分析的主要内容... 176

第三节      产业波及效果分析... 178

一、产业波及效果及其分析工具... 178

二、产业波及效果现状分析... 179

三、产业波及效果的应用... 181

第十章 产业发展:规律与战略... 183

第一节 产业发展概述及新兴产业的形成... 183

一、产业发展的相关概念... 183

二、新兴产业及其形成... 184

三、新兴产业形成的路径... 187

第二节  产业发展生命周期理论... 187

一、产业演化和早期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187

二、产业生命周期曲线形态、持续时间和特征... 188

三、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模型的扩展之一... 189

四、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模型的扩展之二... 190

第三节  产业发展战略理论... 193

一、平衡发展战略与非平衡发展战略... 193

二、进口替代与出口促进产业发展战略... 194

三、轻、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196

第四节 中国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197

第十一章 产业技术:创新与转移... 199

第一节 产业技术创新理论... 199

一、技术创新及其理论发展... 199

二、产业技术创新过程和模式... 201

三、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测度指标... 208

第二节  产业技术转移理论... 209

、技术转移的定义... 209

二、产业技术转移理论研究... 210

三、技术转移曲线及其动态体系... 211

第三节 区域间技术转移... 213

一、国际间技术转移... 213

二、国内区域间技术转移... 216

第十二章 产业贸易:分工与贸易... 218

第一节      产业贸易概述... 218

一、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218

二、产业分工与产业贸易... 220

第二节 产业间贸易... 222

一、产业间贸易的含义... 222

二、产业间贸易的特点... 222

三、产业间贸易的理论基础... 222

第三节      产业内贸易... 227

一、产业内贸易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27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 228

三、产业内贸易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231

四、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测量... 232

第十三章 产业竞争力:理论与评价... 234

第一节 产业竞争力概述... 234

一、产业竞争力的概念... 234

二、产业竞争力与国际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235

三、产业竞争力的实质... 235

第二节 产业竞争力理论... 236

一、比较优势理论... 236

二、竞争优势理论... 236

三、核心竞争力理论... 238

四、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双重理论... 238

第三节 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其评价... 239

二、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原则... 239

三、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240

三、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243

第四节 产业竞争战略... 244

第十四章  产业安全:测度与防范... 247

第一节 产业安全概述... 247

一、产业安全概念... 247

二、产业安全类型及特征... 247

第二节 产业安全的影响因素... 249

一、影响产业安全的外部因素... 249

二、影响产业安全的内部因素... 250

第三节 产业安全的测度... 251

一、产业安全评价的基本原则... 251

二、产业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 251

三、产业安全评价的模型... 252

第四节 产业安全的预警与防范... 253

一、产业安全的预警系统... 254

二、产业安全的防范措施... 256

第十五章 产业管理:规制与政策... 258

第一节      产业管理概述... 258

一、产业管理内涵... 258

二、产业管理体制与模式... 258

三、中国产业管理的总目标与模式... 260

第二节  产业规制... 261

一、产业规制内涵及理论演进... 261

二、产业的政府规制... 265

三、产业的经济性规制... 267

四、产业的社会性规制... 271

第三节  自然垄断产业放松规制... 275

一、自然垄断产业及其放松规制的界定... 275

二、自然垄断产业放松规制的理论基础及原因... 276

三、我国自然垄断产业放松规制的实践与政策... 277

第四节 产业政策... 279

一、产业政策内涵、目标和手段... 280

二、产业政策存续的理论依据与演变规律... 281

三、产业组织政策... 282

四、产业结构政策... 284

五、产业布局政策... 285

六、产业技术政策... 286

参考文献... 288

后记... 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