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宋陵,就想起河南的两个古都,一个是洛阳,另一个是开封。洛阳东关的夹马营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出生地,如今却难寻这位大宋朝开国皇帝的诞生故居。开封除了龙亭,宋王天子的“故宫”已不见踪迹。
北宋皇陵位于河南省巩县嵩山北麓与洛河间的丘陵和平地上。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地处郑州、洛阳之间,陇海铁路穿境而过,开洛高速贯穿东西,南有嵩山,北有黄河,依山傍水,风景优美,被人誉为“生在苏杭,葬在北邙”的风水宝地。
北宋皇陵的诸帝陵园建制统一,平面布局相同,皆坐北朝南,分别由上宫、宫城、地宫、下宫4部分组成,围绕陵园建筑有寺院、庙宇和行宫等,苍松翠柏,肃穆幽静。西村陵区位于西村乡北的常封村和滹沱村之间。有宋太祖永昌陵、宋太宗永熙龄、宋真宗永定陵、宋仁宗永昭陵、宋英宗永厚陵、宋神宗永裕陵、宋哲宗永泰陵和宋太祖赵匡胤父亲的永安陵,称“七帝八陵”。这里还有著名的贤臣寇准和被称为“铁面无私包青天”包拯的墓地。
北宋皇陵选址巩义,一是因为开封附近地势低凹,地下水位过高,不宜建造大型陵墓。二是由于巩义地近洛阳,在地域上与偃师境内的东汉、魏晋皇陵接壤。再就是北宋时期阴阳堪舆术盛行,宋统治集团在葬制上信奉“五音姓利”之说,而巩县自然地理环境优越,正符合北宋阴阳堪舆术中所要求的茔域条件。
北宋皇陵从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开始营建,到北宋灭亡共历时163年,经过九代皇权的更迭交替。他们死后,除被金兵掳掠的徽、钦二帝客死异国他乡外,其余均埋在巩县宋陵,再加上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永安陵号称“七帝八陵”。还有陪葬皇后陵、亲王墓、帝系太子、公主和大臣墓共200多座,形成了庞大的陵墓群,堪称为露天艺术博物馆,是研究宋代典章制度和石刻艺术的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北宋各皇陵的规模和建制基本相同,皆坐北朝南,每个陵区都由上宫、下宫和皇后陵及祔葬王室子孙墓组成。上宫是陵园的主体部分,从南至北依次建有鹊台、乳台、神道和陵台。陵台就是墓冢,位于宫城的中部,陵台分三层呈覆斗梯形,上边种植郁郁葱葱的翠柏,四季常青。陵台下称地宫,是埋葬皇帝尸骨的地方。地宫规模甚为宏大,一般深达30米,由青砖砌成,仿照地面宫殿建筑结构,墙壁上还绘有大型彩色壁画。下宫也叫陵寝,位于上宫的西北部,是停放皇帝棺木和送葬官员居住的地方。围绕上宫和下宫,筑有十多米高的神墙,称宫城。宫城一般占地一百多亩,四面开有神门,神门外各有石狮一对,防御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入侵者。
神道是通往宫城的通道,神道两侧是对称排列的石刻造像,自南向北,有望柱、象及驯象人、瑞禽、角瑞、马与控马官、虎、羊、客使、武将、文臣、镇陵将军和宫人等。各陵石雕内容和数量基本相同,一般为58件,但体积和雕刻技法则迥然不同。整个陵园,包括袝葬的后妃陵墓在内,统称“兆域”,兆域内广种松柏和枳橘,一到傍晚松涛阵阵,充满苍凉与肃穆。
北宋亡国后,金兵进驻宋陵,为掠夺也为报复,他们对宋皇陵进行了毁灭性的盗掘。一时间狼烟四起,掘墓开棺,惨绝人寰。陵区内瞬间尸骨遍地,烟火弥漫,一片狼藉。偏居临安的南宋皇室听到祖坟被劫掠的消息,悲痛万分,宋高宗赵构饬令河南镇抚使翟兴父子及岳飞等大将军带兵赶往巩县迎战金军。金军被驱赶出宋陵,南宋皇室派人修葺陵寝。但是宋军一撤,金兵又来,并进行更大的报复。三京淮北宣谕使方庭硕奉旨到巩县谒陵,他亲眼看到往昔威严肃穆的皇陵禁地,如今是乱草丛中野兽出没,狐鸣狼叫甚是凄凉。他沉痛地写道:“永昌陵以下皆惊犯,泰陵至暴露,庭硕解衣覆之。”他亲眼目睹了这一惨状,看到永泰陵哲宗的尸骨竟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而方庭硕也只能脱下自己的衣服把尸骨包裹起来。南宋高宗听说后愤懑至极,不觉凄然泪下,但是又无可奈何。
如今宋陵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地面仍有大批精美石刻。虽然这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宋皇陵精品文物现状令人震惊,正在走向湮灭。应立即抓紧保护。
如今皇陵的“烟火”虽然特别旺,但地下的灵魂却惊的难以安寝:
种庄稼为什么要掩埋文物呢,难道这儿的人穷得非种皇陵不可?谁把皇陵变成了庄稼地?
精美的石兽瞪着眼想叫又叫不出来:
原来它们干瞪眼看着石狮、石羊被慢慢“活埋”而毫无办法:
外来文武将官目睹世事沧桑,难道悟出了名哲保身之道(闭眼不看,不吭声)?
气的眼睛冒火不行:
闭上眼,眼不见心不乱,高级文官也躲不开被活埋的下场: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武士,同样被活埋:
石马欲哭无泪:
石象已经哭得没有眼泪,只能为之默哀:
马头凤凰不忍心看下去,把头扭向一边。
马头凤凰和石卫士干脆把脸去掉,省得再看那些烦心事:
而那些乖巧的石像不肯再“为皇上尽忠”,而改换门庭当“小区保安”了:
还是石虎有血性,大声怒吼,奋勇抗争,但管什么用呢:
也不想一想,连铁面无私青天大老爷包文正的陵墓也荒凉的可怜的了:
这么多的国家一级精品文物,在寂寞中等着慢慢湮灭的命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