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六项任务


一、历史背景
        自1978年安徽凤阳在全国率先对耕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国的农业第一次革命就拉开了序幕。由于生产方式的转变解放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潜力得到一次巨大释放。从而使我国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及其它产业,都获得了发展的一次飞跃,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农业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我国农业在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强力推进下而得到突飞猛进,完成了第二次农业革命,推动了全国经济进入快一轮发展。自此,大多数人民走上了小康之路。
        农业经济曾经哺育了工业经济和其它产业经济,农业、农村和农民为我国的工业及其它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巨大的后盾市场。农业完成的两次革命都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农业经济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差、收入微薄、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等诸多弱点逐一暴露,使社会资金绝大部分流向了利润丰厚的工业和其它产业面不是投入到农业经济发展之中。这样一来,就加剧了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及其它产业经济的发展差距,同时也进一步拉大了城乡收入的剪刀差。如果失去农业、农村、农民这个最庞大的市场,将无以支撑我国工业和其它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现在,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现状,正在在制约着工业和其它产业的继续快速发展。
二、形成及重要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边续多年将“三农”问题列入中央1号文件,要求全国各级各部门对农业采取“少取、多予、放活”的政策,积极扶持和鼓励发展农业。中央与各级地方财政加大对农业的各项投入,2006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达3397亿元。在2006年2月,胡锦涛同志作了《扎扎实实规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讲话,指出“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项工作,明确了六项任务。从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农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也迎来了农业的第三次革命。
三、对六项任务的几点思考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就成了我们至关重要的课题。概括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为第一要务
        发展农业生产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深化改革。国家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在不断增加,农业科技的创新和进步确实也非层基领导和工作人员所能掌握的。但在生产力发展当中,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生产资料的有效合理置同样能发挥出有效的推动力。如何在尊重广大群众意愿的同时,充分肯定和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继续推进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解决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引导群众实现资源有效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吸引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为“三农”发展提供长足的动力,也就成为了基层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必修课。

        (二)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了提高农业对自然抵抗能力,将我国的传统农业改造成少依赖自然的现代农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有利于农业走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科技化的发展道路。二是为了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逐步提高群众行路、就医、就学、饮食等各个方面的生活质量,让我国最广大的农村群众迈上生活富裕的道路。
        (三)切实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农民富则国家盛。我国的农民是最广大而且最贫困的群体。如果农民没有富起来,对我国经济持继快速健康发展将仍是一个严重的障碍。因此,在农业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的同时,将有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我们如何将这大批富余劳动力安置到社会岗位实现就业转移,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最终胜利。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壮大和发展,第二产业和其它产业将迅速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因此,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培训,通过引导组织各种服务、经营、生产机构,拓宽农民的就业和增收渠道,也是新时期基层领导者和工作人员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妥善处理农民、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我们既要落实好村民自治制度,搞好村民议事和村务公开,把决策权交经农民,充分调动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同时解决他们“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强调靠农民、靠地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导者是政府。一方面,本来应当承担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入政府要承担起来;另一方面,应当由农民自己投入的事业,也要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适当支持,引导农民自力更生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条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引导社会主动参与,通过物次和精神的鼓励,如适当调整税费政策,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和资金积极主动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以上四个方面的基础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