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威英利没能救世
美国东部时间6月8日上午9时30分,中国唯一具有完整产业链的太阳能企业天威英利的海外控股公司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鸣锣上市,这是今年以来在纽约上市的第四家中国光伏企业。不过,该公司并没有像无锡尚德那样获得追捧,首日即跌破发行价。近几年,太阳能板块成为国际股票市场的热点之一,但天威英利当天收盘价为10.50美元,开盘首日跌幅为4.55%,跌破发行价。
在2005年12月无锡尚德在美国上市创造的光伏产业神话之后,成为我国的新能源首富。尚德缔造了“一夜暴富”的财富神话,使得我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广受追捧,迅速热起来,一时间大量国内企业和国际资本——民营资本、风险投资、基金投行简直像发疯一样追逐着太阳能光伏产业。但是从尚德以来的上市光伏企业基本上都是在好象不动声色地进行着。媒体的关注度也不是那么高,基本上是做个普通新闻进行报道。或许是中国光伏企业海外上市已司空见惯了,毕竟尚德是第一次,同时创造了财富神话。也许是后来者的表现不尽人意:常州天合在美国股市上的表现并不好。2006年12月19日上市开盘价为26美元,第二天收盘就降到18.90美元。另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江苏CSI阿特斯太阳能公司(股票代码:CSIQ)也是上市之初就跌破发行价。如今,历经一波三折的天威英利“蜀道”上市,毕竟天威英利是目前国内唯一、世界第四家拥有从多晶硅铸碇、切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到光伏系统应用完整产业链的企业,去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利润3.2亿元。因此还是被人们寄予厚望,希望好事多磨——能重新搅热目前我国处于低潮的光伏市场,拯救中国的光伏产业。然而事与愿违,天威英利纽约上市首日破发发行价。很多人开始在质问我国的光伏产业到底怎么啦?
光环背后的内伤难愈
耀眼光环下的中国光伏产业却隐藏了不可小觑的危机,中国光伏行业普遍存在“95%以上的原料依靠进口,95%以上的市场在国外”的困境。
原材料高纯度多晶硅在我国极度短缺,国内自给率不足10%,绝大部分需要依赖进口,原料的提炼技术牢牢把握在美、日、德等国手中。2005年我国光伏产业对多晶硅的需求量为2691吨,而2005年我国多晶硅的产量只有60吨,即使全部供应光伏产业,也仅占市场需求的2.6%,大量的缺口只能依赖进口。2006年,全球晶体硅原料短缺比例将达到28%。
对国外原材料的依赖使我国失去了原材料市场的主动性。原材料厂商形成了限产和价格同盟。过去两年中,硅料的价格翻了将近一倍。全球多晶硅价格由2004年的20美元/公斤涨至近300美元/公斤。
同时中国光伏企业的产品95%以上出口国外,主要市场分布在南欧一带,其中德国是最大的买家。可以说,中国太阳能光伏市场几乎全靠千里之外的德国市场来支撑。
国务院参事、原国家科技部秘书长石定寰曾这样说:“中国光伏产业是‘三头在外’:硅材料主要依靠进口、制造装备主要依靠进口,还有就是市场主要在国外,95%的产品用于出口。”
有专家指出,目前光伏企业上市融资虽多,也只能暂时缓解光伏企业原料与市场的双重困局。但在企业利用融资购买了原材料、产能急速扩大后,又会引发对原材料的新一轮争夺。行业危机非但未能化解,反而形成了一个怪圈,加剧了多晶硅原料的紧缺。这无异于抱薪救火,适得其反。难以从根本上治愈其自身存在的内伤。
市场环境发生变化
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去年已经达到370MWp(未包括台湾地区约200MWp),成为继日本、欧洲之后的第三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在生产规模继续强劲增长的势头下,海外市场却并不理想。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德国市场已经表现得不景气,德国之外的其他区域增长缓慢,使得中国光伏产业面临着风险。比如,天威英利的产品主要以出口为主,且销量集中在德国,2006年德国市场占公司销售额的81.7%,但到了今年第一季度,由于德国政府补贴金额发生变化,天威英利的产品销量急剧下滑,市场比重降到了11.8%。
2006年下半年开始,德国已逐渐由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光伏产品开始外流,汉堡港出现了大量压港现象。随着德国每年对可再生能源的补贴下降5%,只有6%的投资收益使得德国市场的需求逐年下降。更为严重的是,德国正在酝酿对进口光伏产品实施相关限制政策。2000年施罗德担任德国总理后出台《可再生能源优先法》,政府的补贴激发了居民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作为投资的积极性。虽然欧洲本土技术实力很强,但是从投产到满足市场还有一段时间,这就给了我国太阳能光伏行业巨大的成长空间。但这一梦幻时期似乎即将结束。2005年德国大选时,德国政府的“绿电”补贴机制遭到了现任总理默克尔的质疑。默克尔曾攻击施罗德政府的能源补贴政策最终受益的是国外光伏企业,并声称要出台修正案对德国进口光伏产品进行限制。预计2007年即可出台。
有消息称,德国很可能在今年出台一系列政策,限制中国及其他地区的太阳能产品直销。这是因为太阳能电池迟迟没有全球统一的认证体系,德国政府是为了解决电池供应商鱼龙混杂,并保护当地公司的利益。
与此同时,我国的《可再生能源法》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上网电价法”和“全网平摊法”,一些细则不具体、政策不完全配套,没有和目标一致起来。
2007年,在市场环境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我国光伏企业处于寒冬的日子,拿什么御寒呢?被人们寄予厚望的天威英利表现得令人不是十分满意,没能扮演中国光伏产业的救世主角色。
谁将成为我国光伏产业的救世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