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政治经济学》再版意见


《现代政治经济学》再版意见

 

江苏无锡   陆善民

 

内容提要:本文赞赏程恩富教授为其主编的《现代政治经济学》再版在网上征求意见。我对部分章节次序问题、量纲问题以及两部类划分问题提出了粗浅的意见,仅供参考。本文还就统一的政治经济学发表了意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边缘化 量纲 多部门

 

一.引言

程恩富教授在“中国政治经济学教育科研网”上发表公告,其主编的《现代政治经济学》准备出新版,这里刊发的是该书修订版的第456三章,希望有兴趣的读者能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公告也没有注明时间,反正还会再版呀,所以意见照提。我感到程恩富教授的态度是诚恳的,对于教育是认真负责的。他不象有的人,俨然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自居,老虎屁股模不得,批评他就是反对马克思主义,与他的文章有不同观点就是否定马克思主义,他的一句名言就是:“枪毙我(的文章),就是枪毙马克思主义!”现在学术界还有如此近乎癫狂的人,确实构成国宝级人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边缘化正是这些学术霸权主义者从内部配合造成的。

不过程恩富先生的某些论点我持保留意见。例如,他主张“超越马克思”。这种提法在政治界和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伟大领袖毛主席说,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意思是说当今有一个大人物超过了秦皇汉武和成吉思汗。前副统帅林彪心有灵犀一点通,就说毛主席比马克思、列宁都高。然而这种比较方法在自然科学界几乎听不到。有哪一位物理学教授会说,因为他比牛顿懂得多,所以他超过了牛顿?又有哪一位数学教授会说,因为他的数学知识比欧几里德深,所以他超过了欧几里德?因为这种比较实在太那个,好比一栋楼,三楼肯定比二楼高,但没有二楼能有三楼吗?人们听到这类比较往往会说:多新鲜!

古人云:知者千虑,总有一失;愚者千虑,总有一得。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中间,难免有得有失。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学习、研究、去伪存真,使科学水平获得提高、升华,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走向文明的过程。没有前人的研究作为基础,提供肩膀,你今天怎么攀高?不同时期的人,完成不同的事业,他们的基础不同,历史条件不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同时期的人是不能比较他们水平的高低的,比较了也没有什么意义。

我写过不少文章,批评流行的西方经济学中的谬误,目的也是去伪存真。如果对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也进行一番去伪存真,则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和别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之间的鸿沟将被填满,李嘉图以后的经济学,殊途同归,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就此产生。这是今人的任务。显然,依靠意识形态分歧,互相排斥,不能达到目的。例如,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讲,竞争使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而另外一种西方经济学理论则讲,竞争使厂商最大利润等于零,最大利润等于零时还有“正常利润”,“正常利润”在成本里,“正常利润”就是厂商平均能够得到的利润。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两种利润理论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所谓的“正常利润”就是平均利润。中国民间有个谚语:此地无银三百两。没有银子,何来个三百两呢?没有利润,怎么又有“正常利润”呢?流行的西方经济学甘冒逻辑混乱的风险,也不能承认马克思有什么说对的地方。这就是意识形态在作祟。如果抛开意识形态分歧,讲统一的、科学的经济学,以我看,起码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竞争使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比较讲得通。

 

二.《现代政治经济学》再版意见

意见1,章节次序问题。作为学生教科书,应该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后文复习前文。原书在第四章,讲资本积累,讲到“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社会生产过程,即为社会的再生产。”这实际上用到了第五章讲的“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概念。所以,最好还是先讲资本的周转和循环,后讲资本积累。先讲资本的周转和循环不涉及资本积累,后讲资本积累又可以复习前面的资本周转和循环。另外,通过讲资本的周转和循环,顺势引入成本、工资、利润、税收等等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经济学概念,并且提前把剩余价值分解为利润和税收,将使学生学习时不会感觉到理论脱离实际。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尤其需要这样的教材。又,在第六章中讲“设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为:zcvm”,又没有复习第五章的资本周转和循环。实际上,这个公式中的c的位置上不应该是不变资本c,而应该是生产资料成本;v也不是可变资本,而是工资成本。毛毛虫都变成蝴蝶了,还说它是毛毛虫,就不合适了。

意见2,经济变量的量纲问题。《现代政治经济学》要不被边缘化,就要在定性分析的同时,引入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和经济预测、经济规划所必须的理论基础。而要定量分析,就要严格定义各个经济变量,并且给出变量的单位量纲。量纲运算还可以用来校验经济运算关系式的正确性。例如,“可变资本的周转次数分别为105,如果改成“可变资本的周转速率分别为10/年和5/”,就比较明确。经济变量没有量纲,什么正比、反比,永远争论不出什么名堂。有的网友喜欢用物理变量定义经济变量,这是他人的偏好,也不好指责,如果打算与人交流,最好把经济变量的量纲讲清楚,否则很难讨论。没有量纲,就是研究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力学家何祚庥院士,也会云里雾里。

意见3,两部类划分问题。在第六章,讲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基本上还是马克思原来的理论。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即生产生产资料的第1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2部类。然而,这种划分对于马克思来说也许属于创新,而对于100年以后的人来说,就不一样了。对于具体的一个厂家,从投入方面考察,投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可以严格区分的,劳动力价值,相当于劳动者工资,对应的是生活资料,即消费资料,这些消费资料既然称为消费资料是不可能又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的。但是,如果从产出的角度考察,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某个厂家的产出商品就很难说是生产资料还是消费资料,它们既可能作为生产资料又可能作为消费资料。例如,农业生产的小麦属于生产资料还是消费资料?传统上小麦作为消费资料,农业部门当作生产消费资料的第2部类。其实这种认识非常不够。小麦是面粉厂的原材料,所以属于生产资料。面粉厂如果发不出工资,直接发小麦给职工回家自己磨面吃,小麦又变成了消费资料。汽车厂生产的汽车属于生产资料还是消费资料?汽车用作劳动者上下班的代步工具,属于消费资料,如果用来跑运输就变成生产资料。高新技术生产的产品是不是一定属于生产资料?不一定。电脑放在家里,就是消费品,放在单位里变成生产资料。有人说重工业肯定属于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也不一定。重工业制造的坦克、大炮、军舰,不能再投入生产过程,除非当作废铜烂铁回炉铸剑为犁。军火工业生产的产品属于公共消费品,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相当于奢侈品,也是消费资料。那些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要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从经济学角度考察,实际上是企图将消费资料转化成“生产资料”,军队相当于“劳动队伍”,侵略、掠夺过程相当于“生产过程”。所以,将由国民经济的许多产业部门构成的生产供需网络,任意切一刀,分成两个生产部门,则任何一个生产部门的产品,肯定既作生产资料又作消费资料。如果多拉几刀,也一样。我们必须从这个事实出发。

根据以上认识,生产资料生产是否优先增长还需从头论证。

大家知道,W·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虽然是受到马克思两部类划分法的启发,但他不墨守成规,正是考虑到了上面提到的矛盾。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可以推广到一般的多部门生产情况,每一个生产部门的产品既可以供给其它部门作为生产资料,也可以作为消费资料供给其它部门的消费者(包括劳动者、资产者以及统治者)消费。马克思的划分方法很难推广到任意多部门生产、再生产过程。从这一点来说,列昂惕夫是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的两部类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列昂惕夫本人承认这一点,说明他的学术道德可嘉。列昂惕夫不可能在苏联发挥他的创造性,因为那里是学术霸权主义的发源地。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的不足之处是他的投入产出表没有能够填满,这说明他还没有理解透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有鉴于此,不妨建议,马克思的两部类模型以后就不要再讲给学生听了,除非在讲经济学说史时提一句。

所以我说,要实现统一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要依靠去伪存真、兼收并蓄,不能简单化搞意识形态划鸿沟,不能以政治党派划线。有人说马克思的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经济学,还有人说成是穷人经济学。这不确切。马克思的经济学是科学,科学不分穷人、富人,这个阶级那个阶级。马克思的经济学是关于人类解放的科学,整个人类要解放,包括穷人富人,这个阶层那个阶层。

意见4,资本有机构成的计算问题。“设整个社会包括n个资本。其中,第ii12、…、n)个资本的不变部分和可变部分分别为civi。于是,单个资本i的构成可表示为ci/vi。从单个资本的构成推导社会总资本的构成有两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先把所有单个资本的不变部分相加,再把所有单个资本的可变部分相加,最后用前者除以后者。用公式表示即为Σci/Σvi。第二种方法是:先用每一单个资本的构成乘以该资本占社会总资本的比重,再把它们相加求和。用公式表示即为Σai(ci/vi)。这里,ai表示第i个资本占社会总资本的比率。”以我看,列出第一种方法就够了。因为,如果第二种方法、第三种方法正确的话,是可以从第一种方法推导出来的。

 

三.结束语

    初步看来,《现代政治经济学》基本上是照抄马克思的《资本论》,类似于光远、苏星的《政治经济学》。照抄照搬、等因奉此,不属于学术道德问题。抄袭才是学术道德问题。抄袭是指不提原作者,把原作者的思想、方法,甚至文字、公式整段或者改头换面放进自己的作品中。中国大陆人士,因为长期批判“知识私有”的资产阶级思想,缺乏知识产权意识。在许多人看来,从别人的著作中吸收营养,特别是从互联网上参考他人的作品,那叫集中群众意见,不属于抄窃。就是国际数学大奖——菲尔兹奖的评奖条件中,也要求一定是纸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互联网上的文章不算。所以,很多有办法的人,都是先在纸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然后再转贴到互联网上,这样就可以防止有人抢先在纸质刊物上发表,造成诉讼被动。不过,2006年的菲尔兹奖评奖破了先例,开始承认互联网上的著作权了。

http://www.chinavalue.net/search.aspx?t=author&q=陆善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