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社论之我见:博客不仅是一种个人意志,更是一种基本权利


    在2007525南方都市报推出的社论《博客实名黯然退场,网络管制宜有反思》(全文见南方都市报A02版的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dd/dsb/A02/200705250014.asp)一文中有两处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和深思。这两处已经把我们从现实生活中的鸟瞰式视角拉到了权利式抗争的新平台。其中一处在该文中特别强调了信息产业部推行的博客实名制在巨大的民意压力面前选择了有意让步,以至于实名制被迫夭折,因此,我们可能避免了“犯下互联网有史以来最大的错误,并再次削弱互联网管制的强硬意志。”其话语的言外之意暗含着21世纪的中国庶民不在是温驯的羔羊,而是一只在权利道路上不断进化的“狼”,尽管这只“狼”还残留着羊基因上的一些温驯、忍耐及自我消化的中庸技术,但是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抬起了狼的头颅寻找“狼性的尊严”,这是中国在全球民主化浪潮中的一个不大不小的进步。当中国的庶民们通过各种渠道和路径开始传递自己的个人意志时,而博客的出现正是兜售这种个人意志的绝佳平台,一旦这种绝佳的平台遭遇到强权管制或管道消音时,那么中国网路上的庶民们超乎寻常地抵制和反对的声浪就在预料之中了。这种个人意志是在宪法和法律赋予每个人的一种或多种基本权利所认同下而形成的“道义机制”,这种“道义机制”是为了维护个人的尊严,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暴力纠偏”。正因为不带有“暴力纠偏”的倾向,才使得国家这个暴力机器难有作为,才使得某些权力部门不得不放弃他们的强力意志转向了与民意合流。

即便如此,社论在另一处无不显示了它的隐性担忧,即“博客实名制虽被暂时击退,但离真正的进步尚且遥远。那些自认为有必要、有权力窥探博客们的力量不会自行消失。”也许此时用孙文的那句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来形容中国庶民们的现实境遇是再合适不过了。这种隐性担忧最大的意义在于提醒中国庶民们不能沉迷于这次暂时的“胜利狂欢盛宴”之中,要对个人权利之外的权力时时保持充分而又清晰的警惕和抗争。唯有庶民们时时地对权利侵蚀保持警惕和抗争才能有力地击退那些自认为有必要、有权力窥探博客们的力量,才能真正地让每个人的权利众志成城,才能维护每个人的尊严之道。这种隐性担忧派生的含义更加直截了当: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道路上,权利和权力彼消此长。但权利和权力彼消此长的根源不在是我们的个人或领袖魅力领导下的抗争或抵御了,而是我们自认为是“二等公民”的民主在暗暗推动的。“二等公民”的民主能够推动权利和权力之间对抗的力量是中国公民权利意识的大面积复苏和自我发现能力的增强。饶有趣味的是,社论中提到的技术民主正是中国公民维护自己权利的中转站,他们一方面有意要摆脱了专制对权利的束缚,另一方面是有计划地向新型的权利通道中走去。但是这样的技术民主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技术无法替代制度,则技术民主就无法让渡自己的技术给整个社会以至能带给人们稳定的心理预期,然而有效的制度却能够给所有人带来希望和机会,那么惟有制度民主才能真正地抑制权力的滥用和嚣张。一个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那就是:经过无数的历史经验证明,技术民主在强大的权力面前有时会失灵的。

社论最后的那句话“事实上,那么多理论上能够突破社会控制的网络力量,好比它们所观照的社会实况那样,仍须面对漫长的突围之路。”意味着我们国家需要什么样的转型呢?答案是不言自明的:从技术民主到制度民主的转型是非常漫长和艰巨的。事实上,博客已经成了技术民主和制度民主的双重试验田了。如果博客实名制黯然退场的结局能够波及所有基本权利在遭受权力侵害时的范围时,那么表明技术民主已经成功地向制度民主转型了,否则,那仅仅是技术民主一个取巧的行为而已。从本质上来看,博客的个人意志更接近于技术民主,它的基本权利更趋近于制度民主。因此,博客不仅是一种个人意志,更是一种基本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