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节能 既愚蠢又不经济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节能降耗”已经喊了很久,但多数停留在口号上,很难落实到行动中。这件事情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比如环保中的排污治理一直是老大难问题,其整治难是难在企业老板不愿意投入,其背后有经济动力,有很大一部分企业是在以环境为代价赚取利润,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而在节能方面上不投入就让人匪夷所思了,节能是赚钱的事情,不仅是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更有利于企业自身。现在竞争这么激烈,原材料、人才、市场等条件趋于大同,而真正到最后的竞争胜出,可能决胜点就在于节能——在企业的设备改造、制造技术、制造工艺、制造观念等节能细节上谁更高一筹。

  那为什么老板们面对利润却视而不见?是不是没有发现其中奥妙?我觉得这主要是认知上的原因,很多老板们并没有尝到降耗节能的甜头,甚至以为把投资“节能”的钱省下来反而是一种利润,这是一种非常大的误区,这使我想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时的比价故事。

  在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国家引进了大批的生产设备。比如说同样的生产线,一种是最高档的一亿五千万元,一种是中档的一亿元,一种是低档的五六千万元,高档和中档这两档设备所生产的产品和效率基本差不多,所以有人经常买中档的设备,中间还有一些小小的回扣,这很让当时的一些购买者沾沾自喜——自己沾了便宜还为国家节省了外汇。我当时也不明白,一个公司的两种生产设备怎么会差这么多钱?怎么会有这样的便宜让我们去占?后来才渐渐地明白,省下的五千万是治理能耗的投资!有的还包括排放污染的治理设备,是事关环保、节能、生态、维修安全的预备设备,而我们把这一块扔了。更有落后的效率比较低的生产线,用五千万把它买回来了。但是十几、二十年之后,设备的后发优势表现出来,我们的环境恶化比他人更严重,我们的能耗比他人浪费的更多,这种创造一分的价值甚至用十分的代价都偿还不起的损失,让醒悟的人们后悔不已。

  现在,无论从产品质量还是生产效率上,我们与国际发达国家的距离越来越小,但就在节能意识上,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的耗能是欧美的5到6倍,是日本的9到10倍),其实改变过去的错误认知观念,行动上力度加大,不仅是几千万利润的回报,更是给国家、社会和环境带来好处。想想我们国家这么多的企业,如果每一个企业都从自身挖节能,将有多大的潜力?我们很多老板从裁人上做文章,从材料上偷工减料,一方面对不起消费者,对不起辛勤工作的员工,另一方面在质量上带来很多的问题,为以后的企业发展埋下后患。但为什么想不到在设备改造、技术改造等方面下功夫?在节能降耗上做文章?这才是真正的在保证质量、性能和消费者利益的情况下,降低成本,返利于消费者,进一步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出路。

  拿我们做例子,这两年皇明狠抓了节能降耗,不抓不知道,一抓吓一跳,在“深挖广挖,向节能要效益”的过程中发现,我们经营中的各方面都存有不合理的经营方式,而且浪费巨大!经过两年多的整改,面对原材料价格飞涨,面对成本的增加,我们不仅把涨价因素挤掉了,还挤出了丰厚的利润,用于设备改造,投入科研研发,提高性能、质量价格比,更好地让利于消费者。后来我们就检讨:前些年真是笨啊,我们生产太阳能热水器本来是一种节能环保的产品,可是因为以前的生产方式不先进,思想观念落后,浪费了金钱不说,排放的污染物对气候变化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找不回来了。所以,借此机会我以我的教训给企业管理者们提个醒——节能是利润!作为老板作为决策层,在明白节能不是耗钱,节能降耗实际是很大的一块利润,很可能长则四五年、短则一两年就收回成本时,就要做一种选择:选择长远还是选择短期?如果选择不投入,或者再为了眼前的暂时少花钱而选择引进落后的生产线,那不仅仅是缺乏长远观念,缺乏大局观念,缺乏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的问题了,那连最起码的生意人的智慧都没有了,是一种投资的愚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