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自己喜欢的工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赵民谈找工作”系列之五:找自己喜欢的工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大学生找工作,还有一个经常见的到困惑和问题,需要澄清和解决:找一个“好工作”的标准,是什么?

  这里,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找同学、老师和校友认为好的工作。这种情况,是现在的大学生的主流。现在的大学生活,资讯发达,接触面广,学习力强,同时,又相互比较,相互比赛;与此同时,各个国家机关、国际大公司、中国大公司前呼后拥地到学校去作演讲,夸自己,搞招聘,所以,大家就会慢慢地形成“学生口碑”,“校园排名”。这个时候,一个大学生什么时候拿到OFFER,什么工资待遇,什么福利待遇,是不是有去华尔街培训的机会,是不是留在大城市,就成了一个大学生的“好工作”的标准。这种标准,存在着相当大的合理性。比如说,在过去的五年中,由于世界经济的转型,国际大公司纷纷转型,招聘数量下降,甚至有解聘老员工裁员的现象发生,而中国大国有企业的正式员工的规模也在不断减少,民营企业的管理的有待规范,大城市房价的快速上涨,所以,就出现了国家公务员的再次“高度热门”。

  第二种情况是找父母亲戚认为好的工作。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两种家庭:一是父母比较成功的家庭。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父母是1977年以后考取大学的大学毕业生,乃至硕士、博士,现在是事业有成就、工作有名望、社会有地位、单位有权力、人际有关系,基本上是属于想办什么事情,就能办成什么事情,在这样的“成功家庭”,子女的出路,就按照父母的价值观,以父母的意志为主,以父母的好坏标准来作出抉择了。二是女大学毕业生,或者是具有比较听话的男孩。这样的学生,虽然家庭条件不是很好,或者属于一般,因为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传统上和习惯上按照父母和亲戚的意见来办,有的大学生家庭,自己的父母不是很能干,但是在亲戚里面,或者有个伯伯、叔叔、大小姨妈、表哥、表姐比较优秀,比较成功,所以家庭的老一辈就经常拿他(她)做例子,当榜样,过年过节里提起,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隐形“家庭决策文化”。由于中国的国情,由于现在社会上找工作越来越难,由于好工作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这是一个从数量上虽然不多,但很普遍的现象。

  第三种情况,是找自己认为好的工作。这是一种说起来好听,做起来很难的情况。第一难在大学生很少有人真正搞清楚,什么工作是自己内心真正喜欢的、同时也是适合自己的工作。由于中国的教育改革在中国全社会的改革中,是相对最落后之一,所以,一个22岁或25岁的大学生,一般来讲是不太清楚自己真正喜欢和擅长什么工作和哪个行业,甚至很多28岁的博士也不明白,读了博士进房地产企业(除了做专业设计),读了博士进政府机关(除了在技术性很强的部门诸如环保局搞技术工作),是一种让人可惜的浪费。第二难在自己认为好的工作,同时也能被家庭接受。很多家庭的价值观和标准,和学生本人的价值观和标准,是很不相同的,是有很大差异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如果家庭比较开明,或者根本就没有能力管你,那么,大学生还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但是,如果我们研究一下很多事业成功人士的成长史,如果我们看看很多优秀大学生的成功史,那么,我们看到,最容易成功的人,就是那些干了自己内心深处真正自己喜欢的工作,从事了自己最擅长的事情的大学生。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再苦再累,也是乐在其中,也是心甘情愿,也是以苦为乐。

  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现在的大学生,最需要的,就是职业选择辅导。

  总体说来,现在中国社会的公平性,是越来越差了,尤其是在机关。回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机关里的进人、用人、提拔人,还是比较单纯的,下级给领导过年拜年,空手上门也是可以的,只要人来了,就是心到了。所以说,现在的大学生的成熟和复杂,也不能说是学生本人的问题,是我们社会自己的问题。如果要责怪,最应该的就是我们大人。所以说,营造一个“讲能力、按能力”进人、用人、提拔人的公平的公司小环境,就是我们这些有点管理小权力的大人,应该做的事情。

  赵民

  2007-4-119:15AM

  找工作难,做选择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