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民生政府


  春节回乡看到政府拨款建了一些水泥路、建了一些集中居民点、建了一些新的公共服务设施,这可以说是一些必要的民生建设。随着象社会保障、医疗体制、教育体制、环保事务、社会治安这样的议题成为公众的主导议题,人们有理由期待这一次两会后的政府政策能更加以民生为重。其实这个方向,在本届政府确定社会经济平衡发展与“以民为本”基本方针的时候可以说是设定了的。

  中国这样一个多层次发展的社会,在经济更快发展的同时,民生问题必然会更为突出,因此到了一定阶段给民生更多的投入本身是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正因为中国社会有相当多的低端劳动力、低端社会群体,因此中国社会很大一部分发展本身是带有民生考虑的。一些人很激烈地质疑劳动密集型的外来投资的经济价值,殊不知如果真的这些产业均规模化地移往他国,则中国大规模低端劳动力连这样的就业机会都失去而成为社会保障期待者,则政府负担难以为堪,各类企业的税负与社会保障负担也将难以承受。

  作为民生政府,在以下议题方面需要端出更多具体的政策构想:1、大面积最低限度社会保障的推进方案;2、市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制;3、农村社区合作医疗;4、农村集中居民区的建设鼓励政策;5、创业鼓励与中小企业低税方案;6、非政府组织与公益事业鼓励政策;7、社区公共空间设施(社区图书馆、文化娱乐设施)建设;8、经济适用房的土地优先供应保证等。

  民生政府意味着社会福利开支的大幅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政府在经济设施与投资环境改善方面的投入力度;大规模的财政拨款开支意味着需要更为有力的监控力度,这在政权建设较为薄弱的农村与内地城镇地区问题会表现得更为突出。在我现在看到的范围内,大规模公共拨款导致的层层扒皮、转移使用、挪占卡拿已是屡见不鲜的现象,由于这些公共开支在一般百姓眼里觉得是掉下来的馅饼,被人啃一口,痛感也不强,因此公众反弹与检举的积极性也低,因此我觉得如果不能在运作机制上进行重要变革,民生政府也恰可以部分演变为腐败政府——公共拨款应改之为公共基金而由地方、社区、NGO基于项目设计的申请制;层层占用改为申请主体专用制;进行更为深入的公共项目管理训练;系统自批自评改为第三者评价批评分离制;加强社区内基于不同利益主体产生的NGO的监督效用;加强非源自社区的多元化社会工作者监督与支持效用。所有这方面意味着只沿用传统的做法,以现在的地方政府与基层自治单位的观念、能力、见识、立场,必然会出现更大的廉政问题。事实上,零点多项民调结果表明,公众对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信心度是极低的,因此在这方面如果不进行具规模的、必要的能力建设与模式更新,只牢牢地依靠老的利益保障机制想事做事,则民生政策很有可能被利用成为某些利益集团尤其是基层权势集团更容易得利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