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说仙界故事者常说有遇仙的经历,凡人去了世外仙境,那里一日却是世上千年。在进入博客前,对这一层意思不甚明白,而在博客江湖走满一年的今天我却大有所悟。以往的岁月如用知性的感受来说,真的是多年如一日,“一个七日续写着另一个七日”而已,而那些过去的日子是那么的约略、模糊、仿佛、依稀,其实若没有特别的人和事遇到,提醒过往的过节、交情、往来,我们的头脑似乎就对过去保持一个空白的或者浆糊的状态。
博客改变了这一切,我将每日眼前流过的真人实事、真情实感变成了电纸黑字,变成了系列的文字逻辑与哼哼唧唧的小诗场景,因为过了这一层大脑皮质,这一周年的每一日变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实、细致。更重要的是,我走过的那些日子的痕印变得有据可查,确确可辩。在常规的情况下,我们对于以往某个日子里的经验与感受是遗忘的,而在博客里查出某年某月某日的场景与感慨来的时候,对自己经此事有此思,是另有一番滋味的,有时候甚至不免陌生。
我这一周年的博客江湖经历还收获了一些什么呢?其一是经常能浏览到各式各样在现在主流中的套话与程式报告报道体系里不多的鲜活生活记录和社会观察,间或养眼、间或娱兴、间或看到一些格外的见解。其二是接触到一大帮没有谋过面的博友,山南海北,杂七杂八,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到世界的丰富吧。很重要的他们几乎每个人身上让我学到一些很新鲜的东西。其三,给自己与其他博友一个表现人格多样性的机会。我曾经说过博客的四重人格空间:隐密型的第一人格空间(如很多匿名情感博),常规生活方式型的第二人格空间(如老徐的博客),专业型的第三人格空间(如徐刚与贺卫方的博客),社会观察型的第四人格空间(如洪晃的博)。我在新浪名人博开的“圆圆的月亮在地上”与其他几个实名博属于第二第四人格混合博;我在新浪还有一个匿名的第一人格博;在第一财经有一个专业文章博,属于第三人格空间。其四博客江湖是个开放着的“突然”的世界,总有些突然的来客与突然的事情,这个大约就是开放世界的特点吧,“突然”里有没名堂的事,也有多年老友的寻踪,也甚至有美好的机缘。我曾被一些“突然”博友在我的评论空间中的“突然”发飙而被迫关闭了评论空间;我也在那里遇到了多年失散的老同学。很多老总、企业管理者、政府官员、学生和方方面面的朋友“突然”提到我自己写过的某篇博文,提到他们因此对我的某种新认识也挺鼓励我,就象丽江的一奔大姐还有纽约的Sara“突然”背出我的某段博客文字的时候我自己都很吃惊。
如果抽烟喝酒上瘾,如果开车练活熟悉了,它们就构成了一种稳定的习惯,也构成了我们几乎无意识的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博客也是一样,一周年了,对我来说,写博已经是和吃喝拉撒睡差不多的一件常事了,而且大部分的内容坐在车上或者用手机半小时左右就可以写成。经常碰到有博友怀疑我是不是自己写博客,我非常理解他们的疑问,不过我想这些朋友大半可能是没有这样的写作与写博的日常习惯的。我曾在武汉大学的一个讲座上说,写博客是锻炼反思能力的一件绝佳的方法,我这几天在天津对一个保险企业的营销老总支招的时候也告诉他,让销售人员写博是一个自我经验积累的好方法。当我们形成日常博客的习惯,我们会发现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知识水平会有非常大的提升。
每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初写博客的时候会觉得有几件特别需要写的感受,那种兴奋感会支持我们连写几博;到一个月左右的时候就觉得特别要写的东西几乎都写完了;到三个月的时候发现勉强找到一点可写的东西好难;而到半年左右的时候发现其实生活里什么都可以写写;到一周年的时候发现生活里面任何一种现象与遭遇背后一掰三开,可以写的东西就会有很多很多,简直可以写一辈子了。这让我也多少可以理解了为什么以前五四时期的作家胡适、鲁迅、周作人这类人能写那么多东西,写啊写的写不完。所以,当我们把博坚持到习以为常的程度,我们对自己、对周围、对社会的观察反思、记述和梳理的能力就达到了“日常知识分子”的程度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博客是可以为我们每个人的知识的累积和常规化做大贡献的。
周岁的博客也许是个半成熟的博客,但博本身不是目的,博是让我们与自己对话、与人对话、与世界对话的一个通道。博客天天在我的视野里,它是经过我眼与脑的社会的缩影,又是社会现象中显现的我的眼睛。我的博客还会继续,与我所有的笔触一起,去热情地关爱这社会,并在这个丰富的社会中吮吸着自己不竭的知识营养。
博客改变了这一切,我将每日眼前流过的真人实事、真情实感变成了电纸黑字,变成了系列的文字逻辑与哼哼唧唧的小诗场景,因为过了这一层大脑皮质,这一周年的每一日变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实、细致。更重要的是,我走过的那些日子的痕印变得有据可查,确确可辩。在常规的情况下,我们对于以往某个日子里的经验与感受是遗忘的,而在博客里查出某年某月某日的场景与感慨来的时候,对自己经此事有此思,是另有一番滋味的,有时候甚至不免陌生。
我这一周年的博客江湖经历还收获了一些什么呢?其一是经常能浏览到各式各样在现在主流中的套话与程式报告报道体系里不多的鲜活生活记录和社会观察,间或养眼、间或娱兴、间或看到一些格外的见解。其二是接触到一大帮没有谋过面的博友,山南海北,杂七杂八,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到世界的丰富吧。很重要的他们几乎每个人身上让我学到一些很新鲜的东西。其三,给自己与其他博友一个表现人格多样性的机会。我曾经说过博客的四重人格空间:隐密型的第一人格空间(如很多匿名情感博),常规生活方式型的第二人格空间(如老徐的博客),专业型的第三人格空间(如徐刚与贺卫方的博客),社会观察型的第四人格空间(如洪晃的博)。我在新浪名人博开的“圆圆的月亮在地上”与其他几个实名博属于第二第四人格混合博;我在新浪还有一个匿名的第一人格博;在第一财经有一个专业文章博,属于第三人格空间。其四博客江湖是个开放着的“突然”的世界,总有些突然的来客与突然的事情,这个大约就是开放世界的特点吧,“突然”里有没名堂的事,也有多年老友的寻踪,也甚至有美好的机缘。我曾被一些“突然”博友在我的评论空间中的“突然”发飙而被迫关闭了评论空间;我也在那里遇到了多年失散的老同学。很多老总、企业管理者、政府官员、学生和方方面面的朋友“突然”提到我自己写过的某篇博文,提到他们因此对我的某种新认识也挺鼓励我,就象丽江的一奔大姐还有纽约的Sara“突然”背出我的某段博客文字的时候我自己都很吃惊。
如果抽烟喝酒上瘾,如果开车练活熟悉了,它们就构成了一种稳定的习惯,也构成了我们几乎无意识的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博客也是一样,一周年了,对我来说,写博已经是和吃喝拉撒睡差不多的一件常事了,而且大部分的内容坐在车上或者用手机半小时左右就可以写成。经常碰到有博友怀疑我是不是自己写博客,我非常理解他们的疑问,不过我想这些朋友大半可能是没有这样的写作与写博的日常习惯的。我曾在武汉大学的一个讲座上说,写博客是锻炼反思能力的一件绝佳的方法,我这几天在天津对一个保险企业的营销老总支招的时候也告诉他,让销售人员写博是一个自我经验积累的好方法。当我们形成日常博客的习惯,我们会发现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知识水平会有非常大的提升。
每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初写博客的时候会觉得有几件特别需要写的感受,那种兴奋感会支持我们连写几博;到一个月左右的时候就觉得特别要写的东西几乎都写完了;到三个月的时候发现勉强找到一点可写的东西好难;而到半年左右的时候发现其实生活里什么都可以写写;到一周年的时候发现生活里面任何一种现象与遭遇背后一掰三开,可以写的东西就会有很多很多,简直可以写一辈子了。这让我也多少可以理解了为什么以前五四时期的作家胡适、鲁迅、周作人这类人能写那么多东西,写啊写的写不完。所以,当我们把博坚持到习以为常的程度,我们对自己、对周围、对社会的观察反思、记述和梳理的能力就达到了“日常知识分子”的程度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博客是可以为我们每个人的知识的累积和常规化做大贡献的。
周岁的博客也许是个半成熟的博客,但博本身不是目的,博是让我们与自己对话、与人对话、与世界对话的一个通道。博客天天在我的视野里,它是经过我眼与脑的社会的缩影,又是社会现象中显现的我的眼睛。我的博客还会继续,与我所有的笔触一起,去热情地关爱这社会,并在这个丰富的社会中吮吸着自己不竭的知识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