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什么是纳税筹划?


何谓纳税筹划?顾名思义,纳税筹划就是对纳税的运筹谋划。有道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可见,“运筹”的目的是“决胜”。对于纳税人来讲,“对纳税的运筹谋划”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少纳税。从这里的文字来看,看不出违不违法。所以,纳税筹划概念本身,无所谓褒贬。你可以进行“偷税” 筹划,也可以进行“避税” 筹划,还可以进行“节税” 筹划。这样一来就有了褒贬之分;违不违法之分了。但我们通常所讲的纳税筹划,一般指不违法的。特别主要是指“节税”筹划,即既少纳税又无风险。

有道是“蠢者偷税,勇者避税,智者节税”。下面再谈谈纳税筹划与偷税、避税、节税的关系。

    西方有一种说法:税收与死亡是人一生中不可避免的两件事。税收不可避免,但谁也不愿多缴税,因为在所得一样的情况下,缴税多了,利润必然就会少了。为了多得利润,人们很自然要进行纳税筹划,这样一来就有人偷税,有人避税,还有人节税。

  偷税是要付出代价的,即有风险的。可能侥幸躲过一时,但终究逃不了长远。一旦被查出来,按我国的税法规定,不但要追缴税款及滞纳金,而且还要被处以五倍以下的罚款;甚至构成偷税罪,还要追究相关的刑事责任。这样的纳税人,不但经济上要承担惨重损失,而且声誉上也将遭受重大影响。大量偷税案例就是前车之鉴。所以说“蠢者偷税”。这样的“纳税筹划”显然不是好的筹划。

    有人主张避税。避税,在我国专门指关联企业间转让定价。是介于非法与合法之间的。转让定价避税,税务机关查出来并确认的,就是违法的,因为我国的税收征管法和相关税法有明文规定。税务机关没有确认的转让定价,很难说是违法的。因为,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自身有对自己生产的商品定价的权利,市场上的商品的价格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的。所以,企业还是可以利用自主的定价权,搞一些关联企业之间的价格安排,以尽量少纳税。无论是外企还是内企,凡是能通过转让定价降低税负的,谁都想抓住这个绝妙的机会。不过,把戏人人会耍,“机关”各有不同。税收征管法和相关的税法规定,关联企业之间发生的业务往来,如果没有按照独立企业正常的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影响应纳税收入或应纳税所得的,税务机关有权合理调整。请注意,这里讲得是“合理调整”,而不是“偷税”、“罚款”。可见“转让定价”与“偷税”是有不同的。通过转让定价来降低纳税人的税负,这本无不可,但如果定价超过了一定的限度,那就得不偿失了。因为这样就违反《税收征收管理法》和相关税法了。这种避税行为就是违法的,就需要“反避税”了。所以说,勇者避税。就是“不怕危险”、“有胆量”者,才会选择避税。因为,这是可能要付出代价的。

最精明的做法应该是合法节税。什么是节税?国际通行的看法是节税不违法,就是说它合法。就是采用不违法(合法)的手段,合理节约税收(少纳税)。既不违法,不用承担可能被处罚的损失,又少纳了税,何乐而不为呢?但这必须有个前提,就是纳税人必须很熟悉税法;或者纳税人本身不熟悉税法,但聘请有经验的税收筹划专家。这就是“智者节税”。 纳税筹划与节税的关系,是手段与目的、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纳税筹划是手段、过程;节税是目的、结果。节税也是检验纳税筹划的标准,如果没有节税,说明这个纳税筹划是不成功的;相反,节税越多,说明这个纳税筹划越好。

有人对我国各种媒体上发表纳税筹划文章、提倡纳税筹划,不理解,认为是教唆违法,这是很片面的。前已述及,纳税筹划是没有褒贬的。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筹划“偷税”是违法的;筹划“避税”可能是违法的,也可能是不违法的;筹划“节税”则完全是合理合法的。特别是,我们通常讲的纳税筹划,都是不违法的。现在世人已有共识:研究纳税筹划可以规范征纳行为:对征税人来讲,可使其尽快弥补漏洞;对纳税人来讲,可尽量减少其税收负担。用偷税来减少其税收负担要受到法律惩罚。如果能合法节税,还用去偷税吗?纳税人偷税,税务机关对其进行处罚,这样一来企业被整垮了,税收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鼓励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实际上就是要纳税人不要偷税和非法避税。从表面上看,纳税人通过合法的纳税筹划,减少了国家的税收收入,而这部分税收按照现行税法本来就是不应纳的。从另一个角度看,国家虽然减少了税收,可企业却得到了实惠,可做大做强,国家的税收还会同步增长。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