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春节返乡的心理诱因
关键词:春节返乡闯荡人性回归忙碌
春节返乡是从年底就开始的话题,虽然还没有到法定放假的时间,但显然人心浮躁的客观现象是从春节前半个月甚至更早一些时候就开始呈现的。2007年的春节由于一位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硕士生与铁道部就“春运”火车票价格是否上涨的诉讼纠纷开始的,那位“为民请命”的法律服务行业内的人士就此成为“春运”开始的一个符号。
又到了春节返乡的季节,飞机、火车、汽车上都挤满了急于返乡的人。可口可乐的广告里说“没有一种感觉比得上回家过年”并将此作为一种主要的市场诉求。
本文主题并非“春运”票价的涨落问题,而是想借此机会,想说说关于回乡的心理诱因的话题。
在心理学上,人被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等因素,不同时候其表现出的特性不同。
人的本质上都由于幼稚而产生好奇与新鲜感,由于遭遇挫折与失败而成熟,最终由于成熟而回归质朴,从关注他人转而关怀自己。可悲的是没人可以避免,可喜的是每个人都要走这一轮回,最终都会回归——落叶归根嘛!不同的仅仅是回归的早与晚,就如同人一定是要出去、再回归,当经过了轮回就会更质朴,更容易切中本质。
中国自古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说法,而“衣锦还乡”也成为成功者特定的标志,不出去如何能够衣锦还乡?即使仅仅为了证明自己还没有苍老或者已经长大,不管是否最终“衣锦”也要出去走一圈才算不虚此生。因此,出去闯荡所追求的似乎更是一个过程,而那个过程是否会带来预期的结果也就不是很重要了?
与其说人出来闯荡是由于青春的冲动,倒不如说是被周边各色人等不同角度的期待所蛊惑,或者是“外因通过内因起到了作用”。
刚刚从乡村里出来的人,心在飞,期待看到更多人,吸收更多的信息,走更长的道路,见更靓丽的MM,赚到更多的钱。但毕竟“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在奢华中走过,在遭遇各种挫折之后才发现,见识得广了,看得多了,就有更多无奈;回乡就像是面对最亲近的人“述职”,混得不好自然会没有什么颜面,即使小有成就也没有什么可夸耀的,或者有些无奈的成分;
乡村是人的本质,是人性的核心;是人性发源的源头,一旦离开了乡村,人就会由诸多的社会角色所占有,就会披上光鲜的外衣,戴上相应的面具,那面具就如同女人的化妆,让人恨却又离不开,而过年回家是将繁华的外衣层层拨开,显露本质的过程。
忙了一年,心累了,因而在回乡的路上,心也在飞,虽然都知道家乡仅仅是暂时的港湾,但还是难以抑制归心似箭。
春运是人性回归的机会,我们一年中总要有那么几天,暂时脱下那些面具与外衣,只面对故人、亲人、家人与乡亲,说实在话做实在事,没有利益的驱动,没有逢场作戏,没有委曲求全;有的仅仅是朴素的责任。即使水涨船高的年宴、压岁钱、年货等等,也都包含了更多自愿与关怀的成分。
他们对回家过年的人都有殷殷的期待,他们对你的期待是什么?
返乡的人大抵会有期待,惴惴与失落,期待得到抚慰,惴惴是因为不确定。在返乡路上的时间可以很短暂,也可能很漫长。当你把原本很短的路途时间拉长,你就是在期待,所谓“期待”就是把所享受到的细节一再品味,在如此“反刍”的情况下,原本很短的时间就变得很长了。假如你的情感细腻得足以听到自己的心跳,其实期待也可以变得充满味道。而将原本漫长的时间缩短,你就是在享受。
在期待中的时间总是会相对漫长,在享受中的时间总是会相对短暂。
质朴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尽管是赤裸裸的,却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就像面向“80年代后”的人群诉求的核心——I am the one who I am,当你把本色的自己展示给别人看的时候,你就没有任何被戳穿的顾忌。因而质朴不是浮华,是通过心灵的最短线段。而浮华虽然光鲜且夺目,其背后却是不安与自卑。
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去见上几个人聊几句话,吃上一顿饭,这已经成为大部分人忙碌的内容,到头来却发现没有任何收益,并没有取得事情成功的结果,得到的仅仅是忙碌的状态。
许多高效者已经形成了忙碌的习惯,就如同无头的苍蝇,忙碌中到处寻找机会,以不成熟的方式寻找突破口。人总是会以效率为借口,却都在无形中把很多时间用于等待与浪费。是在花费更多的成本在减少等待的同时,也失去了感悟自己的许多机会。
相反在走走停停中,表面是浪费了很多时间,却是在感悟自己的内心,假如能够即时感受自己的内心并记录下来,就可以使等待比奔波来得更有价值。
其实忙碌的习惯掩藏的是不安与焦虑。
人的一生中绝大部分的时间用于两件事情:等待与寻找。而是否成功取决于是否最终跟所需要的人走到一起。
在等待与寻找过程中难免无聊与暂时迷失方向,你靠什么来打发无聊的时光?是遐想、发呆还是如填鸭般填满自己的每一天每一刻?无聊在很多时候也是有价值的。
或许有人将春节当成文化糟粕,但那是民族虚无主义者的一种观点,所谓“糟粕”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就是文化遗产。
春节是传统价值的回归,春节返乡是很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载体,人总是倾向于把自己的好恶延续下去,当看到那些曾经伴随自己长大的东西,总是会多少给自己一些安慰与成就感,而以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实施对后代的影响也能够带来心理上的安慰与成就感,这也就成为“春节回家过年”现象得以延续的核心。
贾春宝
2007年2月12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