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巍、黄锫坚 来源:《东方企业家》
“联想首先应该改一个英文名,LENOVO对我来说,像是一个意大利甜点的名字,联想已经有一个好名字ThinkPad,为什么不把公司名直接改成这个呢?” 阿尔 . 里斯(Al Ries)伸开双臂、直视前方,似乎在向台下的听众传道。他的言辞有些武断,但却刺激人们思考。这是“空间定位”和“嘉利公关”组织的一次媒体发布会。过去十多年,这个远在彼岸的营销大师,已经用他的多部著作,给中国营销业、公关业,甚至媒体业人士多次洗脑。
2001年时,美国营销学会评选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结果就是里斯和杰克 . 特劳特提出的“定位”理论。而其他营销大师只能靠边站,比如劳斯 . 瑞夫斯的USP(独特的销售主张)、大卫 . 奥格威的品牌形象、菲利浦 . 科特勒的营销管理及消费者“让渡”价值理论,甚至还有迈克尔 . 波特的竞争价值链。
里斯今天的咨询费让人咋舌:每小时25000美元。他的主要业务是为年营业额超过10亿美元的国际企业提供战略选择服务,客户不仅包括IBM、微软、宝洁、通用电气这些国人耳熟能详的巨头,还有默克、莲花这类低调的世界500强企业。
里斯的营销生涯已有半个多世纪,足迹遍布全球。高中毕业后,他加入美国商船队并随其出巡欧洲以及中东,之后随美国陆军在朝鲜服役。回国后,在美国DePauw大学学习。1950年毕业后,他进入通用电气公司纽约分公司的广告与销售部门工作。在营销业打拼多年后,1963年,里斯开始自立门户,他在纽约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广告代理公司:Ries Cappiello Colwell公司。
1972年,一个新的营销概念横空出世。里斯和杰克 . 特劳特(Jack Trout)在《广告时代》杂志上发表《定位新纪元》一文,使“定位”一词进入人们的视野。1980年他们再度合作,出版了《定位:头脑争夺战》,该书此后成为营销界经久不衰的经典。此后,两人四度携手,著有《营销战》、《自下而上的营销》、《马的竞争》(Horse Sense)和《市场营销的22条法则》。其中,《头脑争夺战》和《营销战》被译成17种文字。
此次北京之行,里斯又重复了一遍他的定位理论。在他看来,企业可以采取A策略,在一个行业中精工细作,垂直纵向发展;也可以采取G策略,是比较宽泛、比较浅的发展。
实施这两种策略的例子很多。比如戴尔专注于个人电脑,英特尔专注于芯片,微软专注于个人电脑软件,这些公司都是A策略的具体实践者。与此相反,宽而浅的G理论的代表是日本的富士通,其产品覆盖个人电脑、芯片、软件等多个领域。
里斯以两类公司的财务表现来证明A策略的正确:在过去的20年中,戴尔的利润与销售额之比是6%,英特尔是20%,微软是30%.但是,大而全的富士通在过去20年中,营业额反而下降了17亿美元。
“我们给这种宽而浅的模式取个名字,叫日本病。” 阿尔 . 里斯说,“也就是把你的品牌放在很多不同的产品类别上,实际这样做是不能建立起任何一个非常专注而有效的品牌的。”
有趣的是,在实际操作者看来,里斯的那些法则过于简单了。其实,与大多数洋理论类似:诞生于美国商业土壤的行为法则,在中国多半水土不服。
“完全用《定位》的理念去考虑品牌定位是不全面的。为了传递信息而过分简化概念的做法是危险的。如果你的空调定位在‘最省电’,那自然把其他空间让给了竞争对手。如果市场上出现了‘省电又安静’的空调呢?”合智咨询合伙人晓石就对《定位》的观点提出了许多置疑。
他分析了发达市场与中国的几个差异。比如竞争环境:在欧美,基本上每个领域都有一个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品牌。而中国的大多数市场,基本上没有绝对主导的品牌。而《定位》理论的另一个预设— — 传播过度,中国也还没到时候。CCTV的强大影响力塑造了一个个的标王神话,谁的声音大,谁就有机会占领头脑。
“定位不是你认为你的公司生产了什么,而是你的消费者认为你的公司是生产什么的。”里斯不会随便放弃自己的观点。在他眼中,那些轻易否定他的人,多半是误读,或者没能深刻理解他的理论。
即便是互联网和新媒体颠覆了传播生态的今天,里斯仍在源源不断地制造新观念。2002年,他与女儿合作推出新书《广告的衰落与公共关系的兴起》(中译本名为《公关第一,广告第二》)。该书出版后,马上受到媒体的责难、广告代理商老板的公开指责,甚至还在哥斯达黎加受到了起诉。
里斯认为,只有当一个品牌拥有了一定的市场可信度之后,广告的作用才是最佳的。一旦他们的品牌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树立了强有力的定位,才能用广告资金捶击品牌的核心概念。一句话,当公共关系已经在市场上放置了钉子之后,广告这把锤子才能发挥作用。
不论里斯的理论是对是错,至少他在商业界激起了思维的风暴。而最优秀的咨询和顾问,作用亦止于此。
品牌营销提防日本病《东企》:里斯先生,您那本《定位》对中国营销理论界和业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您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来中国呢?
里斯:我出版了11本书,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翻译和出版了我全部11本书的国家,我想这是个重视营销理论的国家。全球的媒体都在谈论中国,商业媒体的封面常常就以“中国撼动世界”为题,中国的崛起将把世界市场的蛋糕做得更大,通过国际贸易,相关国家都从中受惠。
中国这些年持续的经济增长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联合国的最新报告指出,中国在全球制造业排名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中国制造业规模庞大,产品质量也有保证,这使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但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会带来什么结果呢?人均收入增长,这意味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因此,跨国企业可能会把制造业重心由中国转到成本更低的国家,比如越南、菲律宾等等,中国的竞争优势相应的丧失。
你知道芭比娃娃吧,在美国零售价是10美元,在中国出厂价是35美分。让你挑选的话,你是想拥有中国制造芭比娃娃的工厂,还是想要芭比娃娃在美国的品牌?答案不言自明。
因此,在竞争压力和成本降低的双重压力下,现在中国的产业到了一个由成本优势向品牌优势转化的阶段,也就是说到了由制造产品向创造品牌转化的阶段了。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大陆,有点晚,但迟到总比不来强。
《东企》:这些年强调品牌在中国也并不陌生,中国有句口号是“相信品牌的力量”,我们也有了像联想、海尔、TCL这样一些国际化的品牌,他们的国际化品牌建设在您眼里是成功的吗?
里斯:很遗憾,我们对“品牌”的理解是不同的。如果一个品牌在很多不同类别产品上出现的时候,这个品牌不会是强势品牌的。非常遗憾,我不太清楚哪个中国品牌是强势的,在我的脑海中,现在还没有一个可以强势得走遍世界的中国品牌。
你提到联想,无论它生产多少种类的个人电脑,我的意见是,首先确定一个焦点:集中产品线。联想不要做台式机,可以全力关注笔记本电脑。它要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打造强势品牌,起一个非常响亮上口的名字。LENOVO对我来讲是意大利甜点的名字。对于联想,如果要打欧美市场的话,这个名字一定要适合欧美市场文化。为什么不改名叫ThinkPad?这个名字没有成为公司的名字,只代表笔记本产品线。
我的建议是,联想集中笔记本产品上,以ThinkPad这个名字命名公司,这样便于欧美市场消费者记忆和识别。联想需要做的第三件事,是凸显“一个”特点。不同车的品牌会有不同特点,比如沃尔沃代表安全,奔驰代表尊贵等等。电脑的品牌也要代表一个特点,体现唯一的品牌内涵。比如:联想电脑能连续运行8个小时,以运行时间长而著称。在市场上一定要有突出的特点便于消费者记忆。
《东企》:您知道联想已经改过一次名字了,而且名字对品牌来说真的那么重要吗?
里斯:反对改名字的观点老是这么几个,有人认为,问题不是出在名字上,而是出在产品、服务、价格上。这根本不对。问题出在对产品、服务、价格的观念上,坏名字能让你想起好观念吗?
《东企》:您的意思是通过定位于某个单一特征来形成企业的品牌形象?
里斯:我对中国大陆接触得比较少,根据我在海外市场的经验,我感觉中国企业营销瓶颈和日本企业是相似的。他们的品牌贴到很多不同种类的产品上,而不是在一个比较细分的市场。品牌被稀释,没有强势品牌,所以我建议细分产品线,精耕细作。
《东企》:日本企业犯过什么错误呢?
里斯:日本企业把一个品牌贴到很多产品上,这样不会建立起任何一个专注而有效率的品牌,我们对这种宽而浅的模式叫做企业的“日本病”。很多人认为索尼是一个强势品牌,因为它涉及到很多产品,也涉及到各种营销。但从财务表现看,索尼的税后利润率只有1.7%.如果在美国,这样的公司其CEO一定会被辞退,因为盈利令人失望。
其实,日本在制造业方面有很多优势,比如它有经过良好训练的高效劳动力,并且有非常良好的质量口碑,但日本企业在营销方面却不能说是成功的。
日本企业平均利润占整体营业额的比例是1%,而美国500强企业,这个数字是7.9%,将近日本同行的8倍,这很能说明问题。20年前,全球21%的制造业产自于日本,现在这个比例下降到18%.再比较一下股市的表现,在17年中日本股市下降了55%,但是美国股市上升了380%.
产品延伸的灾难《东企》:您在《定位》一书中提到不少案例,说明产品延伸会给企业带来灾难。在中国企业中,也存在产品延伸的问题,您觉得人们为什么会不停地犯下这样的错误呢?
里斯:读读营销史,过去几十年最重要的走向就是产品延伸,将一个现成产品(通常已取得一定成功)的名字用到一项新产品上,美其名曰:搭便车,殊不知这是最大的陷阱。
道理都在产品延伸那边:经济学观点支持它,商家和消费者也接受产品延伸,它降低广告成本、增加收入、提高公司形象,这么多好处,何乐而不为?不幸的是,道理在那边,但真理不在。产品(品牌)延伸是两种思维方式的决斗,产品延伸是由内而外式思维的结果,是从企业的角度猜测消费者的心理,但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想呢?他们由外而内的思考。
一旦有了通用性的品牌名称,就可以不去考虑品牌,只需宣传该产品类别,而产品延伸不利于通用性品牌名称。
产品延伸一边带来灾难,一边继续流行的原因是,它在短期内确实有一定的优势,但长期不利,消费者一旦认可了产品延伸的品牌,绝对闹不明白实际上是不是有这种产品。它不但损害了延伸品牌的产品,对已经建立的品牌的打击也是巨大的。
《东企》:品牌延伸难道就没有成功的案例吗?
里斯:我知道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我告诉你我做讲座时经常遇到的事:当我讲到产品延伸是多么危险时,台下没人记笔记;但是当我说现在要告诉大家,一家公司什么时候能成功进行产品延伸时,台下听众们立刻拿起了笔。你觉得这说明了什么?产品延伸是公司管理部门想做的事情。人们一旦拿定主意就很难再改变,对那些认定产品延伸是条出路的人,改变他们的想法难上加难。
运用产品延伸成功的案例都有这样的特征,产品的预期销量不大,竞争的领域对手云集,广告预算不多,不是创新产品,销售代表上门推销。这和那些希望用产品延伸带来“更大的”成功、甚至“通吃”的人的想法恰恰是完全相反的,他们想大卖特卖,他们想通过广告轰炸垄断市场,但对不起,成功的产品延伸的案例不是这样的。我知道,即使我这样说,人们还会犯同样的错误,我说这些都快30年了。
《东企》:Google、雅虎这些国际互联网明星在中国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这和他们的定位有关吗?
里斯:Google、雅虎这样的公司,他们在中国之所以遇到问题,是因为他们在美国本土花太多时间和精力进行产品延伸,而不是固守原来的产品,尽快在世界范围开展业务。如此造成的时间差,使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有点晚,被中国本地同行抢占先机。对互联网企业,定位仍然是:做第一,不做最好;做细分,不做大而全。
奥运营销策略《东企》:1996年奥运会。但在中国人心目中,亚特兰大还是比较模糊的形象,您觉得亚特兰大借奥运契机进行的城市形象定位是成功的吗?
里斯:好问题,我很乐意回答。在我们公司网站上,有篇文章专门谈论奥运会前后亚特兰大城市品牌应该怎么做。亚特兰大(Atlanta)的定位,应该是高速成长、充满热力的城市,我们给它起了一个谐音:Hot Land,Hot是热的意思,但在英语里它有很多涵义。首先,亚特兰大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气候很热,其次,经济增长比较快速,处于炙手可热的状态,是好几个总部的所在地,比如可口可乐。另外,位置处于美国版图的中部,是很重要的交通枢纽,在上面可以附载很多元素解释Hot Land.我们的建议是把这些元素综合起来,凝聚到Hot这个比较小的名字上。可惜他们没有听从我们的建议。
《东企》:您在城市品牌建设上是专家,2000年奥运会的时候,你又为悉尼做城市推广顾问,现在中国上上下下都在谈论中国“走向”的事情,您认为明年的北京奥运会的城市“定位”应该是什么呢?
里斯:我的看法是,城市定位需要和城市所在的国家区分开。要考虑作为北京的城市品牌,它的竞争对手是谁。毫无疑问,人们会想到上海,我们就要想,两个城市定位的区别在哪里,找到北京最突出的特点。
《东企》:能不能具体讲讲如何推广北京的城市品牌呢?
里斯:首先,应该把北京和伦敦、巴黎、纽约、悉尼并列为“世界级”城市的概念。其次,必须拥有一个较强可信度的概念,来过北京的外国人会说:“对,北京就是那样的。”所以城市推广要有一个英文名,名字里要有北京元素,朗朗上口,过目不忘,最好不要是中文的硬译。第三,这个英文名应该能和北京(Beijing)这个名字压韵,中国人喜欢尾韵,我们的产品名称更多是压头韵,这样便于记忆。最后,这个概念必须和城市的象征相一致,悉尼有歌剧院,巴黎有埃菲尔铁塔,北京的象征是什么?这需要你们好好选择一下。
《东企》:中国企业也想更好地利用奥运会进行企业品牌推广,尤其是中国的中小企业,他们的广告预算并不多,他们应如何处理公关与广告的关系呢?
里斯:奥运会对中国企业来讲是千载难遇的良机。在奥运会期间,全球消费者都会因为奥运会关注中国、关注北京,这种关注度是打造品牌非常好的时机。
三星曾经利用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转变为世界品牌。但三星现在也有一个瓶颈,韩国企业陷入了日本企业曾经跌入的陷阱,三星也犯下 品牌延伸的错误。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被稀释。奥运会对中国企业来讲是良机,但日本、韩国都已有了前车之鉴,中国企业需要吸取教训。
对于广告预算较少的中国企业来讲,我的建议是:集中力量,把有限的预算花在刀刃上,不要大而全地铺开,要精准化地选中渠道和载体,在某个领域持续不断地深入挖掘。首先,要在特定的消费群中慢慢建立知名度。我说的“公关第一、广告第二”并不是指预算或重要性上,谁是第一、谁是第二,我要强调的是建立新品牌的先后顺序。首先,用公关建立一个品牌,其次用广告维护品牌,通过公关植入钉子(产品概念),广告就是用锤子不断敲打钉子,使产品概念变得根深蒂固,最终成为一种品牌。对公关与广告的一些传统观念来说,这是很有挑战性的变化。
《东企》:那怎么给中国这个国家品牌“定位”?
里斯: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大陆,我不了解中国,很难给“中国”这个品牌定位,我的座右铭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对品牌定位是有方法论的,我感觉,中国目前在海外的声音太多了。中国元素在世界传媒上出现,似乎是一拥而上,这很好,但同样也造成了喧宾夺主。在这些元素中间进行筛选适合中国的,放弃那些干扰、纯粹是做噱头的元素。这应该是有意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