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策划的实效性很强。因为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因此,时间拖久了,难免会被别人想到,这样,策划就不灵了。因此,策划一般都是严密组织,快速落实。我不知道这种观点是不是完全正确,或许有它的道理吧。
然而就时间性问题,我想到了在历史学界有一个著名的法国年鉴学派,从第一代的吕希安·费弗尔、马克·布洛赫,到第二代的布罗代尔,再到第三代的勒高夫,他们都在强调事件发展的长时段性,言下之意是只有在一个较长时间范围内,才能看出一个策划、一项措施背后深藏的含义与作用。这不适于策划吧,我想。
可是,新近读过的一本书却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的这一想法。我用一个晚上的时间读完了青年女作家陈峻菁的《我,卫子夫》,一本以第一人称描写大汉皇后卫子夫的当代历史小说。作为历史上最有名的皇帝之一——汉武大帝的皇后,卫子夫一直隐藏在光环背后,隐忍、内敛,即使是在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去除了汉室最大的心头之患,建立了赫赫战功、光耀了卫家门庭之后,卫子夫的风格始终未变,甚至变得更加拘谨了。这难道不是一种策划?否则何来卫子夫后宫为后数十年,在年老色衰之后还能静心面对李夫人、王夫人、钩弋夫人等貌美嫔妃的竞争?
书中还有一个很有名的“策划”,那就是钩弋夫人的巧妙进宫。钩弋夫人从小时候就在其舅父的策划下开始了表演:她的一只小手“天然”地握着拳头,不能自然张开。同时有传言“只有‘人主’才能‘唤醒’这只充满了玄妙色彩的手,而钩弋夫人则将成为“人主”的人”。就是这么一个传言,在民间流传了十余年,并在一次武帝出巡的时候达到了高潮期。
一位方士拦住了出巡的武帝刘彻,说是有祥瑞出现,并“指引”武帝“主动”找到了已经长大成人且出落得楚楚动人的钩弋夫人。武帝听完人们关于传闻的叙述之后,真的就“唤醒”了钩弋夫人的手,那只“握”了十余年的手在缓缓张开之后,一枚玉钩握在手里,惊讶了所有有幸见到的人。
于是,传闻属实,人主的力量得到了上天的证实,钩弋夫人也顺理成章地进宫,获封“钩弋夫人”,从此开始了他的大汉后宫生活,并最终生下了后来称为汉昭帝的太子刘弗陵。遗憾的是,刘弗陵登基的那一刻,也是钩弋夫人被“恩准”陪葬的时刻,卫子夫“子幼母壮”四个字的“策划案”就轻松断送了她的性命,武帝刘彻不想他的刘姓天下再出现第二个吕雉。而此时,卫子夫早已因为太子刘据的“叛乱”而魂归黄泉了!
唉!策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