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时制在中国为什么行不通?


夏时制

  1986年5月4日,我国开始推行夏时制。5月4日凌晨2:00把钟表拨快一小时,称为“北京夏令时”。到9月14日凌晨2:00,再把钟表拨回一小时。夏季昼长夜短,夏时制可以充分利用日光,节约能源。

  当时听到这个消息,许多人感到不理解,不方便。我的感觉是新鲜、有趣,欢迎!事实上,除了交通、通信、广播电视等部门以外,一般人不必在凌晨2:00去拨钟表,我在晚上临睡前就把小闹钟拨快了一小时。

  第二天早早起来,时针已经指向了7点。6:30的《新闻和报纸摘要》错过了,听中央台第二套的重播吧。因为是个星期日,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傍晚下了小雨,云层散射使太阳变成了一个又大又红的灯笼,既不耀眼,也不神秘,就像一幅画。夏时制的傍晚看看太阳,看看天,也觉得和平时有不一样的情趣。

  前一天20:00中央台《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播出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这一天20:00,天还亮着。节目里播出了记者采写的通讯《夏时制第一天》,算是对夏时制这个新生事物的解释。通讯里说,人们都像往常一样,没有迟到或误事。

  第二年起,夏时制定为4月中旬的第一个星期日凌晨2:00开始,9月中旬的第一个星期日2:00结束。每年变更的时候,我都觉得新奇,也有很多人抱怨太麻烦,不习惯。

  1991年秋季,国家做出决定,以后不再实行夏时制,因为它并没有达到节省能源的目的。

  1784年美国人本杰明·富兰克林首先提出夏时制的设想。1907年,英国企业家威廉·威利特在实践中印证了这个理论的可行性。1916年3月,德国第一个采用夏时制,欧洲各国、苏联、蒙古、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也都相继采用夏时制。

  现在世界上有110多个国家在实行夏时制。具体起止日期多种多样。包括欧洲国家在内的多数国家是从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开始,到10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结束。包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内的世界绝大多数广播电台调整播音时间和频率,都是采用这个标准的秋冬季-春夏季季节分界线。美国以往的夏时制是从4月1日到11月1日,但今年起改为3月第二个周日开始,11月第一个周日结束,这是为了进一步发挥夏时制的节能功效。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正相反,比如澳大利亚实行夏时制的时候,正是我国的秋冬季。新西兰现在的夏时制是从9月30日开始。

  夏时制是利国利民的好事。那么多国家行之有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什么在能源高度紧张的中国就行不通呢?我觉得根源就在于国民的环保意识与节约精神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人人都有责任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为了最大限度地节能,国外大多数国家在卓有成效地实行夏时制,并且尽量延长实施期限。希望夏时制再次回到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