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中国移动来做动态GPS导航服务?


接着上一篇文章,这些天我在想:为什么是中国移动,而不是别的厂商来做这个前景看好的动态GPS导航服务?

在动态GPS需要的核心技术里,没有中国移动的成分。GPS信号是天上卫星发射的,属于美国军方,没有中国移动的GSM网络,交通信息是城市交管部门的,具体的实现方式现在了解清楚了,是城市出租车上安装的GPS装置反馈的行车速度,通过这个行车速度来定义一条路段的通行状况。可以说,这还是依据GPS信号进行的据据库资料。尽管出租车行车速度无法特别精确地度量道路拥堵情况(比如偏僻路段没有出租车行驶情况下,根本无法给出相关数据),但是这是目前较为可行地一种度量手段。

两大核心数据都不依赖于中国移动的网络,移动为什么能够推出这样的服务呢?既然GPS信号是免费的(通过芯片收取了费用),交管的出租车行车速度数据也是可以市场化的,其它企业为什么不能够整合两者提供动态GPS服务呢?

回头看看目前GPS市场,鱼龙混杂,这是因为GPS芯片的小型化和量产,导致价格不断下降,去年接触过SURF芯片的老板,好像到2010年每块GPS芯片价格只有5美元,加上大大小小的电子地图公司的成长,让GPS从一个高端应用成为一种普通服务,生产经营模式已经和大多数消费电子产品一样——有成套芯片方案提供商,有专业应用整合商,有专业品牌营销商。我的夏新手机用的是WINDOWS MOBILE 5.0系统,2.8触摸屏,内置GPS(含天行者地图)才不到3000块,市场上最便宜的GPS导航仪已经在千元以下。可以说,静态GPS市场已经做到了尽头,有点像目前的国产手机市场,没有大的技术创新情况下,一盘惨烈的成本、营销恶战。

如果动态GPS是一个革命性进步的话,GPS市场突围的方向应该选择在这里,但是,整合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动态交通数据,难度之大,似乎只有中国移动这种庞大的体系才能够完成。专业的GPS服务提供商,比较知名的比如赛格,其规模终究太小,在静态GPS时代,其合作伙伴不过是一些专业地图提供商,到了动态GPS时代,核心的合作伙伴增加了一个交管部门,这个庞大的交管体系不是赛格这种小型企业可以应付的,而GPS动态导航要做到全国规模,只可能是中国移动这种具有全国性网络和营销体系的大型企业。

当然,严格意义上讲,交管部门可以自己成立一个全国性的大公司,专门做动态GPS导航,这样的话它具有垄断性,其它任何企业都无法插手,即时中国移动也没法和它竞争。

但是这种设计几乎不可能实现,原因在于,各地的交管部门首先是分散的,没有一个统一的公司来进行组织,交管部门的老板是政府,政府应该不会为这个服务又成立一个国字号的大公司,就像各地的广播电视网一样,诸侯割据,难以统一。其次,交管部门毕竟是公共服务部门,其信息化水平和规划方向,都难以达到市场化的程度,出现中国交通这样又一个庞大运营商的可能性确实很小。

现在回过头来看中国移动,它有哪些资源,让这个动态GPS服务的整合者的角色,非它莫属。

首先,中国移动有全国庞大的网络,《命运呼叫转移》里不是已经很形象地展示了偏远山村地移动基站了吗?除了共有部门之外,中国移动地技术、服务网络应该是中国社会里一张非常有实力的资源网络,这是移动通信20年苦心经营的结果。把交管道路行车速度数据和GPS数据叠加,需要通过一个中间的网络传输,移动完善的数据通信网络可以完成这一点。

第二,中国移动在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从移动通信运营商向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这个口号在中国移动提出已经五六年了,一开始以为只是一个口号,但是后来集团客户部成立之后,这种转变就变得很具体了。电信运营商是卖网络信号的,但是信息服务提供商却注定要成为一个集大成者的整合商。卖电信网络之外的东西,这是对中国移动这种转型的运营商的最核心的挑战。王建宙不断在重复,中国移动不做内容,确实是,无论手机报、SP、交通信息这种社会资源,不是中国移动的核心专长,但是用它的网络整合这些内容资源,数据资源,就会成为一些很受社会欢迎的服务,尽管也许这些服务并没有用到中国移动的核心网络资源。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中国移动拥有5亿用户及其手机资源。通过10086的营销电话、营销短信,以及定制的手机,贴补话费的手机营销政策,中国移动可以非常轻易地控制这个价值旁大的手机购买市场,因此尽管内置的GPS芯片与中国移动网络无关,内置的电子地图也与中国移动网络无关,但是通过内置动态GPS服务的手机销售,它还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占据中国GPS市场最有价值的一部分,要知道,静态GPS一次性购买付费,但是动态地GPS服务,恐怕就要包月让用户每个月分不同城市乖乖地交钱了。

因此,实在想不出还有谁比中国移动更加适合来运营动态GPS服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