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17 《每日经济新闻》特稿
市场调整了,股价跌了,投资者的信心也出现摇摆,是杀“基”取卵?还是持“基”过年?基民们面临着两难的抉择。
本轮调整自10月中旬开始以来,无论是幅度、力度,还是时间跨度上,均与前几次不同。今年年初的调整是因为关于“泡沫”的争论引起,“5·30”暴跌则是由于行政大棒的挥舞,而此次更多是缘于市场本身形成的。
调整中最受伤的无疑是基金重仓的蓝筹股。包括银行、地产、有色金属、钢铁以及煤炭类个股均大幅下挫,特别是地产股遭遇了宏观调控的巨大压力。蓝筹股下跌也导致基金曾经制造的财富效应进一步被弱化,基金净值随之缩水。对于这一现象,基民们已经有所动作,在前期股指下跌时,就曾出现过基金的赎回潮。
热点转换是市场的运行规律,当蓝筹股退潮后,中小市值以及曾经火暴的题材股又有活跃的迹象。在此轮大牛市行情中,这些个股显然不是基金青睐的对象。一旦市场热点转换成功,或许基金又将处于今年上半年那样的尴尬境地。如此说来,既然基金重仓股不再可能上演下半年时的辉煌,杀“基”似乎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但是,笔者仍然不赞成盲目杀“基”。理由如下:
首先,题材股虽然曾经疯狂,但要想像上半年那样崛起,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A股市场为什么会有“5·30”暴跌?还不是因为投机过度所致。题材股即使有机会,那也绝对只是少数个股的“独舞”而很难有“群舞”。况且,有了“5·30”暴跌的洗礼,投资者在心态与策略上都要谨慎得多。如果题材股再度投机猖獗,也很难说监管层不会又一次动用政策资源。
其次,股指经过大幅调整之后,基金净值亦“调整”了不少,极端时甚至有超过40余只基金净值跌破面值。基民投资基金,无非是希望市场与基金经理将基金养“肥”了再杀,可如今的基金都因市场调整而被动“减肥”,某些跌破面值的基金还显得瘦骨嶙峋了,此时杀这些“皮包骨”的基金,显然不妥。
再者,基金重仓股处于弱势,并不等于说基金会处于弱势。事实上,自基金诞生以来,随着其规模的不断壮大,国内证券市场的话语权被基金掌控已成不争的事实。笔者以为,散户时代最终会向机构时代过渡,在不久的将来,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在市场中扮演中流砥柱的角色会越来越明显。
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大牛市还没有走完。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调控措施虽然日趋频繁,通胀压力也不容忽视,但至少到目前为止,大牛市的根基没有发生真正的 “质变”。那么,基民们为什么不等到基金养“肥”后再考虑杀不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