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烹调名师、西北宾馆餐饮部总监兼贵宾楼经理高立刚先生显然不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但在说起他从一个陕北的放羊娃磨练成今日的烹饪大师,憨憨的笑意里,却是一脸的真诚。
二00六年三月初,一场大雪过后,甘肃省城兰州天气显得十分的寒冷。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这位烹饪大师。对饮食餐饮的兴趣,让我们便有了一个共同的话题。无意中便触摸到一个应该记录下来的故事:拥有闪亮头衔的今天,是由无数个艰难苦斗的昨天连缀而成的。
·放羊的苦孩子成了戈壁滩上那个连队“烹饪压缩菜的高手”·
l964年2月l5日,陕北米脂县乡下山洼洼里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里,一个男娃落地了。已有三个孩子的父亲,高兴得像什么一样的,给他的第四个孩子起了一个很男子汉的名字一高立岗。打高立刚记事的时候起,吃不饱肚子便成了他整个少年时期的最深刻、最折磨人的记忆。这几乎是那个时代整个中国人共同的记忆。
六岁那年,一场暴病,夺去了父亲。父亲就是孩子的天空。父亲去了,他整个少年时代的天空便少去了许多阳光,成了一个苦命的孩子。
放着一群羊的苦孩子高立岗,常常望着蓝天白云发呆:哪天能香香地吃顿饱饭,就好了。如果爹爹在的话……唉……
没了爹的孩子,便是一颗路边的小草,风来了,自己用头顶着,雨来了,自己用肩扛着。便在幼小的心灵里,过早地体味出了生活的艰辛,眼里所生长出的是对一顿饱饭渴望,催赶着一点一点艰难长大的高立岗,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吃饱饭,靠天靠地最终要靠的只能是自己。
为了实现自己这个纯真的梦想,刚长到锄头把那般高的高立岗,听来家的一个姨娘说延安那边有荒地可种,便只身一人去了那边,在那家亲戚的帮助下,一个人扛着锄头、戴着干粮,顶着星星出门,走上十里山路,在那个荒无人烟的山沟里,凭着一股子不要命的精神,一锄一锄,一身汗水一身汗水,手磨破了,抓把土止住血,眼里含着泪水,继续干,他十分明白的是自己的饱饭,就在自己的每一锄头的挖下。
烈日下,风雨中,那个少年人单薄的身影,常常被风沙所淹没,风沙过后,在少年人的脚下却是一块一块被开垦出来的土地。
春上播下勤劳的种子,到秋季收获却是沉甸甸的果实,第一个年头便有十但糜子的收获,吃饱饭的少年人,卖了多余的粮食,给家里箍了两眼窑,没觉得之间,便成了家里挑大梁的小伙子了。
好景不长,正当高立岗盼望着那块付出心血的土地,能给他不断长出希望的时候,公社收地来了。
作为公社社员的高立岗,虽然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还是忍住心中流出的血一般的痛苦,全部交给公社,自己忍疼告别这块付出不知多少个日夜心血的土地,下山寻找新的希望和梦想。
跟着乡人,这个少年人加入的民工队伍。
民工,就是干最累、最脏、最没有人干的体力活,一般都是农村来的棒小伙干的,在修路、架桥、建筑工地等各种下苦力的地方,都能见到他们卖力的身影。
在七十年代末,荒凉的秦岭山下,一个少年人的身影,艰难地匍匐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上,肩扛手挑,钢钎铁锤敲打出满手的血泡,锤炼出满含希望的身后之路,那是一条山沟里少年人梦想之路,正是他用自己单薄的身体,带着对生活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从大山深处,掘出了一条通往山外希望小道。
是命运的使然,更是高立岗对悲苦命运不屈的抗争,不觉之中,养成了他吃苦耐劳、呀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毅性格。
正是这少年时期磨难练就的坚毅性格,让他在此后人生的道路上,受益匪浅,一步一步支撑着他走出困境,从一个山凹凹里的放羊娃,成长成为大城市大宾馆里的名厨主理。
缺衣少食的艰难生活,并没有阻止高立刚正常的身体成长。在陕西有”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之说,其实米脂的汉长得一点也不比他们的婆姨差。在19岁那年,他已是一个标致的大小伙子。
含辛茹苦把他们兄弟四人拉扯成人的母亲,走到这个时候,已是心力交瘁,为了孩子们的成长,终于熬干了自己身上的最后的一滴油,熄灭了……
悲痛欲绝的高立岗,和兄长们安葬好老娘,在好心人的相助下,报名参了军。
到米脂招兵的部队首长,一眼就看上了这个从上到下都透着一股子机灵劲儿的农村娃,特别是听到悲苦的身世时,感动之下,是大力相助,让他顺顺当当地穿上了军装,成了一员解放军战士。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份,一辆军用卡车,将他们一帮子新兵拉到了大漠边缘的戈壁滩上。保卫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是他们的任务。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当地的民谣形容为“风吹石头跑,满地不长草”。
新兵训练结束后,高立刚被分配到连队的炊事班做炊事员,每天的工作就是和炊事班的战友一道做好全连队百十号人的饭菜。
连队的炊事员,是年轻战士都不愿意干的活,又苦又累不说,更主要的是火头军名声不好听,让爱面子的年轻人受不了。可高立刚没有这么想,他高高兴兴地服从命令,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顿饭菜,象是他天生的喜欢做饭炒菜一样。
部队领导,知道这个新兵苦孩子出身,父亲早逝,母亲新亡,便格外关心照顾他。
受当时的条件限制,新鲜蔬菜无法保存和运输,连队一年四季吃的都是压缩菜。这样的菜吃多了,是人都会倒胃口,倒了胃口就吃不好,吃不好就会影响战斗力。炊事班做出的饭菜,战士们爱不爱吃,就不仅仅是一项工作,而是一项政治任务。有此认识的高立刚便有了压力,压力之下是动力。平曰里在做饭上就肯动脑筋,喜欢琢磨的高立刚,便从自己在陕北那个物产贫瘠的家乡吃过的认为最可口的饭菜为母本,套用在了压缩菜的做法上,并且不断翻新花样,结果经他的手做出的饭菜的味道,是很合战友们的口味,让他们的胃口大开。吃得嘴香口滑的连队战友,便高兴地夸他是戈壁滩上的“烹饪压缩菜的高手”。
·从军部到军区,连队炊事员跃入西北大宾馆·
正如那句西方民谚:机遇往往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没经意之中,高立刚便成了一个有准备的人。
在戈壁滩上那个连队,整个心思都用在了做好压缩菜上的高立刚,在一年多之后,便迎来了他人生飞跃的一个转折点。
这天军部首长来连队视察工作,检查后勤伙食。听到连队有高立刚这么一位做压缩菜的烹饪高手决定工作餐就吃这个小伙子做的压缩菜。
听到军部首长要吃自己做的饭菜,十分紧张又十分兴奋的高立刚,使出浑身的解数,做出了一桌子以压缩菜为主的饭菜,吃得首长们连声叫好。当下首长就地拍板决定:这个炊事员我们要了。
军队以办事雷厉风行而著称,高立刚随即被调往军部,为首长们服务。
军部的驻地在张掖,此为古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上的著名古城,在甘肃有金张掖、银武威之说。其繁华热闹、物产丰富是那个不毛之地戈壁滩上的连队驻地,无法比拟的。
身处闹市之中的高立刚没有让灯红酒绿的浮华世相所迷惑,他心里十分地明白:首长把他从戈壁滩上,调到这里,不是来看热闹的。他更清楚服务军部首长跟在连队当一名普通的炊事员的要求是不一样,凭着他那一点点技艺,远远满足不了需要。
在烹饪世界里,讲求的就是一招一式的真功夫,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半点的虚假得到的将是无法弥补的报复。
没有真功夫,就不敢揽瓷器活。.
为了得到烹饪中的真功夫,高立刚走向了拜师学艺的艰辛之路。.
烹饪文化,在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一本不朽的《红楼梦》,写足了烹饪菜肴的神奇。历史的长河中,所留下的丰富饮食文化的遗产最具代表就是粤、鲁、京、湘、沪等八大菜系,这还不算体系庞杂的地方风味。走进烹饪王国的高立刚,才知道到那里头的博大精深,在这座大山跟前,此时的他,还只是一个虔诚朝圣的教徒。
怀揣一颗诚挚的心,顶着一颗灵光的脑袋,那段时间,张掖城里有名的饭店宾馆餐厅的后堂里,都有过身着军装高立刚勤快忙活的身影。
餐饮行业,各有各的绝招。有的绝招是子承父业,秘不示人的。高立刚为了学到一些老厨师的手
艺,所花费的功夫、表现出来的想象,是常人不可理喻的。这里面自然包括碰壁、拒绝、挖苦和最后的感动。
为了一道菜的学习,高立刚不惜自己花钱请客送礼,讨到师傅的欢心首肯。那时他一个月的津贴才十几块钱。再没有任何的经济来源。为了学艺,可是花了血本。
学而不死,求新求异,是高立刚给自己拜师学艺之路,定下的一个标准。每学一道名菜,回到自己的食堂,他就从色、香、味、装盘、烧烤、等方面,仔细琢磨,来回比对,做出形似神不似有自己独特风味的菜肴,为此受到军部及下去检查工作的兰州军区首长们的好评。
勤奋努力的高立刚,在烹饪技术大有长进之时,机遇又一次推到了他的面前。
因军队的改制,高立刚服役的部队,有了变化,在烹饪上已显出自己才华的高立刚,没有象其他的战友,转业复员回乡,而是随首长,在一九八六年调入兰州军区,服务于兰州军区机关第一食堂。
兰州,乃甘肃省城,在祖国的版图上,刚好处于心脏的部位,既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又是人文物产荟萃之地,在烹饪上更是集合南北大菜、东西口味。倘若你走在兰州的大街上,不管你来自何方何地,都能找到你喜欢的甚至你家乡的口味。
刚从张掖来到兰州城的高立刚,目不暇接,兴奋莫然。一种近乎本能的激动,让他有种触摸到了烹饪王国根源的感觉,迫使他在食堂工作之余的时间,都泡在了厨艺的学习和研究上。
很快,高立刚发现食堂里的烹饪工作,就显得有些单调而没有变化,而这样的工作环境,已经成了他提高厨艺的障碍。需要一个更高更广阔的环境,去经风雨、见世面,磨练自己的意志和羽翼,以搏击那更辽远的天空,攀援更高更险的高峰。
才来时间不长,他还没有勇气提出来他心里的要求,为此闷闷不乐,显得特别的苦恼。
部队领导知道他的这份心思后,十分理解地劝慰他:这是好事,年轻人就要有上进心。
在充分了解了他的志向和尊重他的选择后,仅在他调入兰州军区第一食堂的一年之后,即将他以兵改民的形式,转入兰州有名的西北宾馆。
这期间,高立刚婉拒了领导要为他提干的美意,执意要去做一名吃苦受累的厨师,在这个时候,这个来自陕北的山里娃,感觉到自己已深深的爱上了烹饪这一行。
·未来的烹饪大师,被拒之于门外·
西北宾馆就在兰州军区的对面,隶属兰州军区,是兰州地区数一数二的星级大宾馆。因其特殊的这种关系,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来兰州视察工作时,西北宾馆便是承担接待任务的主要宾馆之一。
高规格、高水平、高要求便是宾馆对餐饮部提出的要求。为了能达到这个水平,宾馆特别注意培养和网罗烹饪高手,时间一长,西北宾馆餐饮部特别是贵宾楼餐饮部汇聚了一批南北风味、红案白案的烹饪高手。
当一九八七年,那个秋风萧瑟的季节,已是一个老兵的高立刚,背着行囊,跨过兰州军区大门前那条马路,走进对面的西北宾馆,这个才二十三岁的毛头小伙子,满怀兴奋,憧憬着一个可以纵横驰骋的天空正在他的面前展开。
没有料到的是,迎接他的并不是满腔热情,而是兜头一盆冷水。
在那些功成名就的名厨眼里,他这个在大食堂帮厨的火头军,一个毛头大兵,有什么资格跟他们住在一个宿舍,他的铺盖卷硬硬地给扔了出来。从来没有受过如此羞辱的高立刚,抱着自己的铺盖卷,眼里含着泪花,把一腔委屈、眼泪狠狠地咽了下去:我来这是学艺的,不是来拼命打架的。在这不学出个样样来,就不是儿子娃。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正是中国社会经济改革风起云涌的阶段,整个社会显得生气勃勃,各种各样的社会动力,推涌着中国的餐饮业蓬勃发展,中国餐饮业在真正意义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盛世旺景中,迎来了一个黄金时代。
从温饱中走出来的国人,从这个年代,开始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美味佳肴。
乱世出英雄,盛世出名厨。在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正是名厨大师高手辈出的年头。
遇上这样的好时光,性格坚强、生性好学的高立刚便有了一片成才、成师的天空和土壤。
在烟熏火燎、锅碗瓢盆的后堂,有着外人知晓不了的严密的分工和森严的等级,师傅就是师傅,徒弟就是徒弟,红案就是红案,白案就是白案。切菜的管不了和面的事,和面搭不了炒菜的界,谁的活谁干,谁也插不了手,谁也无法插手。
走进西北宾馆餐饮部后堂的高立刚,才算是真正地开了眼界,这里常是不同档次的饭菜,同时开
席,后堂的厨师们是各司其职,忙而不乱,餐厅总管就如同指挥一场战争的将军,排兵布阵,运筹帷
幄。
那一个个普通的萝卜,在大厨们的手下,转眼间便变成了一件件栩栩如生的工艺品,为菜肴增色不少,让高立刚大为感叹:原来吃的菜还可以做成如此精致的艺术品。
食不厌精。
这句中国饮食文化的古训,高立刚牢牢地记住了。
在西北宾馆那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烹饪高手面前,高立刚看到了巨大的差距。他心中便默默地以这些高师为榜样,立志在三年五年之内向他们看齐,不辱自己身为西北宾馆厨师的名头。
刀工是一个大厨的基本功,为了练出一手运刀如飞的水平。他便天天买回一筐萝卜练刀,不练完一筐萝卜,就不睡觉。一次实在太困的高立刚,练着练着,一刀下去,只觉得一阵钻心的痛疼,手指头上已让刀刃划开了一条长长的口子,鲜血直流。他包扎好指头,坐在板凳上,困乏与瞌睡压得他抬不起头来,看着还有没切完的半筐萝卜……
捏着还渗血指头的高立刚,和衣躺在床上,想缓一会儿,起来再干。没想到一躺下就睡着了。
梦中的他看到自己又回到那个陕北的山村,赶着一群羊,赶着赶着羊就不见了,他急得喊了起来…
从睡梦中猛然惊醒的高立刚,跳了起来。看到那半筐还没有切完的萝卜,忍着伤口的痛疼,又干了起来。
那堆萝卜切完了,那只受伤的手指也血肉模糊了。
两个月练将下来,高立刚切菜的功夫已练到了运刀如飞,从他刀下切出的菜,让一些老厨师为之赞叹。
爬过这个山头的高立刚,没容许自己喘上一口气,便把主攻的目标盯在了更高山头的那个随手雕
花。顺手拿上一个萝卜水果什么的,三下两下的就能出一个造型独特的艺术造型,可是名厨手上的绝
活。
多少个夜晚,多少筐萝卜背进又背出,一件一件美妙绝伦的工艺品在他的手上生出,一样随手雕花的绝活便在这位陕北来的小伙子手上练出。
在厨师这个行当,是认活不认人。看着高立刚日渐见长的厨艺,过去那些对他有成见的老厨师们,
不得不对他另眼相待,称赞他是个干厨子的好材料,照此发展下去,一定能成大器。
西北宾馆的领导,看中了小伙子的吃苦精神,独到的悟性,着意加大了对他培养的力度。
·小试牛刀,全省烹饪大赛夺冠·
九十年代正是全国烹饪技术风起云涌,不断攀高之时,全国各大菜系在内部变革、外部迫压的双重激励下,不断推陈出新。旨在切磋技艺、交流提高为目的的地方性、全国性、甚至世界性的烹饪赛事此起彼伏,不断有新人高手横空出世。
请进来走出去变成了烹饪界的一种时尚。
一九九0年春,高立刚作为一名观摩的厨师,前往上海观摩在那里举行的世界烹饪大赛。高手如
云,汇聚世界各地美味佳肴的大赛真正让他开了眼界。
这才是烹调的世界。
这才是烹调的艺术,在这样的大赛上拔旗夺冠,才是人生之幸事。
细细观摩,用心品味的高立刚慢慢地从那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的参赛精品中琢磨出了门道:越有地方特色、越有民族特色的烹饪作品越容易受到人们的欢迎和认可,越有可能成为烹饪中的精品。有了这种心得体会,便有了高立刚为自己立下的吸纳百家之长,专攻西北风味甘肃陇菜的烹饪发展之路。
一个菜系的成名,有其历史、地方文化、人文、物产、经济发展甚至政治等复杂社会背景的影响,
在人文历史渊源流长的西北之地,竟没有一个在全国排上号的菜系,这不仅是西北之地那一代又一代厨师们心中永远昀稳痛,同样是高立岗心中的深深的遗憾……
身为西北甘肃专攻陇菜的高立刚发誓要将这西北风味甘肃的陇菜推上全国,他瞄中的便是全国大
赛,这是一条光辉的捷径,但绝非一条坦途。
突出地方特色,潜心研究菜肴制作的同时,他还得对甘肃的地理、历史、人文景观、名胜特产都有所了解研究,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烹饪作品之中,这对文化程度不高的陕北小伙子来说,只能事事留心、处处用意。电视、电台、这些随处可见的老师,从他们那里播出的有关西北、甘肃文化历史、地理旅游等知识的栏目,都成了他的天音。甚至老人们谈说典故、朋友聊天,遇到他需要的内容,他都会仔细聆听,盘根问底,直到满意为止。
正是这样抓住了一切机会学习的高立刚,才得以慢慢弥补自己文化上缺陷,在厨艺日渐增长的同
时,文化知识也跟着同步丰富。
是英雄总有用武之地。
一九九一年,甘肃省举办首届烹饪大赛,在这次甘肃烹饪界的盛事中,名不经传的高立刚,脱颖而出,以一道梅竹发菜赢得了评委的盛赞,夺得了大赛的最佳奖项。
折桂回营的高立刚,受到宾馆的嘉奖。
高立刚厨艺、人品、精神风貌,受到领导同仁们的一致好评。一九九二年,宾馆领导破格提拔他为6号院的管理员。
在西北宾馆,要到管理员这个级别,必须经过厨师、组长、班长这些经历,一级一级地往上升,是要熬些年头的。
从一个普通的厨师,一步提到管理员,在西北宾馆还是首次,到现在仍然还没有第二个人。
何况6号院又是西北宾馆最重要的部门,所接待的都是首长,担负的任务非同一般。
走马上任的高立刚,心里很似紧张。在这干砸了,砸了他高立刚的牌子事小,砸了西北宾馆的牌子可是大事。
刚刚到位,还没有回过神来的高立刚,没有想到一场更严峻的考验。猝不及防地推到了他的面前。
·江泽民总书记夸他的手艺好……·
l992年8月,瓜果飘香的季节,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来兰州军区视察工作,并下榻西北宾馆,在6号院就餐。
在军区首长和宾馆领导的安排下,刚到6号院做管理员不久的高立岗,便接到一桩对他来说重于大山一般的任务:为江泽民总书记治宴。
高立岗又拿出陕西楞娃的劲头来。从打扫卫生、台面的布置、原料的采购、菜单的勾划,事无巨细,都得操心到位,生怕出个毗漏。
在菜单上高立岗仔细琢磨之后,拉出了一个以陕西、甘肃地方风味为主的冷热菜单,就是想让总书记尝尝咱地道西北的风味。
菜单报送上去之后,经过上级领导的审定,很快批了下来,同意高立岗的配菜方案。这对这位主厨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鼓励。
接下来是菜料的选配和前期制作,在开始烹制的时候,高立岗考虑到总书记是江苏扬州人,口味选择相对西北辣酸为主偏向清酸淡辣。
一九九二年八月十五日中午,那是一个高立岗永生难忘的时候。当一道一道菜肴,送上去之后,怀揣一颗惴惴不安之心等着结果的他,等来了是领导高兴的通知:总书记吃得非常满意,要接见你。
听到这个幸福消息后的高立岗,是心中的一块巨石轰然落地,代之而起的是巨大的欢快。赶紧在白大褂上擦了又擦自己本已洗得干干净净的手,紧随在领导之后,来到江泽民总书记面前。
平易近人的江泽民总书记,亲切地握住高立岗的手,高兴地夸他的手艺好:菜的味道做得很好,我要带到北京去。
尔后真的让秘书带走了那天配菜的菜单。
总书记的关怀和鼓励是巨大的,为准备这桌宴席紧张忙碌得三天三夜没敢合眼的高立岗,到这时所
有的疲倦是无影无踪了。
能为国家主席、党的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奉献自己的厨艺,并能得到称赞,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
荣誉和骄傲,亦是西北风味、甘肃陇菜的生命力所在。
有了这次非凡的经历,高立岗更坚信自己所选择的兼学百家,专攻陇菜的厨艺之路是对的。
西北宾馆报请兰州军区,为高立岗管理的6号院,记集体三等功一次。
高立岗并没有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而是从这次不平凡的经历中认真总结经验,在西北宾馆领导
的支持下,他又踏上了拜师求艺之路。
·南下北上求师学艺练就金牌之路·
有了坚强后盾的支撑,一九九二年九月高立岗南下广州,这里是粤菜发源之地,拜高人为师,学到
了粤菜的精要妙着,旋即回兰。十月又赶赴新疆乌鲁木齐,求教于一烹饪清真菜大师的门下,学会了烤
全羊的绝活。
正是杂汇百家之长,融合各派之色,才孕育出了自己那门独家功夫,锤炼出了傲立江湖精湛技艺,
在一次又一次比武论剑中,总能夺冠而归。
一九九三年六月,在甘肃省商业厅、甘肃省烹饪协会为第三届全国烹饪大赛作所进行的选拔赛中,
高立岗力拔头筹,获得了主办单位联合授予的一等烹调技术能手的称号。
一九九三年七月底,经过甘肃省饮食服务业技术等级考评委员会严格的考评,高立岗被授予特三级
红案烹调师。
同年十月,高立岗踌躇满志地前往北京,参加全国第三届烹饪技术大赛。
全国烹饪大赛,是国家最高规格的烹饪赛事,整五年才举行一次。各家各派十分看重,出现在赛场
上的选手,当然是个个身手不凡,暗怀绝技,志在夺标。
拔剑相向,看谁有真正的功夫。
一番激烈的角逐之后,第一次参赛的高立岗便以一道”金钱驼掌”夺得冷菜比赛的银牌、一道“梅竹发菜”夺到热菜比赛的银牌。
首次参赛,不畏强手,敢于拼搏,能取得两块奖牌,实属不易。得胜而归的高立刚受到了西北宾
馆、甘肃省烹饪协会的鼓励、嘉奖。
领导前辈的赞誉,同事们的夸奖羡慕,没让高立刚陶醉不醒。在第三届全国烹饪大赛上,他依然在
寻找着是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和那些全国顶尖级的高手相比,他还有一段路要走。
从高手到顶尖级高手,虽然是一段不长的路,却十分艰辛。就如同世界级田径冠军,超越自己创下
的纪录,使用计时单位是秒、零点几秒。
高立刚潜下心去,继续沿着自己铁定下的西北风味甘肃陇菜发展方向摸索前进,悉心研究。四方会
友,八面交朋,广种博收,吸纳精华,修炼内外之功夫。
高立刚的目标十分明确,瞄准的是五年之后第四届全国烹饪大赛上的金牌。
五年磨一剑,看谁与争锋。
江总书记夸咱的手艺好,咱就要为这个好手艺争个好名头回来,不能让总书记白夸了咱一回。
游历西北,潜心磨剑,五年悠然而过。第四届全国烹饪大赛如期而至。此次大赛是由国家国内贸易
局、国家旅游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务院事
务管理局、中国财贸工会全国委员会、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中国烹饪协会九个单位联手举办。个人赛
场分别设在西安、杭州、石家庄、武汉。团体赛场设在北京。全国各地的烹饪大师、高手两千四百多人
参加个人单项比赛,一百三十多家代表队参加了团体赛的角逐,是全国烹饪大赛开赛以来参加人数最
多、竞争最激烈的一次。
早就等着这一天到来的高立刚,披挂整齐,横刀跃马上场。
这次上场的高立刚,身后还带着一支战斗力甚强的代表队,它由高立刚和他所在的西北宾馆同仁罗
万军、韩卫国、马晓阳、梁连民、薛磊、郑谨丽七人组成,平均年龄32岁,是所有代表队中最年轻的
一支,还拥有双重身份:既代表着甘肃队又代表着解放军队。
作为代表队领军人物高立刚的压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高立刚化压力为动力,负重而上。十一月二十八日,高立剐和战友罗万军、韩卫国赴石家庄赛区参
加个人比赛,高立刚以精湛的技艺、独特的造型、地道的西北风味制作的热菜“春燕回归翅”、“五子伴干岁”力挫群雄,夺得金牌,由他制作的冷盘”虎啸秋月”获得大赛的铜牌。罗万军则以一道“翡翠鱼肚”、“宫燕驼掌”热菜,获得铜牌,为甘肃代表队在石家庄赛场上取得的一金两铜的好成绩,
团体赛事显得更为隆重,赛场设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参赛的一百三十多个团体,不泛代表着全国顶
尖级的高水平代表队。钓鱼台国宾馆、人民大会堂国宴、上海国际大酒店、天津海河餐饮集团、西安饭
庄都是全国著名的品牌饭店,中国当代厨艺的最高顶峰。-
能和这些国家级的顶尖高手,同台竞技,交手过招,是提高自己技艺的最佳时机。
高立刚带着他的七人战斗小组,克服场地、住宿条件、环境陌生等诸方面的困难,齐心协力,将各
自的水平发挥到最佳水平,极大地将甘肃人文、历史、土特产品等特色融入到他们的展台和作品之中。
一台主题鲜明、造型独具风格的“马踏飞燕迎回归”展台,将甘肃省旅游的标志铜奔马、嘉峪关城楼非常巧妙地组合到其中,在众多的展台里显得特别的抢人眼睛,到展台参观的党、政、军领导人和观众评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制作的四道热菜,被评委们一扫而光。终于以其雄厚的实力,夺得了大赛的金牌。
这块金牌的夺得,改写了解放军代表队和甘肃省代表队在历届全国烹饪大赛中从未获得过团体金牌
的历史。
为解放军、甘肃争得荣誉的高立岗及他带队的代表队回来后,为了表彰他们在第四届全国烹饪大赛
中取得的突出的成绩,西北宾馆给高立岗记个人二等功一次,其他六位参赛人员各记个人三等功一次。
高立岗夺取金牌的梦想终于实现。
夺得全国最高规格烹饪大赛最高水平的金牌,那扇不是人人都能推得开的烹饪大师之门,终于为他
开启了。
·烹饪大师的练就和他割舍不断的军营情结·
艺无止境,厨艺尤是如此。深知个中滋味的高立岗,没敢让自己停步,而是将自己学习厨艺的范围
向更广更深更精的方向发展。
陇菜及西北甘肃的风味小吃,也就成了他主攻的对象。
抛撤多少汗水,就会有多少收获。二000年九月,在宁夏举办的“中华名优小吃”认定赛事上,汇聚了来自全国的一百二十多家单位、两千六百八十人。谁都知道,一种名优小吃的认定之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多少。参赛各家个个使出浑身解数,人人奋勇争先,拿出看家本领,竞争十分地激烈。高立岗和他的三位西北宾馆的同仁组队上场,取得的令人满意的成绩。经他们之手精心制作的“八宝灰豆”、“千喜百合羹”、“酒酿黄河蜜”、“什锦羊杂”、“鲜味羊肉卷”这五个品种,被评委会认定为甘肃兰州的“中华名优小吃”。载誉而归的高立岗再次立功受奖。
那一顶接一顶的闪着眩目光彩的桂冠,烹饪大师的名头正一步一步向他走近。
年特一级红案烹调师的职称书,送到了他的手里。
二000年十二月,甘肃省贸易经济合作厅、甘肃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甘肃省人事厅、甘肃省工
商行政管理局、甘肃省烹饪协会、甘肃省美容美发协会联合举行甘肃首届名厨隆重颁证仪式,高立刚就
是那不多的被授予名厨称号的几位中的一个。
至此,这位年仅三十七岁的年轻人,已跻身于烹饪大师级别的行列,可谓功成名就。
西北宾馆对这位成长迅速的年轻大师,在给予大力支持、多方培养的同时,便是不失时机地委以重
任,大胆破格提拔。在高立刚从第三届全国烹饪大赛夺标回来会不久,一九九四年就被聘为西北宾馆贵
宾楼餐厅经理。
二00一年初又被任命为西北宾馆餐饮部总监。
这在西北宾馆又属首开历史记录。
在他成名之后,名与利在时不时地诱惑着他,地方上不时地有人找上门来,高薪聘请他主厨或作顾
问,有的老板甚至是先付年薪,后到岗。.有的开出高薪,请他出国。
高立刚,对这些诱惑依然是真情致谢之后,婉然拒绝。
受人点滴之恩,当涌泉以报。
从小就受关中文化的熏陶高立刚,对西北宾馆重用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虽然他现在的身份不再是
一个军人,但和军人却有着息息的关联。在他内心深处时时涌动的是一种特殊的浓浓的军人情结。
为了能报答军队这座大学校对自己的培养,一有自己能出力做贡献的机会,已是名厨高立岗,仍将
自己看作普通一兵,马上加入。为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西北宾馆特地举办厨艺培训班,每期培训五、
六十名现役军人,每期三个月,作为贵宾楼主管的高立岗,工作再忙,接待任务再重,管理事情再繁
杂,总要把每期的主训任务抢到手上。从理论知识的讲解,到后堂选菜、刀工、烹饪手把手的指导,不
厌其烦,耐心教导,让学员们受益匪浅。
高立岗说:“很多当兵的跟自己当年一样,是来自农村的苦孩子,免费受训,特别是能到这样好的
条件、好的环境中受训机会不多,他们都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作为主讲老师的我,从那一张张如饥似
渴的脸上,仿佛看到了当年自己的身影。便想到应该给他们教些实际而有用的东西,让他们觉出这样的
培训班值得来。他们之中弄不好有的人会以此为终生职业,现在我的讲授便会是影响其一辈子第一课。
对此我从来不敢马虎,认认真真,就像我的老师当年教导我一样。2002年以来,已经举办四、五期
了,还将继续举办下去。每一期我都是这样认真对待的,这也算作是对部队这么对年来对自己培育之恩
的报答吧。”
能有今天的亮丽的人生,是军队给他的,是军队那特殊的环境,把他从一个陕北的放羊娃,锻造成
了一名今日烹饪大师。
回想起他的成长历程,高立刚不无深情地说:“是部队培养了我,如果没有部队的培养,我很可能就
在陕北那条山沟里放一辈子的羊了。我是从心底里感谢部队,要用自己的所学下的这一技之长,回报军
队。在我的感情深处,对部队有着一种亲情般的感激和依恋。”
采访过程,这话高立岗不止一次地说起。
“宾馆领导都很关心我,不管从房子、政治待遇、还是业务发展的方向,我已非常满足了。最重要的是西北宾馆这块天地培养了我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也就能抵御各方面的诱惑。继续操练自己业务,立足西北风味,为西北宾馆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添砖加瓦,献上自己能够奉献的力量。”
我的妻子就是宾馆领导从关心我的个人生活出发,主动提出,并很快从其他单位调到宾馆来的。
随起他的妻子,高立岗脸上溢出满足的笑意:她是一个真正的贤妻良母。
说起他们恋爱婚姻,比他说起他的烹饪更为朴实:两人是经过熟人介绍的认识的,妻子家刚好也是
四个孩子,妻子排行老小,一看就是老实本分的那种人家出来的。第一次到她家,进门时看见两个孩子
吃瓜子把地弄脏了,她一句话没说,把掉在地上的瓜子皮一个一个捡起来.收拾干净。这个举动个我留
下了美好的印象,娶这样一个人回家,操持家务是没有问题的,心念就这么样定下来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当时的我,没有看走眼。
说当这里的高立岗又笑了:象我们这些干烹调的人,是没有节假日,没有礼拜天,一年到头都在忙
活。过去是这样,现在更是这样。别说家务事插不上手,就是按时回家都是不可能。别人闲的时候,正
是我们忙的时候。
好在妻子在嫁给我的那天起,就知道我干的就是这门职业就这么个特点,也就能理解并|分支持
我。从八九年五月二十八日结婚到现在,十多年过去了,孩子都上初一了。家里的事、孩子的学习,都
是妻子在操持,从来不让我分心,让我能一门心思放在钻研烹饪业务上。能成就今天的水平,和自己拥
有一位这样的贤内助是分不开的。在这上面,我确是一个幸运并且幸福的人。
我的成功同样离不开我妻子的支抟,她和孩子是我坚强的后盾和心灵的支柱,从内心深处,我感谢
我的妻子。
看着心满意足的高立岗,心中不能不为之祝福:祝福他拥有一个这样幸福圆满的家庭和成功的事
业。
谈起他主攻的西北风味甘肃陇菜.高立岗显得十分地兴奋:作为一个厨师。为甘肃陇菜拥有一个敦
煌这样响亮的名字而自豪。相信总有一天,陇菜也一定能象敦煌名胜一样,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成为
跻身于全国大菜系中的一种。
这是一种心愿。
这更是一种祝愿。
相信只要能拥有一个接一个、一代接一代象高立刚这样烹饪大师,敦煌陇菜立足全国走向世界,成
为一大菜系,确己为期不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高立刚当是如此。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梦里头我回家几回回·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梦里头我回家几回回,这是高立岗一生难以割舍故乡之情,那块生他养他的黄
土地啊,常让他梦牵魂绕……
不管他走到哪里,也不管他手下烹制出多少生猛海鲜、美味佳肴,也不管他头上名厨主理的光环有
多少道,身居闹市、出没在灯红酒绿大宾馆的高立岗,长记忆在心头是:自己是黄土高原的苦孩子,自
己根在那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黄土高原上。
走得再远,飞得再高,那个山洼洼里小山村,总让他牵肠挂肚。
走南闯北的高立岗,见多了青山绿水,便梦想着在东南风刮来起风沙、西北风刮去风沙起家乡,能
长出一片片绿色,哪该有多好啊……
敢于把梦想变为现实的高立岗,便在l992年春上,植树造林展佳的时节,专程回到黄_十高坡的
家乡,花钱雇人从外地买上数百棵树苗,种到了自己的房前屋后,白留地上。对前来帮忙看热闹的亲朋
好友,宣讲植树造林的好处,对愿意植树的乡亲,慷慨馈赠树苗,指导植树方法。
让绿色覆盖自己家乡梦想,在高立岗的带动下,一寸一寸在这个山村上延伸、扩大……
常年在外的高立岗,将自己种下的树木,花钱请人照管,那片树木在阳光雨露、西北风的吹拂下顽强而艰难地成长着……壮大着……不知不觉之中,已成为乡亲眼中一片绿色……
乡亲们在那片郁郁葱葱的绿色中,看到希望,看到了春光,看到了美好,便在每年的春天自觉、不自觉地在自己的房前、屋后、自留地的周边种上树苗……
春光一年又一年,当政府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绿化家乡的现在,当年高立岗种下的那片小树,已长
成真正的林子,成了当地有名植树造林的楷模,因此受到县政府的表扬奖励,每年发放奖金250元。
高立岗把这些钱,全用于每年的植树造林,让绿色茁壮成长。
这区区的两百多元,对于城里人来讲,不是个什么大的数字,但对于那个黄土高原偏僻的小山村来
说,可就是一年的柴米油盐钱了。
有了政府的奖励效应,有了树木带来的真实经济效益,植树造林活动在这个小山村已蔚然成风,那
篇绿色早已漫过高立岗老屋房前屋后,漫过山村,向四周的田间地头、山冈上漫去……
山村早已淹没在绿色的怀抱之中……
高立岗的绿色之梦,在那个浓浓的绿色中,越长越大,越长越辽远,那是一个远游赤子一腔滚烫的
热爱,纯纯的眷恋之情在这片贫瘠土地上创下奇迹……
也许许多年之后,后人在那一棵棵大树下乘凉的时候,在采摘树上的果实的时候,在砍划成林建房
修屋、打造家俱的时候,会想起一个从这里走出去的苦孩子高立岗,是他把绿色、把绿色之中的财富带
到这个小山村来的。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有此名声的留下,一生应已足矣。
从小便为能吃上一口饱饭而苦苦追寻的高立岗,对没能、也没有机会上学是自己一生中永远的心
疼。回到家乡,捐资办学,认交失学孩子的费用,有两个家贫的孩子,一直受到高立岗的资助。
他说:“最少我也要将他们资助到高中毕业,如果需要,我还将资助下去。尽我微薄之力,能帮助
失学的孩子实现他们的梦想,是我最高兴的事,就像自己实现了孩子时的梦想一般……
幼我所幼,是古代先哲们所期望人与人之间友爱的一种理想境界。
也许在高立岗这里,只有一种朴素的想法,一种想做就去做了的做法,就是帮助失学的孩子有学
上,让他们中断的梦想再延续下去,就在这没经意之间,便触摸到了先哲们理想境界的门槛。
爱心无垠,为家乡、为战友、为孩子、为事业、为家庭播洒爱心的高立岗成就爱的心愿的同时,成
就了自己……
人世间,只有爱是不落的星辰。
二00六年三月初,一场大雪过后,甘肃省城兰州天气显得十分的寒冷。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这位烹饪大师。对饮食餐饮的兴趣,让我们便有了一个共同的话题。无意中便触摸到一个应该记录下来的故事:拥有闪亮头衔的今天,是由无数个艰难苦斗的昨天连缀而成的。
·放羊的苦孩子成了戈壁滩上那个连队“烹饪压缩菜的高手”·
l964年2月l5日,陕北米脂县乡下山洼洼里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里,一个男娃落地了。已有三个孩子的父亲,高兴得像什么一样的,给他的第四个孩子起了一个很男子汉的名字一高立岗。打高立刚记事的时候起,吃不饱肚子便成了他整个少年时期的最深刻、最折磨人的记忆。这几乎是那个时代整个中国人共同的记忆。
六岁那年,一场暴病,夺去了父亲。父亲就是孩子的天空。父亲去了,他整个少年时代的天空便少去了许多阳光,成了一个苦命的孩子。
放着一群羊的苦孩子高立岗,常常望着蓝天白云发呆:哪天能香香地吃顿饱饭,就好了。如果爹爹在的话……唉……
没了爹的孩子,便是一颗路边的小草,风来了,自己用头顶着,雨来了,自己用肩扛着。便在幼小的心灵里,过早地体味出了生活的艰辛,眼里所生长出的是对一顿饱饭渴望,催赶着一点一点艰难长大的高立岗,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吃饱饭,靠天靠地最终要靠的只能是自己。
为了实现自己这个纯真的梦想,刚长到锄头把那般高的高立岗,听来家的一个姨娘说延安那边有荒地可种,便只身一人去了那边,在那家亲戚的帮助下,一个人扛着锄头、戴着干粮,顶着星星出门,走上十里山路,在那个荒无人烟的山沟里,凭着一股子不要命的精神,一锄一锄,一身汗水一身汗水,手磨破了,抓把土止住血,眼里含着泪水,继续干,他十分明白的是自己的饱饭,就在自己的每一锄头的挖下。
烈日下,风雨中,那个少年人单薄的身影,常常被风沙所淹没,风沙过后,在少年人的脚下却是一块一块被开垦出来的土地。
春上播下勤劳的种子,到秋季收获却是沉甸甸的果实,第一个年头便有十但糜子的收获,吃饱饭的少年人,卖了多余的粮食,给家里箍了两眼窑,没觉得之间,便成了家里挑大梁的小伙子了。
好景不长,正当高立岗盼望着那块付出心血的土地,能给他不断长出希望的时候,公社收地来了。
作为公社社员的高立岗,虽然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还是忍住心中流出的血一般的痛苦,全部交给公社,自己忍疼告别这块付出不知多少个日夜心血的土地,下山寻找新的希望和梦想。
跟着乡人,这个少年人加入的民工队伍。
民工,就是干最累、最脏、最没有人干的体力活,一般都是农村来的棒小伙干的,在修路、架桥、建筑工地等各种下苦力的地方,都能见到他们卖力的身影。
在七十年代末,荒凉的秦岭山下,一个少年人的身影,艰难地匍匐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上,肩扛手挑,钢钎铁锤敲打出满手的血泡,锤炼出满含希望的身后之路,那是一条山沟里少年人梦想之路,正是他用自己单薄的身体,带着对生活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从大山深处,掘出了一条通往山外希望小道。
是命运的使然,更是高立岗对悲苦命运不屈的抗争,不觉之中,养成了他吃苦耐劳、呀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毅性格。
正是这少年时期磨难练就的坚毅性格,让他在此后人生的道路上,受益匪浅,一步一步支撑着他走出困境,从一个山凹凹里的放羊娃,成长成为大城市大宾馆里的名厨主理。
缺衣少食的艰难生活,并没有阻止高立刚正常的身体成长。在陕西有”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之说,其实米脂的汉长得一点也不比他们的婆姨差。在19岁那年,他已是一个标致的大小伙子。
含辛茹苦把他们兄弟四人拉扯成人的母亲,走到这个时候,已是心力交瘁,为了孩子们的成长,终于熬干了自己身上的最后的一滴油,熄灭了……
悲痛欲绝的高立岗,和兄长们安葬好老娘,在好心人的相助下,报名参了军。
到米脂招兵的部队首长,一眼就看上了这个从上到下都透着一股子机灵劲儿的农村娃,特别是听到悲苦的身世时,感动之下,是大力相助,让他顺顺当当地穿上了军装,成了一员解放军战士。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份,一辆军用卡车,将他们一帮子新兵拉到了大漠边缘的戈壁滩上。保卫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是他们的任务。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当地的民谣形容为“风吹石头跑,满地不长草”。
新兵训练结束后,高立刚被分配到连队的炊事班做炊事员,每天的工作就是和炊事班的战友一道做好全连队百十号人的饭菜。
连队的炊事员,是年轻战士都不愿意干的活,又苦又累不说,更主要的是火头军名声不好听,让爱面子的年轻人受不了。可高立刚没有这么想,他高高兴兴地服从命令,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顿饭菜,象是他天生的喜欢做饭炒菜一样。
部队领导,知道这个新兵苦孩子出身,父亲早逝,母亲新亡,便格外关心照顾他。
受当时的条件限制,新鲜蔬菜无法保存和运输,连队一年四季吃的都是压缩菜。这样的菜吃多了,是人都会倒胃口,倒了胃口就吃不好,吃不好就会影响战斗力。炊事班做出的饭菜,战士们爱不爱吃,就不仅仅是一项工作,而是一项政治任务。有此认识的高立刚便有了压力,压力之下是动力。平曰里在做饭上就肯动脑筋,喜欢琢磨的高立刚,便从自己在陕北那个物产贫瘠的家乡吃过的认为最可口的饭菜为母本,套用在了压缩菜的做法上,并且不断翻新花样,结果经他的手做出的饭菜的味道,是很合战友们的口味,让他们的胃口大开。吃得嘴香口滑的连队战友,便高兴地夸他是戈壁滩上的“烹饪压缩菜的高手”。
·从军部到军区,连队炊事员跃入西北大宾馆·
正如那句西方民谚:机遇往往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没经意之中,高立刚便成了一个有准备的人。
在戈壁滩上那个连队,整个心思都用在了做好压缩菜上的高立刚,在一年多之后,便迎来了他人生飞跃的一个转折点。
这天军部首长来连队视察工作,检查后勤伙食。听到连队有高立刚这么一位做压缩菜的烹饪高手决定工作餐就吃这个小伙子做的压缩菜。
听到军部首长要吃自己做的饭菜,十分紧张又十分兴奋的高立刚,使出浑身的解数,做出了一桌子以压缩菜为主的饭菜,吃得首长们连声叫好。当下首长就地拍板决定:这个炊事员我们要了。
军队以办事雷厉风行而著称,高立刚随即被调往军部,为首长们服务。
军部的驻地在张掖,此为古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上的著名古城,在甘肃有金张掖、银武威之说。其繁华热闹、物产丰富是那个不毛之地戈壁滩上的连队驻地,无法比拟的。
身处闹市之中的高立刚没有让灯红酒绿的浮华世相所迷惑,他心里十分地明白:首长把他从戈壁滩上,调到这里,不是来看热闹的。他更清楚服务军部首长跟在连队当一名普通的炊事员的要求是不一样,凭着他那一点点技艺,远远满足不了需要。
在烹饪世界里,讲求的就是一招一式的真功夫,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半点的虚假得到的将是无法弥补的报复。
没有真功夫,就不敢揽瓷器活。.
为了得到烹饪中的真功夫,高立刚走向了拜师学艺的艰辛之路。.
烹饪文化,在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一本不朽的《红楼梦》,写足了烹饪菜肴的神奇。历史的长河中,所留下的丰富饮食文化的遗产最具代表就是粤、鲁、京、湘、沪等八大菜系,这还不算体系庞杂的地方风味。走进烹饪王国的高立刚,才知道到那里头的博大精深,在这座大山跟前,此时的他,还只是一个虔诚朝圣的教徒。
怀揣一颗诚挚的心,顶着一颗灵光的脑袋,那段时间,张掖城里有名的饭店宾馆餐厅的后堂里,都有过身着军装高立刚勤快忙活的身影。
餐饮行业,各有各的绝招。有的绝招是子承父业,秘不示人的。高立刚为了学到一些老厨师的手
艺,所花费的功夫、表现出来的想象,是常人不可理喻的。这里面自然包括碰壁、拒绝、挖苦和最后的感动。
为了一道菜的学习,高立刚不惜自己花钱请客送礼,讨到师傅的欢心首肯。那时他一个月的津贴才十几块钱。再没有任何的经济来源。为了学艺,可是花了血本。
学而不死,求新求异,是高立刚给自己拜师学艺之路,定下的一个标准。每学一道名菜,回到自己的食堂,他就从色、香、味、装盘、烧烤、等方面,仔细琢磨,来回比对,做出形似神不似有自己独特风味的菜肴,为此受到军部及下去检查工作的兰州军区首长们的好评。
勤奋努力的高立刚,在烹饪技术大有长进之时,机遇又一次推到了他的面前。
因军队的改制,高立刚服役的部队,有了变化,在烹饪上已显出自己才华的高立刚,没有象其他的战友,转业复员回乡,而是随首长,在一九八六年调入兰州军区,服务于兰州军区机关第一食堂。
兰州,乃甘肃省城,在祖国的版图上,刚好处于心脏的部位,既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又是人文物产荟萃之地,在烹饪上更是集合南北大菜、东西口味。倘若你走在兰州的大街上,不管你来自何方何地,都能找到你喜欢的甚至你家乡的口味。
刚从张掖来到兰州城的高立刚,目不暇接,兴奋莫然。一种近乎本能的激动,让他有种触摸到了烹饪王国根源的感觉,迫使他在食堂工作之余的时间,都泡在了厨艺的学习和研究上。
很快,高立刚发现食堂里的烹饪工作,就显得有些单调而没有变化,而这样的工作环境,已经成了他提高厨艺的障碍。需要一个更高更广阔的环境,去经风雨、见世面,磨练自己的意志和羽翼,以搏击那更辽远的天空,攀援更高更险的高峰。
才来时间不长,他还没有勇气提出来他心里的要求,为此闷闷不乐,显得特别的苦恼。
部队领导知道他的这份心思后,十分理解地劝慰他:这是好事,年轻人就要有上进心。
在充分了解了他的志向和尊重他的选择后,仅在他调入兰州军区第一食堂的一年之后,即将他以兵改民的形式,转入兰州有名的西北宾馆。
这期间,高立刚婉拒了领导要为他提干的美意,执意要去做一名吃苦受累的厨师,在这个时候,这个来自陕北的山里娃,感觉到自己已深深的爱上了烹饪这一行。
·未来的烹饪大师,被拒之于门外·
西北宾馆就在兰州军区的对面,隶属兰州军区,是兰州地区数一数二的星级大宾馆。因其特殊的这种关系,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来兰州视察工作时,西北宾馆便是承担接待任务的主要宾馆之一。
高规格、高水平、高要求便是宾馆对餐饮部提出的要求。为了能达到这个水平,宾馆特别注意培养和网罗烹饪高手,时间一长,西北宾馆餐饮部特别是贵宾楼餐饮部汇聚了一批南北风味、红案白案的烹饪高手。
当一九八七年,那个秋风萧瑟的季节,已是一个老兵的高立刚,背着行囊,跨过兰州军区大门前那条马路,走进对面的西北宾馆,这个才二十三岁的毛头小伙子,满怀兴奋,憧憬着一个可以纵横驰骋的天空正在他的面前展开。
没有料到的是,迎接他的并不是满腔热情,而是兜头一盆冷水。
在那些功成名就的名厨眼里,他这个在大食堂帮厨的火头军,一个毛头大兵,有什么资格跟他们住在一个宿舍,他的铺盖卷硬硬地给扔了出来。从来没有受过如此羞辱的高立刚,抱着自己的铺盖卷,眼里含着泪花,把一腔委屈、眼泪狠狠地咽了下去:我来这是学艺的,不是来拼命打架的。在这不学出个样样来,就不是儿子娃。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正是中国社会经济改革风起云涌的阶段,整个社会显得生气勃勃,各种各样的社会动力,推涌着中国的餐饮业蓬勃发展,中国餐饮业在真正意义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盛世旺景中,迎来了一个黄金时代。
从温饱中走出来的国人,从这个年代,开始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美味佳肴。
乱世出英雄,盛世出名厨。在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正是名厨大师高手辈出的年头。
遇上这样的好时光,性格坚强、生性好学的高立刚便有了一片成才、成师的天空和土壤。
在烟熏火燎、锅碗瓢盆的后堂,有着外人知晓不了的严密的分工和森严的等级,师傅就是师傅,徒弟就是徒弟,红案就是红案,白案就是白案。切菜的管不了和面的事,和面搭不了炒菜的界,谁的活谁干,谁也插不了手,谁也无法插手。
走进西北宾馆餐饮部后堂的高立刚,才算是真正地开了眼界,这里常是不同档次的饭菜,同时开
席,后堂的厨师们是各司其职,忙而不乱,餐厅总管就如同指挥一场战争的将军,排兵布阵,运筹帷
幄。
那一个个普通的萝卜,在大厨们的手下,转眼间便变成了一件件栩栩如生的工艺品,为菜肴增色不少,让高立刚大为感叹:原来吃的菜还可以做成如此精致的艺术品。
食不厌精。
这句中国饮食文化的古训,高立刚牢牢地记住了。
在西北宾馆那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烹饪高手面前,高立刚看到了巨大的差距。他心中便默默地以这些高师为榜样,立志在三年五年之内向他们看齐,不辱自己身为西北宾馆厨师的名头。
刀工是一个大厨的基本功,为了练出一手运刀如飞的水平。他便天天买回一筐萝卜练刀,不练完一筐萝卜,就不睡觉。一次实在太困的高立刚,练着练着,一刀下去,只觉得一阵钻心的痛疼,手指头上已让刀刃划开了一条长长的口子,鲜血直流。他包扎好指头,坐在板凳上,困乏与瞌睡压得他抬不起头来,看着还有没切完的半筐萝卜……
捏着还渗血指头的高立刚,和衣躺在床上,想缓一会儿,起来再干。没想到一躺下就睡着了。
梦中的他看到自己又回到那个陕北的山村,赶着一群羊,赶着赶着羊就不见了,他急得喊了起来…
从睡梦中猛然惊醒的高立刚,跳了起来。看到那半筐还没有切完的萝卜,忍着伤口的痛疼,又干了起来。
那堆萝卜切完了,那只受伤的手指也血肉模糊了。
两个月练将下来,高立刚切菜的功夫已练到了运刀如飞,从他刀下切出的菜,让一些老厨师为之赞叹。
爬过这个山头的高立刚,没容许自己喘上一口气,便把主攻的目标盯在了更高山头的那个随手雕
花。顺手拿上一个萝卜水果什么的,三下两下的就能出一个造型独特的艺术造型,可是名厨手上的绝
活。
多少个夜晚,多少筐萝卜背进又背出,一件一件美妙绝伦的工艺品在他的手上生出,一样随手雕花的绝活便在这位陕北来的小伙子手上练出。
在厨师这个行当,是认活不认人。看着高立刚日渐见长的厨艺,过去那些对他有成见的老厨师们,
不得不对他另眼相待,称赞他是个干厨子的好材料,照此发展下去,一定能成大器。
西北宾馆的领导,看中了小伙子的吃苦精神,独到的悟性,着意加大了对他培养的力度。
·小试牛刀,全省烹饪大赛夺冠·
九十年代正是全国烹饪技术风起云涌,不断攀高之时,全国各大菜系在内部变革、外部迫压的双重激励下,不断推陈出新。旨在切磋技艺、交流提高为目的的地方性、全国性、甚至世界性的烹饪赛事此起彼伏,不断有新人高手横空出世。
请进来走出去变成了烹饪界的一种时尚。
一九九0年春,高立刚作为一名观摩的厨师,前往上海观摩在那里举行的世界烹饪大赛。高手如
云,汇聚世界各地美味佳肴的大赛真正让他开了眼界。
这才是烹调的世界。
这才是烹调的艺术,在这样的大赛上拔旗夺冠,才是人生之幸事。
细细观摩,用心品味的高立刚慢慢地从那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的参赛精品中琢磨出了门道:越有地方特色、越有民族特色的烹饪作品越容易受到人们的欢迎和认可,越有可能成为烹饪中的精品。有了这种心得体会,便有了高立刚为自己立下的吸纳百家之长,专攻西北风味甘肃陇菜的烹饪发展之路。
一个菜系的成名,有其历史、地方文化、人文、物产、经济发展甚至政治等复杂社会背景的影响,
在人文历史渊源流长的西北之地,竟没有一个在全国排上号的菜系,这不仅是西北之地那一代又一代厨师们心中永远昀稳痛,同样是高立岗心中的深深的遗憾……
身为西北甘肃专攻陇菜的高立刚发誓要将这西北风味甘肃的陇菜推上全国,他瞄中的便是全国大
赛,这是一条光辉的捷径,但绝非一条坦途。
突出地方特色,潜心研究菜肴制作的同时,他还得对甘肃的地理、历史、人文景观、名胜特产都有所了解研究,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烹饪作品之中,这对文化程度不高的陕北小伙子来说,只能事事留心、处处用意。电视、电台、这些随处可见的老师,从他们那里播出的有关西北、甘肃文化历史、地理旅游等知识的栏目,都成了他的天音。甚至老人们谈说典故、朋友聊天,遇到他需要的内容,他都会仔细聆听,盘根问底,直到满意为止。
正是这样抓住了一切机会学习的高立刚,才得以慢慢弥补自己文化上缺陷,在厨艺日渐增长的同
时,文化知识也跟着同步丰富。
是英雄总有用武之地。
一九九一年,甘肃省举办首届烹饪大赛,在这次甘肃烹饪界的盛事中,名不经传的高立刚,脱颖而出,以一道梅竹发菜赢得了评委的盛赞,夺得了大赛的最佳奖项。
折桂回营的高立刚,受到宾馆的嘉奖。
高立刚厨艺、人品、精神风貌,受到领导同仁们的一致好评。一九九二年,宾馆领导破格提拔他为6号院的管理员。
在西北宾馆,要到管理员这个级别,必须经过厨师、组长、班长这些经历,一级一级地往上升,是要熬些年头的。
从一个普通的厨师,一步提到管理员,在西北宾馆还是首次,到现在仍然还没有第二个人。
何况6号院又是西北宾馆最重要的部门,所接待的都是首长,担负的任务非同一般。
走马上任的高立刚,心里很似紧张。在这干砸了,砸了他高立刚的牌子事小,砸了西北宾馆的牌子可是大事。
刚刚到位,还没有回过神来的高立刚,没有想到一场更严峻的考验。猝不及防地推到了他的面前。
·江泽民总书记夸他的手艺好……·
l992年8月,瓜果飘香的季节,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来兰州军区视察工作,并下榻西北宾馆,在6号院就餐。
在军区首长和宾馆领导的安排下,刚到6号院做管理员不久的高立岗,便接到一桩对他来说重于大山一般的任务:为江泽民总书记治宴。
高立岗又拿出陕西楞娃的劲头来。从打扫卫生、台面的布置、原料的采购、菜单的勾划,事无巨细,都得操心到位,生怕出个毗漏。
在菜单上高立岗仔细琢磨之后,拉出了一个以陕西、甘肃地方风味为主的冷热菜单,就是想让总书记尝尝咱地道西北的风味。
菜单报送上去之后,经过上级领导的审定,很快批了下来,同意高立岗的配菜方案。这对这位主厨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鼓励。
接下来是菜料的选配和前期制作,在开始烹制的时候,高立岗考虑到总书记是江苏扬州人,口味选择相对西北辣酸为主偏向清酸淡辣。
一九九二年八月十五日中午,那是一个高立岗永生难忘的时候。当一道一道菜肴,送上去之后,怀揣一颗惴惴不安之心等着结果的他,等来了是领导高兴的通知:总书记吃得非常满意,要接见你。
听到这个幸福消息后的高立岗,是心中的一块巨石轰然落地,代之而起的是巨大的欢快。赶紧在白大褂上擦了又擦自己本已洗得干干净净的手,紧随在领导之后,来到江泽民总书记面前。
平易近人的江泽民总书记,亲切地握住高立岗的手,高兴地夸他的手艺好:菜的味道做得很好,我要带到北京去。
尔后真的让秘书带走了那天配菜的菜单。
总书记的关怀和鼓励是巨大的,为准备这桌宴席紧张忙碌得三天三夜没敢合眼的高立岗,到这时所
有的疲倦是无影无踪了。
能为国家主席、党的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奉献自己的厨艺,并能得到称赞,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
荣誉和骄傲,亦是西北风味、甘肃陇菜的生命力所在。
有了这次非凡的经历,高立岗更坚信自己所选择的兼学百家,专攻陇菜的厨艺之路是对的。
西北宾馆报请兰州军区,为高立岗管理的6号院,记集体三等功一次。
高立岗并没有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而是从这次不平凡的经历中认真总结经验,在西北宾馆领导
的支持下,他又踏上了拜师求艺之路。
·南下北上求师学艺练就金牌之路·
有了坚强后盾的支撑,一九九二年九月高立岗南下广州,这里是粤菜发源之地,拜高人为师,学到
了粤菜的精要妙着,旋即回兰。十月又赶赴新疆乌鲁木齐,求教于一烹饪清真菜大师的门下,学会了烤
全羊的绝活。
正是杂汇百家之长,融合各派之色,才孕育出了自己那门独家功夫,锤炼出了傲立江湖精湛技艺,
在一次又一次比武论剑中,总能夺冠而归。
一九九三年六月,在甘肃省商业厅、甘肃省烹饪协会为第三届全国烹饪大赛作所进行的选拔赛中,
高立岗力拔头筹,获得了主办单位联合授予的一等烹调技术能手的称号。
一九九三年七月底,经过甘肃省饮食服务业技术等级考评委员会严格的考评,高立岗被授予特三级
红案烹调师。
同年十月,高立岗踌躇满志地前往北京,参加全国第三届烹饪技术大赛。
全国烹饪大赛,是国家最高规格的烹饪赛事,整五年才举行一次。各家各派十分看重,出现在赛场
上的选手,当然是个个身手不凡,暗怀绝技,志在夺标。
拔剑相向,看谁有真正的功夫。
一番激烈的角逐之后,第一次参赛的高立岗便以一道”金钱驼掌”夺得冷菜比赛的银牌、一道“梅竹发菜”夺到热菜比赛的银牌。
首次参赛,不畏强手,敢于拼搏,能取得两块奖牌,实属不易。得胜而归的高立刚受到了西北宾
馆、甘肃省烹饪协会的鼓励、嘉奖。
领导前辈的赞誉,同事们的夸奖羡慕,没让高立刚陶醉不醒。在第三届全国烹饪大赛上,他依然在
寻找着是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和那些全国顶尖级的高手相比,他还有一段路要走。
从高手到顶尖级高手,虽然是一段不长的路,却十分艰辛。就如同世界级田径冠军,超越自己创下
的纪录,使用计时单位是秒、零点几秒。
高立刚潜下心去,继续沿着自己铁定下的西北风味甘肃陇菜发展方向摸索前进,悉心研究。四方会
友,八面交朋,广种博收,吸纳精华,修炼内外之功夫。
高立刚的目标十分明确,瞄准的是五年之后第四届全国烹饪大赛上的金牌。
五年磨一剑,看谁与争锋。
江总书记夸咱的手艺好,咱就要为这个好手艺争个好名头回来,不能让总书记白夸了咱一回。
游历西北,潜心磨剑,五年悠然而过。第四届全国烹饪大赛如期而至。此次大赛是由国家国内贸易
局、国家旅游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务院事
务管理局、中国财贸工会全国委员会、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中国烹饪协会九个单位联手举办。个人赛
场分别设在西安、杭州、石家庄、武汉。团体赛场设在北京。全国各地的烹饪大师、高手两千四百多人
参加个人单项比赛,一百三十多家代表队参加了团体赛的角逐,是全国烹饪大赛开赛以来参加人数最
多、竞争最激烈的一次。
早就等着这一天到来的高立刚,披挂整齐,横刀跃马上场。
这次上场的高立刚,身后还带着一支战斗力甚强的代表队,它由高立刚和他所在的西北宾馆同仁罗
万军、韩卫国、马晓阳、梁连民、薛磊、郑谨丽七人组成,平均年龄32岁,是所有代表队中最年轻的
一支,还拥有双重身份:既代表着甘肃队又代表着解放军队。
作为代表队领军人物高立刚的压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高立刚化压力为动力,负重而上。十一月二十八日,高立剐和战友罗万军、韩卫国赴石家庄赛区参
加个人比赛,高立刚以精湛的技艺、独特的造型、地道的西北风味制作的热菜“春燕回归翅”、“五子伴干岁”力挫群雄,夺得金牌,由他制作的冷盘”虎啸秋月”获得大赛的铜牌。罗万军则以一道“翡翠鱼肚”、“宫燕驼掌”热菜,获得铜牌,为甘肃代表队在石家庄赛场上取得的一金两铜的好成绩,
团体赛事显得更为隆重,赛场设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参赛的一百三十多个团体,不泛代表着全国顶
尖级的高水平代表队。钓鱼台国宾馆、人民大会堂国宴、上海国际大酒店、天津海河餐饮集团、西安饭
庄都是全国著名的品牌饭店,中国当代厨艺的最高顶峰。-
能和这些国家级的顶尖高手,同台竞技,交手过招,是提高自己技艺的最佳时机。
高立刚带着他的七人战斗小组,克服场地、住宿条件、环境陌生等诸方面的困难,齐心协力,将各
自的水平发挥到最佳水平,极大地将甘肃人文、历史、土特产品等特色融入到他们的展台和作品之中。
一台主题鲜明、造型独具风格的“马踏飞燕迎回归”展台,将甘肃省旅游的标志铜奔马、嘉峪关城楼非常巧妙地组合到其中,在众多的展台里显得特别的抢人眼睛,到展台参观的党、政、军领导人和观众评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制作的四道热菜,被评委们一扫而光。终于以其雄厚的实力,夺得了大赛的金牌。
这块金牌的夺得,改写了解放军代表队和甘肃省代表队在历届全国烹饪大赛中从未获得过团体金牌
的历史。
为解放军、甘肃争得荣誉的高立岗及他带队的代表队回来后,为了表彰他们在第四届全国烹饪大赛
中取得的突出的成绩,西北宾馆给高立岗记个人二等功一次,其他六位参赛人员各记个人三等功一次。
高立岗夺取金牌的梦想终于实现。
夺得全国最高规格烹饪大赛最高水平的金牌,那扇不是人人都能推得开的烹饪大师之门,终于为他
开启了。
·烹饪大师的练就和他割舍不断的军营情结·
艺无止境,厨艺尤是如此。深知个中滋味的高立岗,没敢让自己停步,而是将自己学习厨艺的范围
向更广更深更精的方向发展。
陇菜及西北甘肃的风味小吃,也就成了他主攻的对象。
抛撤多少汗水,就会有多少收获。二000年九月,在宁夏举办的“中华名优小吃”认定赛事上,汇聚了来自全国的一百二十多家单位、两千六百八十人。谁都知道,一种名优小吃的认定之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多少。参赛各家个个使出浑身解数,人人奋勇争先,拿出看家本领,竞争十分地激烈。高立岗和他的三位西北宾馆的同仁组队上场,取得的令人满意的成绩。经他们之手精心制作的“八宝灰豆”、“千喜百合羹”、“酒酿黄河蜜”、“什锦羊杂”、“鲜味羊肉卷”这五个品种,被评委会认定为甘肃兰州的“中华名优小吃”。载誉而归的高立岗再次立功受奖。
那一顶接一顶的闪着眩目光彩的桂冠,烹饪大师的名头正一步一步向他走近。
年特一级红案烹调师的职称书,送到了他的手里。
二000年十二月,甘肃省贸易经济合作厅、甘肃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甘肃省人事厅、甘肃省工
商行政管理局、甘肃省烹饪协会、甘肃省美容美发协会联合举行甘肃首届名厨隆重颁证仪式,高立刚就
是那不多的被授予名厨称号的几位中的一个。
至此,这位年仅三十七岁的年轻人,已跻身于烹饪大师级别的行列,可谓功成名就。
西北宾馆对这位成长迅速的年轻大师,在给予大力支持、多方培养的同时,便是不失时机地委以重
任,大胆破格提拔。在高立刚从第三届全国烹饪大赛夺标回来会不久,一九九四年就被聘为西北宾馆贵
宾楼餐厅经理。
二00一年初又被任命为西北宾馆餐饮部总监。
这在西北宾馆又属首开历史记录。
在他成名之后,名与利在时不时地诱惑着他,地方上不时地有人找上门来,高薪聘请他主厨或作顾
问,有的老板甚至是先付年薪,后到岗。.有的开出高薪,请他出国。
高立刚,对这些诱惑依然是真情致谢之后,婉然拒绝。
受人点滴之恩,当涌泉以报。
从小就受关中文化的熏陶高立刚,对西北宾馆重用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虽然他现在的身份不再是
一个军人,但和军人却有着息息的关联。在他内心深处时时涌动的是一种特殊的浓浓的军人情结。
为了能报答军队这座大学校对自己的培养,一有自己能出力做贡献的机会,已是名厨高立岗,仍将
自己看作普通一兵,马上加入。为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西北宾馆特地举办厨艺培训班,每期培训五、
六十名现役军人,每期三个月,作为贵宾楼主管的高立岗,工作再忙,接待任务再重,管理事情再繁
杂,总要把每期的主训任务抢到手上。从理论知识的讲解,到后堂选菜、刀工、烹饪手把手的指导,不
厌其烦,耐心教导,让学员们受益匪浅。
高立岗说:“很多当兵的跟自己当年一样,是来自农村的苦孩子,免费受训,特别是能到这样好的
条件、好的环境中受训机会不多,他们都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作为主讲老师的我,从那一张张如饥似
渴的脸上,仿佛看到了当年自己的身影。便想到应该给他们教些实际而有用的东西,让他们觉出这样的
培训班值得来。他们之中弄不好有的人会以此为终生职业,现在我的讲授便会是影响其一辈子第一课。
对此我从来不敢马虎,认认真真,就像我的老师当年教导我一样。2002年以来,已经举办四、五期
了,还将继续举办下去。每一期我都是这样认真对待的,这也算作是对部队这么对年来对自己培育之恩
的报答吧。”
能有今天的亮丽的人生,是军队给他的,是军队那特殊的环境,把他从一个陕北的放羊娃,锻造成
了一名今日烹饪大师。
回想起他的成长历程,高立刚不无深情地说:“是部队培养了我,如果没有部队的培养,我很可能就
在陕北那条山沟里放一辈子的羊了。我是从心底里感谢部队,要用自己的所学下的这一技之长,回报军
队。在我的感情深处,对部队有着一种亲情般的感激和依恋。”
采访过程,这话高立岗不止一次地说起。
“宾馆领导都很关心我,不管从房子、政治待遇、还是业务发展的方向,我已非常满足了。最重要的是西北宾馆这块天地培养了我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也就能抵御各方面的诱惑。继续操练自己业务,立足西北风味,为西北宾馆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添砖加瓦,献上自己能够奉献的力量。”
我的妻子就是宾馆领导从关心我的个人生活出发,主动提出,并很快从其他单位调到宾馆来的。
随起他的妻子,高立岗脸上溢出满足的笑意:她是一个真正的贤妻良母。
说起他们恋爱婚姻,比他说起他的烹饪更为朴实:两人是经过熟人介绍的认识的,妻子家刚好也是
四个孩子,妻子排行老小,一看就是老实本分的那种人家出来的。第一次到她家,进门时看见两个孩子
吃瓜子把地弄脏了,她一句话没说,把掉在地上的瓜子皮一个一个捡起来.收拾干净。这个举动个我留
下了美好的印象,娶这样一个人回家,操持家务是没有问题的,心念就这么样定下来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当时的我,没有看走眼。
说当这里的高立岗又笑了:象我们这些干烹调的人,是没有节假日,没有礼拜天,一年到头都在忙
活。过去是这样,现在更是这样。别说家务事插不上手,就是按时回家都是不可能。别人闲的时候,正
是我们忙的时候。
好在妻子在嫁给我的那天起,就知道我干的就是这门职业就这么个特点,也就能理解并|分支持
我。从八九年五月二十八日结婚到现在,十多年过去了,孩子都上初一了。家里的事、孩子的学习,都
是妻子在操持,从来不让我分心,让我能一门心思放在钻研烹饪业务上。能成就今天的水平,和自己拥
有一位这样的贤内助是分不开的。在这上面,我确是一个幸运并且幸福的人。
我的成功同样离不开我妻子的支抟,她和孩子是我坚强的后盾和心灵的支柱,从内心深处,我感谢
我的妻子。
看着心满意足的高立岗,心中不能不为之祝福:祝福他拥有一个这样幸福圆满的家庭和成功的事
业。
谈起他主攻的西北风味甘肃陇菜.高立岗显得十分地兴奋:作为一个厨师。为甘肃陇菜拥有一个敦
煌这样响亮的名字而自豪。相信总有一天,陇菜也一定能象敦煌名胜一样,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成为
跻身于全国大菜系中的一种。
这是一种心愿。
这更是一种祝愿。
相信只要能拥有一个接一个、一代接一代象高立刚这样烹饪大师,敦煌陇菜立足全国走向世界,成
为一大菜系,确己为期不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高立刚当是如此。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梦里头我回家几回回·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梦里头我回家几回回,这是高立岗一生难以割舍故乡之情,那块生他养他的黄
土地啊,常让他梦牵魂绕……
不管他走到哪里,也不管他手下烹制出多少生猛海鲜、美味佳肴,也不管他头上名厨主理的光环有
多少道,身居闹市、出没在灯红酒绿大宾馆的高立岗,长记忆在心头是:自己是黄土高原的苦孩子,自
己根在那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黄土高原上。
走得再远,飞得再高,那个山洼洼里小山村,总让他牵肠挂肚。
走南闯北的高立岗,见多了青山绿水,便梦想着在东南风刮来起风沙、西北风刮去风沙起家乡,能
长出一片片绿色,哪该有多好啊……
敢于把梦想变为现实的高立岗,便在l992年春上,植树造林展佳的时节,专程回到黄_十高坡的
家乡,花钱雇人从外地买上数百棵树苗,种到了自己的房前屋后,白留地上。对前来帮忙看热闹的亲朋
好友,宣讲植树造林的好处,对愿意植树的乡亲,慷慨馈赠树苗,指导植树方法。
让绿色覆盖自己家乡梦想,在高立岗的带动下,一寸一寸在这个山村上延伸、扩大……
常年在外的高立岗,将自己种下的树木,花钱请人照管,那片树木在阳光雨露、西北风的吹拂下顽强而艰难地成长着……壮大着……不知不觉之中,已成为乡亲眼中一片绿色……
乡亲们在那片郁郁葱葱的绿色中,看到希望,看到了春光,看到了美好,便在每年的春天自觉、不自觉地在自己的房前、屋后、自留地的周边种上树苗……
春光一年又一年,当政府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绿化家乡的现在,当年高立岗种下的那片小树,已长
成真正的林子,成了当地有名植树造林的楷模,因此受到县政府的表扬奖励,每年发放奖金250元。
高立岗把这些钱,全用于每年的植树造林,让绿色茁壮成长。
这区区的两百多元,对于城里人来讲,不是个什么大的数字,但对于那个黄土高原偏僻的小山村来
说,可就是一年的柴米油盐钱了。
有了政府的奖励效应,有了树木带来的真实经济效益,植树造林活动在这个小山村已蔚然成风,那
篇绿色早已漫过高立岗老屋房前屋后,漫过山村,向四周的田间地头、山冈上漫去……
山村早已淹没在绿色的怀抱之中……
高立岗的绿色之梦,在那个浓浓的绿色中,越长越大,越长越辽远,那是一个远游赤子一腔滚烫的
热爱,纯纯的眷恋之情在这片贫瘠土地上创下奇迹……
也许许多年之后,后人在那一棵棵大树下乘凉的时候,在采摘树上的果实的时候,在砍划成林建房
修屋、打造家俱的时候,会想起一个从这里走出去的苦孩子高立岗,是他把绿色、把绿色之中的财富带
到这个小山村来的。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有此名声的留下,一生应已足矣。
从小便为能吃上一口饱饭而苦苦追寻的高立岗,对没能、也没有机会上学是自己一生中永远的心
疼。回到家乡,捐资办学,认交失学孩子的费用,有两个家贫的孩子,一直受到高立岗的资助。
他说:“最少我也要将他们资助到高中毕业,如果需要,我还将资助下去。尽我微薄之力,能帮助
失学的孩子实现他们的梦想,是我最高兴的事,就像自己实现了孩子时的梦想一般……
幼我所幼,是古代先哲们所期望人与人之间友爱的一种理想境界。
也许在高立岗这里,只有一种朴素的想法,一种想做就去做了的做法,就是帮助失学的孩子有学
上,让他们中断的梦想再延续下去,就在这没经意之间,便触摸到了先哲们理想境界的门槛。
爱心无垠,为家乡、为战友、为孩子、为事业、为家庭播洒爱心的高立岗成就爱的心愿的同时,成
就了自己……
人世间,只有爱是不落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