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西安乳协正式联合银桥乳业、光明乳业等发布联合声明:“允许捆绑销售,向《南京宣言》说不!”
此前的6月底,中国乳协协同伊利、蒙牛在内诸多国内乳企共同发布《南京宣言》,正式宣布禁止捆绑销售,并在北京等地试点。
“叫板”背后
8月7日,西安乳协官方网站首页罕见地挂出一份声明:《对取消捆绑销售说不》。
这份声明被视为公开抵制中国奶协此前发布的《南京宣言》。
此前的6月21日,中国奶协年会在南京召开。会上,伊利、蒙牛、光明、三元等14家主要乳品加工企业签署了《乳品企业自律南京宣言》(以下简称《南京宣言》)。《南京宣言》内容极简,只有5条。其中第4条规定,“反对捆绑销售、搭赠、特价销售等低于成本价的恶性竞争行为”。
在中国奶协方面看来,2007年7月23日之前的奶业市场很“乱”,捆绑、降价等促销行为就是一个主要表现。中国奶协出具的相关调查显示:“整个市场一年要为混乱促销损失50亿!”
中国奶协乳品工业委员会主任许世伟称,整个奶业市场在2006年一年的全部利润是55亿。如果没有这些损失,奶业的利润额将达100亿左右。“赚到的和送掉的,几乎是一比一。”
但这一宣言旋即在业界引起轩然大波。对于蒙牛、伊利等巨头而言,停止促销不过是壮士断腕,而对于国内千余家中小乳品企业,也许就是灭顶之灾。
在西安,《南京宣言》遇到了更为强烈的抵制。
7月25日,西安市乳协召集9家乳品企业负责人开会,讨论如何贯彻《南京宣言》,但与会企业都明确表示了反对意见。时隔一周,在银桥、东方等本地乳企的支持下,西安乳协发布了上述声明。
“各地有各地的情况,西安市不参加这一活动。我们不是中国奶协的下属机构,他们不可能强制要求我们参加。”西安市乳业协会秘书长王伟民认为,不宜搞这种“一刀切”的行动。捆绑销售是企业的一种营销方式,有它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收购奶价和促销都应该是市场行为,奶协可以协调,但不宜直接强行干预,而且这种禁止促销也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我们并不是向中国奶协叫板,其实早在今年4月16日,我省就已经与区内乳品企业达成一致意见,并出台了《陕西省乳品企业倡议书》,以此来规范较为混乱的乳品市场。”在谈到叫板中国乳协问题时,王伟民显得极为谨慎。
王伟民所指的《陕西省乳品企业倡议书》由银桥乳业倡导发起,参与的企业包括西安东方乳业、西安蒙牛乳业以及陕西红星乳业等,共11家企业。
在其所提供的倡议书中,禁止低于成本价倾销乳品被列为头条。“低价销售乳制品,势必会影响收奶价格的提高,这对奶牛业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最后受伤的还是消费者。”王指出。
事实上,不拷贝北京的禁止促销令,不止西安乳企坚持这一做法。其他部分地区奶协,如广东和上海奶协均表达了类似观点。
抵制背后
捆绑销售是众多企业一种最为常用的促销手段,被各行各业企业广为采纳。而为何我国的乳品企业,却在这一问题上成了一道“迈不过去的坎”?
王伟民认为,乳品自身的一些特性,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据王介绍,乳制品主要有奶粉和液态奶,而液态奶的保质期极为短暂,一旦过期企业只好回收处理销毁,不仅不环保,反而增加很大的成本。因此,采用降价、捆绑销售等方式在保质期之前尽量多销售,已经成为我国乳品企业的惯用手法。
“消费者在选购对同一价位、同一档次的乳品,特别是液态奶时,保质期是影响消费的最关键因素。一般情况下,出厂时间越短的产品,销售的速度也越快,相反,出厂日期较长的液态奶,则很少会被消费者选择,而这一时间,一般在10天左右。”王指出。
对于那些接近保质期的乳品,企业如果要回收,不但要花费人力、物力,更要耗费一大笔资金进行销毁。“与其如此,还不如送给消费者,免得资源浪费。”人人乐一位乳品促销管理人员对记者谈到。
据了解,市场零售价在1元左右的牛奶,其出厂价一般在0.8元左右。按照目前牛奶收购价最低价2元/公斤,每袋牛奶0.25公斤来计算,每袋牛奶的基本价为0.5元,再加上每个包装袋近0.1元和厂房、工人工资、机器磨损等成本,留给乳品企业的实际净利润仅为5分钱左右。
王伟民还介绍,当年被媒体曝光的光明牛奶事件,就是乳品企业回收即将过期牛奶的反面例子。当时光明牛奶为了不浪费即将过期而又无人购买的牛奶,将其集中回收并加工成其他产品进行销售。但这一做法被媒体演化为企业对过期牛奶进行再加工,对企业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在国外,针对即将过期牛奶的再加工已经有相关的法律条文,但在我国这还是一片空白,为避免“光明事件”的再次发生,更为了减轻企业的负担,捆绑销售其实也是企业正常发展的必要手段。
业内人士表示,蒙牛、伊利其实是捆绑促销的始作俑者。在大部分中小企业还在为生存挣扎时,这几家巨头企业已经开始疯狂扩张,并且在促销力度上互相攀比,最后几乎每个厂家都在进行大量捆绑和降价促销。
而现在叫停捆绑销售、搭赠、特价销售等促销方式,对于年产值逾160亿元的蒙牛、伊利等巨头而言,只不过是壮士断腕,但对于国内千余家中小乳品企业来说,也许就是灭顶之灾。
“奶业危机”的求解之道
文/王伟民
要解决乳品市场出现的诸多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解决好奶农的利益问题。
牛奶收购价格近年来一直偏低,各地都有反映奶农养奶牛赔钱杀牛、卖牛的情况,但相关的扶持政策却一直没有出台。而导致奶农严重亏损的直接原因是饲料持续上涨,原奶收购价却基本停滞未涨。目前,干稻草价格已由前年的0.14元/公斤上涨到目前的0.30元/公斤;精饲料价格也由1.36元/公斤上涨到了1.64元/公斤,但原奶收购价只有每公斤1.8元至2.0元。
按照目前市场上相关物价衡量,一头奶牛每年产奶6000公斤是盈亏平衡点,而这还不包括奶农的劳动付出成本。但实际上,西安市奶牛的年平均产奶量仅为4500公斤,大部分奶农都处于亏损状态。
目前,我国牛奶生产潜藏着比生猪生产更大的危机,由于奶农的利益长期被忽视,奶价深跌,很有可能导致后期价格报复性的暴涨,提高收奶价格刻不容缓。
在目前情况下,可以采取国家、企业、消费者共同负担的做法,我们把它称为“三个一点”,即“国家拿一点、企业出一点、消费者掏一点”。具体做法是政府把征收乳品企业的税返还一部分给乳品企业,由乳品企业以增加收奶价格的形式再返还给奶农;二是乳品企业适当拿出部分资金,用于增加收奶价格;三是乳品企业适当提高奶制品的销售价格,让消费者掏一点,把这些资金绝大部分用于提高牛奶的收购价格。
我们认为,在西部地区牛奶的收购价格应在每公斤2.30元 以上,奶农拿到手的价格应为2.00—2.10元,否则不可能挽回当前奶业的危机状况。
一个值得庆幸的消息是,西安东方乳业有限公司将从8月1日起第二次调整收奶价格,调整幅度为每公斤增加0.08元。据悉,这是继7月1日调高收奶价格0.10元后的又一次提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