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


  万圣节这个充满诡异的节日,在中国,大部分人都是忙碌在工作之中的。不过,我们的院子,由于是私人筑建的,便显得很有西方特色了。

  院子的财政并不富裕,万圣节也不像西方国家那么盛大,或者说,我们更偏向于传统一些。于是,我们手头能够用的,便是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南瓜了。大一点的孩子便分得的南瓜便大一些,小一些的孩子自然也祇能操得动小南瓜。然后,每个人便各自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小道具了。

  这一点,我非常自傲。院子里的孩子们的手非常地巧又极富想象力。看着他们专心致志地研究着自己的南瓜的时候,在他们的苦恼与欢笑之中,我总能得到一种难以言语的感动。院子里的孩子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孤儿——因为双亲死亡或者失踪却没有亲戚能够抚养的孩子;另一种便是弃婴了——弃婴在深圳这个城市却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

  深圳将近一千四百万的人口,然而常住户口的却祇有寥寥两百多万人,剩余的一千多万人便是从全国各地集涌入深圳打工的人了。就深圳的社会阶层来说,是非常尖锐又明显的。深圳的生活物价很高,但是,大部分外来工民的工资与待遇却非常的低廉。如果说,中国在为奔向小康社会而努力地缩减贫富差距,那么,深圳这赤裸裸的差别待遇,便是最有力的讽刺。就因为这样的现象,深圳的弃婴便越来越多了。大部分的弃婴都是打工的母亲在小诊所或者黑医那生的孩子,却因无钱抚养,连自己都无法着落而忍痛割爱杀害或者遗弃自己的孩子。虽然如此,但她们却不值得我同情。不管是扼杀还是遗弃,都是将孩子的生存权利活生生地剥夺了;而且,这样的孩子既没有出生证明也没有户口,这就等于说,他被排挤在世界之外,连最基本的中国公民也不是,这对于将要长大成人的孩子是多么残酷的现实啊。如果可以,我还真希望中国能够回到文革之前,农村的土地承包制度,这样,至少还有农民会记得耕种,而不会把希望都寄托在城市中。现在,中国的农业大国已经名存实亡了——所以,杂乱的人群涌入同一个环境,社会问题便会越来越严重。

  院子里的孩子,大部人都是弃婴(孤儿,大部分都被深圳公立的福利院收留),也无从去找回自己的母亲。他们从小就生活在这个贫瘠的院子里,和院长、哥哥姐姐们一齐学习着耕种、园艺、木工、缝纫、电工等等各种各样的生活手段。也许是从小就跟着院长他们一起劳作,习以为常的感觉便驱散了烦闷与枯燥,便相比在有双亲的家庭里生活的孩子要稳重得多。那些勤劳的孩子们,虽然整天天慌夜谈,用着他们独有的纯真与朴实认知着这个世界,但他们却是脚踏实地地过着自己的人生,细腻地做着身边每一件琐屑的小事。

  所以,一个小小的南瓜,在他们的手下却尽显诡异的气氛。没过几天,各种各样别具一格的南瓜便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比如说,才7岁的盈盈,在南瓜的顶部(即蒂的一端)切下了一小块做盖子,然后很耐心地掏空了小南瓜里面的果瓤,在里面放上了蜡烛,再把盖子与盖子边缘的南瓜上各穿两个洞,为了用细线绑好盖子与热气的流通。她没有为南瓜挖眼睛与丑陋的大嘴,她用水彩笔为南瓜刷上一道殷红——南瓜的壁被她挖得很薄,南瓜的底部的蜡烛周围也钻了一圈大小不一的洞,这在幽暗的月光下,拌着她纯真的微笑,那有如鬼火一般的南瓜灯便更显邪恶的气氛了。

  14岁美铃更是奇思妙想,大概是处于青春期的缘故,她将她分得的南瓜像传统那样掏空果瓤,挖出了空洞的眼睛与硕大的嘴,嘴的两端向下弯曲,刻得很无奈地表情。然后,她又将南瓜的顶部与底部各穿了个洞,正好可以放进她最心爱的那把洋伞的伞蒂。自然,她就把这个做好的南瓜给镶到了她心爱的洋伞伞尖上,再用一朵用紫色的布缝纫而成的蔷薇挂在枝头,这恰到好处的点缀,在不失万圣节的诡异气氛之下,更显别致与可爱。

  当然,我也参入了一份子。我和紫苑在拿到分给自己的南瓜后,苦思冥想了半天,才决定将这个南瓜做成戴在手上的娃娃。于是,我们便天真地带着各种各样的想象给它做衣服:什么女巫袍和帽子拉,像圣诞怪杰那样的西装拉,就连洋裙都做了出来……最后,我和紫苑望着这些即兴而作的衣服考虑了许久,才依依不舍地选择了那件背后背了个长长得链刀的礼服,因为这件才是最有气氛的。接着的工作,便是把已经掏空切做好表情的南瓜头缝在用布做出来的衣服的顶端了。这是个异常麻烦的工作:首先,你得在南瓜的底部穿个洞,大小适合你的小手;然后,在洞的周围开一圈小孔,这是用来给线与针穿进来,固定衣服的;然后,便要把做得比较宽大的衣服的领子用一块小布与南瓜头的内部给连上;连上之后,再给南瓜戴顶帽子,遮掩头顶上为了穿针而开的洞,这样,属于我们的南瓜娃娃便做成了。

  然后,便是糖果宴会。院长和哥哥姐姐们各捧出一个装满糖果的果篮,放在宴会的桌上,然后等待捣乱的孩子们带着各自的怪诞来询问:“不给糖果就捣乱。”接着,他们便会笑呵呵地抚摸孩子的头,给孩子们分糖吃。虽然很简朴,但孩子们依然很开心地在院子里面肆意玩耍着,嬉闹着,让这个本是忙碌而疲倦的深圳的夜晚变得尤为雅致与舒心。如果说,万圣节具有魔力,那么,它的魔力一定是掌握在这些孩子手中。有了这样的孩子们,才能让这枯燥的深圳生活里,点缀了许多让人感到真正温馨的东西。

  ——这便是我们院子里的孩子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