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地价背后的利益锁链


  贵州省代表团去广州招商时,呼吁广州人到贵州买房,并表示欢迎到贵州去投资房地产。(11月21日《南方都市报》)

  这种单纯依靠炒房人和开发商之力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借力发展模式在众多的欠发达地区是非常普遍的发展手段,得到地方政府积极的运用,已然成为招商引资的主流途径。

  这种发展模式的主要影响:一、地方政府通过高地价、高房价谋得利益,地方财政对房地产产生依赖症,让当地经济呈现不均衡或者畸形发展状态,最终结果是香港式的“高地价驱赶产业”。二、促使当地房价严重脱离百姓收入,最终结果是贫富极度分化;民生艰难;竞争力下降;产业空心化;投资与消费增长缓慢等等。

  地方政府的积极运作就是房价热火难以扑灭的根本原因。为什么地方政府对这种开发模式如此热衷?

  房地产开发可以加速城市化进程,改变当地的城市面貌,更会拉动当地GDP快速增长、为地方政府在土地和税收方面带来收益,典型的中国特色“卖地求荣”经济发展战略。

  现阶段,房地产业成为各地的支柱性产业,高地价收入已经成为中国地方政府最为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是财政的支柱。更为严重的是,作为非税收入,土地出让收入不受税法管辖;作为预算外的财政收入,并同时列支为预算外支出,亦逃过了预算法管辖。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法外收支。也就成了地方政府法外运作的合法金库。

  这就是近年来各地财政收入频创新高、超收惊人的深层原因。地方有了钱就可以搞建设,搞建设就有了利益分配的手段,就滋生大量的腐败现象。近日地产大王碧桂园“零地价”拿地风波就能窥其一角。各地方政府豪华的楼堂馆林立,国家屡禁不止也能略见一二。最近开展的土地执法百日行动,爆出众多“以租代征”、“未批先用”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扩大工业用地规模等等违法用地案件。这也是为什么地方政府不积极抑制房价的原因。

  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高地价政策必然带动任何与土地相关的商品和服务的成本。一方面,商品服务成本的提高必然最终转移给消费者;另一方面,商品服务的价格上涨不断降低企业的竞争力。非理性的高地价政策对中国经济的打击将很快浮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