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增长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企业增长理论近年来在西方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很多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对此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但与其他经济学分支来比较还是一个崭新的领域。企业增长理论成为企业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许多大公司在国民经济领域里占据了统治地位,随着经理阶层的形成,大公司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已经分离。股票持有人掌握公司所有权,而经理阶层确掌握着管理权。由于这一重要变化,导致了与资本主义传统伦理观念的背离。在不完全的资本市场和非竞争的产品市场条件下,经理阶层追求目标可能独立于工人、国家和社会追求目标,其追求的目的有可能并不是利润最大化。于是在理论界人们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理论。如鲍莫尔(Baumol,1959)提出销售额最大化假说。威廉逊(Williamson)提出管理上的相机抉择(Managerialdiscretion),即公司的经理能够追求他自己认为于己有利的目标。这种权力能够达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竞争的程度。加尔布雷思(Galbraith,Johnkenne-th)提出管理革命理论。他认为在工业社会,尤其是美国的工业社会,已不再和传统经济理论描述的模型——即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和效用最大化的主权消费者的竞争市场模型相类似。他在《新工业国》(1967年)一书中认为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意味着,决策将通过一套多层次的专家们行政管理体制或所谓“技术结构阶层”来进行。即经济权力已从资本转移到技术专家——经理阶层手中。这是由于与资本的供给相比较,经理的供给是缺乏弹性的。专家管理体制的目标,已不再是寻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是维持生存、安全和消除风险。这些目标涉及到利用内部筹资,通过各种广告手段寻求最大增长,以及谋取劳工、政府和广大民众的支持。于是技术专家体制的目标成了社会的道德准则或所谓“国民生产总值崇拜”。在研究企业增长问题上当属E.F.——彭罗斯(《企业增长理论》,牛津,布莱克韦尔出版社,1959年)和R.L.马里斯(《“管理”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伦敦,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64年)所提出的企业增长理论。他们认为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经理阶层对公司的目标选定有自由处理的权力。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统治和威望的本能,假定经理追逐的目标是企业的增长,而出于安全和业务上要精益求精的动机,假定经理把企业的估价比率作为追求的另一目标。为此假设经理追求的目标是以增长和企业的估价比率为自变量的效用函数极大化。这个极大化受到资本市场外在施加的约束条件的限制,该约束条件规定厂商的评价比率必须达到大于或等于由最危险的劫夺性厂商(raiderfirm)确定的估价比率,是以获得成功所需采取的政策为基础的。

  以上我们介绍了西方经济学界在企业增长问题上的研究情况,下面我们介绍一下西方经济学界在围绕企业增长与其它相关问题上的研究状况。

  马歇尔的观点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的部分均衡理论,认为经济中的每个部门在价格或生产方面与其他部门不相联系。所有部分均衡分析,都是以“其他情况不变”的假设为基础的。根据这一理论,原有企业和潜在企业都有U形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且在曲线最低点有相同值。正负超额利润会引起新企业的进入或原有企业退出该产业。产业产出的扩大或缩小通过改变一定数量的企业而进行,直到超额利润为零,长期均衡建立为止。此时,产出价格等于最小平均成本。也就是说产业增长主要依靠企业数量的增加和其规模的扩大。

  卢卡斯的观点

  卢卡斯(Lucas)1967年的一篇论文中考虑到企业受内部调整费用的影响,构造了一个在完全竞争和保持企业成长的产业中的动态模型,从而对产业供给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1988年卢卡斯与罗默又提出了内生增长理论,强调了人力资本积累的作用。勒鲁瓦(leRoy)在1980年推广了卢卡斯的模型,加进了允许企业进入产业的条件。但是,由于这种模型与现实经济仍有一段距离,所以在实际中的应用受到限制。

  吉布拉特定律

  吉布拉特(R·Gibrat)1931年在《不平均衡经济学》一书中提出了比例增长定律,即著名的吉布拉特比例增长定律(GibratslawofproportionateGrowth)。定律以公式说明随机增长过程是怎样产生厂商规模的对数正态分布的。该定律明确假定:厂商数量不变,各厂商面临的增长率分布完全相同,所以也不受厂商绝对规模以及以往增长历史的影响。因此,无论是大中小型企业,都有着相同的平均比例增长率,而且围绕此共同平均数的离差在所有厂商也是不变的。这种增长定律可用于说明在整个时期相对离差增加的厂商的对数正态值分布的产生。这种分布的意义在于,它符合现实世界上所看到的最典型的工业部门的状况,即少数大企业和许多小企业正偏斜的状况。

  为此,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吉氏定律中的对数正态分布参数可作为市场集中指数来使用。——参见:戴维·W.皮尔斯主编:《现代经济学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中译本,第23页。

  约万诺维奇的观点

  约万诺维奇(Jovanovic)1982年提出了学习理论(learningtheory)。学习(或边干边学)以从事某项操作的经验来说明技术的进步(其表现为:每单位产出量的劳动投入量逐步降低)。效率的提高来自技术的熟练,也就是实际经验所产生的结果。在这里,经验被作为以住所有产出量之和来度量。劳动生产率的进步是不可逆的,所以一旦产量减少,每单位劳动的投入量并不增加。生产率提高的过程被认为始终受报酬递减规律的制约。学习曲线(learningCurve)通常用于表示某些制造业中人均累计产量的增加与所生产的单位产品累计数之间的关系。典型的学习曲线如下图所示。约氏认为超过一定时间后伴随着一个贝叶斯学习过程(Bayesianlearningprocess),企业掩盖不了它们的真实效率。同上书,第339页。


  伊文思的观点

  戴维·伊文思(DaridSEvans)1987年在《关于企业增长可供选择理论的检验》——David,Evans:“TestsofAlternativetheoriesoffirmGrowth”,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7,Vol95,no4。一文中通过对美国1976-1982年间制造业企业的增长、规模和寿命三者关系的研究,发现企业增长随其寿命和规模增加而递减。这些发现具有较强的可供选择的假设,特别注重了抽查样本效果和选择增长关系的基本形式。而增长、寿命的负向关系与约万诺维奇提出的企业学习理论相一致,与假设和推测吉布拉特定律的其他理论却不相一致。

  埃里克松的观点

  约兰·埃里克松(GoranEriksson)1984年的《企业增长、进入和退出》一文中构造了一个产业均衡动态模型,主要用来说明产业中企业的增长、企业进入和退出三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鉴于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企业盈利的随机性,企业在产业中的进入和退出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即使在完全竞争和伴随着规模收益不变的情况下,考虑到内部增长成本,企业也会追求长期均衡以获得超额利润。该模型符合这样一个事实,即产业增长主要依靠原有企业,且大多数企业的稳步增长并不是系统地依赖于其经营规模。

  马场正雄的观点

  日本的马场正雄曾对企业规模和销售额增长率相关关系和企业规模与利润关系进行了验证。在企业规模和销售额增长率关系的分析中,马场对日本中小企业(职工人数在50-299人)、中型企业(职工人数在300-999人)、大企业(职工人数在1000人以上)从1961年至1972年的销售额增长率作了比较,结果证明,这三组企业在这一点上无明显的区别,而且中小企业还占有微弱的优势。他还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典型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销售额增长率上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使用概率统计的方法,调查了这些企业规模大小顺序和销售额增长率顺序的相关关系,其结果,企业的规模同销售额增长率也没有必然的、普遍的联系。由此他认为,企业规模大,企业的发展就快的结论是没有事实根据的。对企业的规模和利润率的关系,他也作了类似相关分析,同样否定了企业规模大利润率就高的假设。——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77-1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