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唐诗宋词曾经达到一个光辉的顶点。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军事家,许多本身就是杰出的诗人,因此,歌以咏志,言为心声,诗歌与政治的结合程度相当紧密。借用诗歌的隐寓性,表达曲折、复杂的思想观点,为现实斗争需要服务,往往是政治高手过招的常用手法之一,古往今来,连绵不断。
在国共两党斗争中,诗词歌赋无疑也是共产党人进行革命斗争的一种特殊武器,例如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后,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写下“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诗句发表于《新华日报》,以此抗议国民党。
1946年毛泽东与蒋介石重庆谈判期间,《新民报》发表了毛泽东1936年写下的《沁园春·雪》,毛泽东词中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句,令蒋介石感到如芒在背……
斗转星移,时光进入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华文化这一传统依然被承袭着。人们发现,20多年来,在事关两岸关系、祖国统一问题上,两岸政治高手过招,在一些重大敏感、微妙复杂的问题上,也往往喜欢借助诗词名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构成一道堪称具有“中国特色”相映成趣的政治风景线。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这是两岸关系的一个重大转折,文告开头便引唐朝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告台湾同胞书》称:“昔人有言‘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欢度新年的时刻,我们更加想念自己的亲骨肉——台湾的父老兄弟姐妹。”一句两岸同胞熟悉的古诗,一下拉近了两岸的距离,祖国大陆对台湾同胞的兄弟情谊跃然纸上!
当天下午,在有邓小平出席的全国政协委员座谈会上,民革中央负责人王昆仑发言时即兴赋诗一首遥寄台湾朝野人士,诗曰:“三十光阴去不回,同胞分手几时归?祖国大地繁荣好,海外孤星形势危。互助和平天下计,侵凌分裂万方非,爱国一家欣此日,神州兄弟永同飞!”
1979年2月28日,在纪念台湾省人民“二·二八”起义32周年座谈会上,全国人大常委朱学范引杜甫诗寄语台湾邮务界老同事:古人说得好,“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呼吁台湾当局尽快开放“通邮”。
1981年10月10日,时任中共中央主席的胡耀邦以“共产党负责人”的身份在首都各界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用“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等充满感性的用语,邀请蒋经国先生等台湾各界人士回大陆看一看,并称:“唯自助者天助之”,寄语殷殷;民革中央副主席屈武随后在会上发言说:古人诗云:“苍龙日暮犹行雨,寒梅逢春更著花”,希望辛亥革命老人们健康长寿,继续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许多台湾同胞也纷纷在台湾报刊上发表诗文,抒发对祖国统一的期盼。如《清明》诗写到“清明节日雨纷纷,游子思乡泪满襟;寄居宝岛三十载,遥祭祖先每痛心。”诗文传递着浓浓的同胞情。而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晚年思乡的两句诗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堪称这些思乡曲的代表作。
1982年7月24日,国民党元老廖仲恺之子、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致函蒋经国先生,该信中大量引用古语古典,如“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等,劝说蒋经国早下决心,为祖国统一大业多作贡献。结尾处特意引用鲁迅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这句诗,几乎成为海峡两岸交流时的交际语,被政要引用次数也最多。
1998年秋天,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到大陆进行第二次“辜汪会谈”,国台办主任陈云林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接待晚宴后,致赠辜振甫一幅书法名家启功所书中堂:“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据台报报道,江泽民总书记会见辜振甫时,仍以这两句诗形容两岸高层恢复接触。
2000年冬天国民党副主席吴伯雄到访祖籍福建龙岩,参加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借机与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陈明义见面。吴伯雄就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入题,倡议两地城市可以考虑类似缔结“兄弟市”形式,加速两岸交流等。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1993年4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会见林正杰等台湾“立委”时,谈及两岸关系,江泽民引用唐朝诗人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句,呼吁两岸领导人从高处着眼,合作解决两岸的各项问题。
台湾海基会秘书长焦仁和有台湾“首席文胆”之誉,其“国学”素养较为深厚。1994年元月底首度“唐焦会谈”抵达北京时,便引用明朝诗人杨万里《庚子正月五日晓过大皋渡》诗“雾外江山看不真,只凭鸡犬认前村;渡船满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来形容自己踏上故国江山的感触。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1994年2月4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部长王兆国会见焦仁和时则以“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一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诗来形容目前的两岸关系,希望两岸“两会”(海基会、海协会)都能从大处和远处着想,找出共识。焦仁和表示,王兆国的这番话有他的深意,他接受王兆国的说法和比喻,也就是两岸要从大处和远处着眼,对于文字上的争议和一时间的争议,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没有多大的意义,大家彼此让他一尺,两岸互信的关系很快会建立起来。
1998年秋天,历经波折的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老先生(国民党中常委)一行好不容易到访大陆,进行“汪辜会谈”。辜振甫在参观上海豫园时,于得月楼以“但知春意发,谁识岁寒心”8字题赠园方,立即引来台湾媒体的关注与各种解读。辜老先生借解诗之机做了一番发挥:“但知春意发”就是春天快到了,我们会感觉到,春天到了,不是很开心吗?“谁识岁寒心”,因为我们迎接春天,要熬过冰霜之苦,所以这就是要大家一起克服困难。大家要知道,不是春天花开就开心了,或者一件事情,好像进行蛮顺利,但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很多波折,我们要一起来克服,这样春天到的时候,大家才会开心。含蓄地表达了他当时的心境和此行的意义。
可见政治人物的一句题词,背后解读意义并不简单。
之后,辜先生到达北京,国台办主任陈云林在晚宴致欢迎词时引用唐朝诗人王昌龄《送柴侍御》中“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诗句,明白表达了海峡两岸一体,不可分割,并非“两乡”的立场。辜振甫随后致词表示:他此行就是希望能为进一步建立两岸的互信奠定基础。诗词的引用,在这里已经不单是调节气氛或显示个人才情,已为政治高手过招的袖中暗器。
正如参访团成员许惠佑所言:大陆老一辈的政治人物,言行举止含蓄委婉;常常话里有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里都有深意。
据台湾媒体报道,2000年3月8日,江泽民主席在参加九届人大三次会议澳门团讨论时,在场台湾记者问江主席“两岸是否会烽火连三月?”江泽民反问“你的意见是否是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接着江泽民笑了一笑说:我们的方针都是非常明确的,这边没有这种感觉。
次日,国民党高级领导人连战接受记者访问时就表示,江泽民昨日对有关两岸关系的讲话有相当的善意,“已经好久没有听到这样的话了”,“我相当重视。”连战说,江泽民回答台湾与香港记者有关的谈话,尤其是对一些诗词的完整说法,这是正面的思考,善意的回应。台湾高层人士也指出,江泽民说不觉得两岸有烽火之感,显得对台湾的气氛又缓和了很多。两岸对诗词涵义的理解与政治信息传递的特殊运用,由此可窥见一斑。
2000年3月15日朱镕基总理在两会答台湾记者问时,就用了成语典故揭露李登辉“挺扁卖连(战)”、扶持“台独”势力上台的险恶用心。朱镕基说:“这几天,台湾的选情波谲云诡,急转直下,用尽了权谋手段。‘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就是有人要让‘台独’势力上台吗,”眼明人一看就知道司马昭指的是李登辉,可谓一语中的。
2000年3月16日,出于竞选需要,一贯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人陈水扁突然“变调”,讲了一些关于“改善两岸关系”的好听话。在竞选演说中,陈水扁以唐朝张九龄《望月怀远》里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来表达他所谓改善两岸关系的“最大的善意”。他把自己比做就要当选、从海上升起的“明月”,其政治用意不言而喻。而当陈水扁“当选”之后,大陆媒体评论陈水扁,用的是“听其言,观其行”,寥寥6字,极为准确、精到地反映了大陆的态度,此时无声胜有声,确实赢过干言万语!
看来,两岸交往,如果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些古典诗词,恐怕很难真正读懂对方貌似不经意脱口而出的诗词传递的特殊政治含义和重要信息。
在国共两党斗争中,诗词歌赋无疑也是共产党人进行革命斗争的一种特殊武器,例如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后,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写下“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诗句发表于《新华日报》,以此抗议国民党。
1946年毛泽东与蒋介石重庆谈判期间,《新民报》发表了毛泽东1936年写下的《沁园春·雪》,毛泽东词中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句,令蒋介石感到如芒在背……
斗转星移,时光进入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华文化这一传统依然被承袭着。人们发现,20多年来,在事关两岸关系、祖国统一问题上,两岸政治高手过招,在一些重大敏感、微妙复杂的问题上,也往往喜欢借助诗词名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构成一道堪称具有“中国特色”相映成趣的政治风景线。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这是两岸关系的一个重大转折,文告开头便引唐朝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告台湾同胞书》称:“昔人有言‘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欢度新年的时刻,我们更加想念自己的亲骨肉——台湾的父老兄弟姐妹。”一句两岸同胞熟悉的古诗,一下拉近了两岸的距离,祖国大陆对台湾同胞的兄弟情谊跃然纸上!
当天下午,在有邓小平出席的全国政协委员座谈会上,民革中央负责人王昆仑发言时即兴赋诗一首遥寄台湾朝野人士,诗曰:“三十光阴去不回,同胞分手几时归?祖国大地繁荣好,海外孤星形势危。互助和平天下计,侵凌分裂万方非,爱国一家欣此日,神州兄弟永同飞!”
1979年2月28日,在纪念台湾省人民“二·二八”起义32周年座谈会上,全国人大常委朱学范引杜甫诗寄语台湾邮务界老同事:古人说得好,“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呼吁台湾当局尽快开放“通邮”。
1981年10月10日,时任中共中央主席的胡耀邦以“共产党负责人”的身份在首都各界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用“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等充满感性的用语,邀请蒋经国先生等台湾各界人士回大陆看一看,并称:“唯自助者天助之”,寄语殷殷;民革中央副主席屈武随后在会上发言说:古人诗云:“苍龙日暮犹行雨,寒梅逢春更著花”,希望辛亥革命老人们健康长寿,继续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许多台湾同胞也纷纷在台湾报刊上发表诗文,抒发对祖国统一的期盼。如《清明》诗写到“清明节日雨纷纷,游子思乡泪满襟;寄居宝岛三十载,遥祭祖先每痛心。”诗文传递着浓浓的同胞情。而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晚年思乡的两句诗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堪称这些思乡曲的代表作。
1982年7月24日,国民党元老廖仲恺之子、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致函蒋经国先生,该信中大量引用古语古典,如“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等,劝说蒋经国早下决心,为祖国统一大业多作贡献。结尾处特意引用鲁迅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这句诗,几乎成为海峡两岸交流时的交际语,被政要引用次数也最多。
1998年秋天,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到大陆进行第二次“辜汪会谈”,国台办主任陈云林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接待晚宴后,致赠辜振甫一幅书法名家启功所书中堂:“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据台报报道,江泽民总书记会见辜振甫时,仍以这两句诗形容两岸高层恢复接触。
2000年冬天国民党副主席吴伯雄到访祖籍福建龙岩,参加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借机与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陈明义见面。吴伯雄就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入题,倡议两地城市可以考虑类似缔结“兄弟市”形式,加速两岸交流等。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1993年4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会见林正杰等台湾“立委”时,谈及两岸关系,江泽民引用唐朝诗人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句,呼吁两岸领导人从高处着眼,合作解决两岸的各项问题。
台湾海基会秘书长焦仁和有台湾“首席文胆”之誉,其“国学”素养较为深厚。1994年元月底首度“唐焦会谈”抵达北京时,便引用明朝诗人杨万里《庚子正月五日晓过大皋渡》诗“雾外江山看不真,只凭鸡犬认前村;渡船满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来形容自己踏上故国江山的感触。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1994年2月4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部长王兆国会见焦仁和时则以“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一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诗来形容目前的两岸关系,希望两岸“两会”(海基会、海协会)都能从大处和远处着想,找出共识。焦仁和表示,王兆国的这番话有他的深意,他接受王兆国的说法和比喻,也就是两岸要从大处和远处着眼,对于文字上的争议和一时间的争议,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没有多大的意义,大家彼此让他一尺,两岸互信的关系很快会建立起来。
1998年秋天,历经波折的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老先生(国民党中常委)一行好不容易到访大陆,进行“汪辜会谈”。辜振甫在参观上海豫园时,于得月楼以“但知春意发,谁识岁寒心”8字题赠园方,立即引来台湾媒体的关注与各种解读。辜老先生借解诗之机做了一番发挥:“但知春意发”就是春天快到了,我们会感觉到,春天到了,不是很开心吗?“谁识岁寒心”,因为我们迎接春天,要熬过冰霜之苦,所以这就是要大家一起克服困难。大家要知道,不是春天花开就开心了,或者一件事情,好像进行蛮顺利,但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很多波折,我们要一起来克服,这样春天到的时候,大家才会开心。含蓄地表达了他当时的心境和此行的意义。
可见政治人物的一句题词,背后解读意义并不简单。
之后,辜先生到达北京,国台办主任陈云林在晚宴致欢迎词时引用唐朝诗人王昌龄《送柴侍御》中“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诗句,明白表达了海峡两岸一体,不可分割,并非“两乡”的立场。辜振甫随后致词表示:他此行就是希望能为进一步建立两岸的互信奠定基础。诗词的引用,在这里已经不单是调节气氛或显示个人才情,已为政治高手过招的袖中暗器。
正如参访团成员许惠佑所言:大陆老一辈的政治人物,言行举止含蓄委婉;常常话里有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里都有深意。
据台湾媒体报道,2000年3月8日,江泽民主席在参加九届人大三次会议澳门团讨论时,在场台湾记者问江主席“两岸是否会烽火连三月?”江泽民反问“你的意见是否是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接着江泽民笑了一笑说:我们的方针都是非常明确的,这边没有这种感觉。
次日,国民党高级领导人连战接受记者访问时就表示,江泽民昨日对有关两岸关系的讲话有相当的善意,“已经好久没有听到这样的话了”,“我相当重视。”连战说,江泽民回答台湾与香港记者有关的谈话,尤其是对一些诗词的完整说法,这是正面的思考,善意的回应。台湾高层人士也指出,江泽民说不觉得两岸有烽火之感,显得对台湾的气氛又缓和了很多。两岸对诗词涵义的理解与政治信息传递的特殊运用,由此可窥见一斑。
2000年3月15日朱镕基总理在两会答台湾记者问时,就用了成语典故揭露李登辉“挺扁卖连(战)”、扶持“台独”势力上台的险恶用心。朱镕基说:“这几天,台湾的选情波谲云诡,急转直下,用尽了权谋手段。‘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就是有人要让‘台独’势力上台吗,”眼明人一看就知道司马昭指的是李登辉,可谓一语中的。
2000年3月16日,出于竞选需要,一贯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人陈水扁突然“变调”,讲了一些关于“改善两岸关系”的好听话。在竞选演说中,陈水扁以唐朝张九龄《望月怀远》里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来表达他所谓改善两岸关系的“最大的善意”。他把自己比做就要当选、从海上升起的“明月”,其政治用意不言而喻。而当陈水扁“当选”之后,大陆媒体评论陈水扁,用的是“听其言,观其行”,寥寥6字,极为准确、精到地反映了大陆的态度,此时无声胜有声,确实赢过干言万语!
看来,两岸交往,如果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些古典诗词,恐怕很难真正读懂对方貌似不经意脱口而出的诗词传递的特殊政治含义和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