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几月CPI:“潮涨”还是“潮落”?
时下,CPI这一专业术语正成为国人街头巷尾议论的热点。2006年以来,虽然中央银行七次加息,十二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通货膨胀这头猛兽却“我行我素”、渐行渐近。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7年10月,居民消费价格水平(CPI)比去年同月上涨6.5%,创11年以来的最高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7.6%,非食品价格上涨1.1%。2007年1-10月,CPI同比上涨4.4%,为2006年以来的最高点。本轮CPI上涨的深层次原因究竟是什么?CPI上扬对我们的经济生活有什么影响?下几月CPI走势如何:是“潮涨”还是“潮落”?
本轮CPI上涨的深层次原因
对于CPI这个不听话的“坏孩子”的“表演”,官员与学者有多种解释,但从其共性上讲,可以用结构性分析来概括。从CPI指数的编制看,它包括8个大类,共251个基本分类。这8个大类分别是: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由于国家统计局没有公布各大类在CPI中的具体权重,对此有学者进行了推测,估计食品权重约占1/3,居住权重约为13%,家庭设备及用品权重约5.5%。从2007年10月的月度数据上看,食品价格较上年同月上涨17.6%,居住价格较上年同月上涨4.8%,这两块是CPI创新高的主因。
以上是结构性分析的结论与观点,但这只是事物的表象而绝非本质。归根到底,通货膨胀亦或CPI上扬是一种货币现象,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过多所致。对于CPI,我们应该站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度、以全球化的视野追根溯源。加入WTO是新一轮中国经济增长的诱因,其后中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加大,中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外汇占款成为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渠道,于是流动性过剩,CPI上涨。因此,从上游的“源头”到下游的“入海口”之间,存在着这样一个完整的链条:加入WTO——扩大国际分工——“双顺差”——外汇占款成为主渠道——流动性过剩——CPI上扬。流动性过剩才是CPI上涨的深层次原因,食品价格上涨,其中的猪肉价格、油脂价格、蛋价格上涨,以及居住价格上涨只是过剩的流动性找寻到的突破口,只是引发CPI上涨的导火索。
CPI对于经济生活的影响
CPI数据虽小但影响很大:它关系到收入、消费、投资、资产……。8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们对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两次通货膨胀还记忆犹新,1993年的物价上涨约23%,远远高于今年,为什么当前4.4%的CPI上涨率就如此牵动了国人的神经呢?正所谓时过境迁,不可同日而语,与十几年前相比,物价上涨的背景有很大的不同:不论是80年代末还是90年代初,住房、医疗和教育改革尚未进行,人们在这些方面的支出很少,居民消费仅为“单纯”的消费;时至今日,三大改革已然启动,房价上去了、医院门槛高了、高校收费了,居民消费背上了“重负”。在这样的前提下,尽管CPI的数据只有4.4%,但其影响力依然强大,决不可小觑。
CPI上去了,其影响“已上心头”。从短期看,工薪阶层的实际收入降低、存款人的实际利息减少,出于对通货膨胀以及随后中央银行加息的预期,股票的价格下跌、“房奴”的还贷压力加重。从长远看,生活的品质被CPI打折,经济的持续发展遇到困境。
下几月CPI走势
一边是CPI的“节节上升”,一边是宏观调控的“紧锣密鼓”,究竟未来几月CPI的走势如何,“潮涨”还是“潮落”呢?
从引发CPI上涨的直接原因来看,食品价格上扬、居住价格上涨的压力仍在,CPI可能还会上涨。一是食品价格,国内食品市场价格已经放开,而且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国内外农产品减产,而农产品的供给具有周期性,这造成一段时期的供给不足;国际上已经出现将农产品作为生物原料的趋势,这形成了旺盛的需求。二是居住价格,它包括了建房及装修材料、房租、房屋维修费、物业费、自有住房贷款利息和水电燃气等价格。显然,高涨的房价正是通过这一块体现在CPI之中的,目前,房价仍然在上涨,于是居住价格还有上涨的压力。水电燃气价格属于国家控制,但资源价格与国际市场倒挂的弊病日渐明显,资源价格改革还会进行,这也形成了CPI上涨的推手。
从导致CPI上扬的深层次原因来看,解决流动性过剩绝非一日之功。参与国际分工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成为“世界工厂”是我国国际比较优势的体现,由此,国际收支“双顺差”具有客观必然性,流动性过剩也将是一个较长时期存在的现象,CPI还有上涨空间。
CPI还会“潮涨”,年底可能达到5%左右,我们要做的是标本兼治,既要“扬汤止沸”,更要“釜底抽薪”,将它控制在一定的界限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