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拍《三国演义》答《新京报》记者曹雪萍


 

关于重拍《三国演义》答《新京报》记者曹雪萍

 

    先说个题外话,最近在采访台湾导演侯孝贤时,他正在筹拍《聂隐娘》,这是他的第一部武侠片,他说他希望做到简单与深邃并重,就是要做到表里如一,于是,最近花了两个月,他把《资治通鉴》翻过来倒过去地看,甚至包括研究那个时代饮食的细节,他说:“这些你都要了解,你不见得要用,但是你不了解就会出状况。我认为所谓的戏剧性就在日常生活的规范、社会的习俗、普世价值观等人们习以为常的方面,违背了这些,就会发生冲突。” 于是在《三国演义》影视如火如荼的时候,我们找来百家讲堂最有学术分量的王立群为影视改编作场外指导,有趣的是他首先推荐易中天的《品三国》给主创人员,认为期间当代学者对三国的理解很有价值。

 

 

新京报:旧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你看过吧,你认为长处和败笔分别是什么?

王立群:旧版电视剧《三国演义》我看过,最为成功的地方是较为真实地通过人物与事件再现了那段令所有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历史。这是它最成功的地方。至于有些细节的穿帮,至多是粗疏,谈不上是败笔,说败笔,言重了。

新京报:你认为总体把握上接近历史吗?我记得,里面有个穿帮的细节是关公抬手看手表,你有印象吗?

王立群:应当说旧版《三国演义》没有拿历史当个小姑娘任意打扮。拿历史随意摆布是最令人不能容忍的。尽管电视剧是创作,剧作家与导演有解读历史的权力。但是,剧作家与导演还是不能游离于历史事实之外。尽管它是《三国演义》,不是写的三国史,但是,观众仍然有理由要求编导忠实历史于历史的真实。

    您所说的那个穿帮的细节我记不得了,如果有,那肯定是粗疏;但是,这并不是最重要的。

    历史绝对不仅仅是历史学家的领地。历史学家的责任是“实事求是”,文学家(含剧作家)是“失事求似”。他们都有解读历史的权力。因此,剧作家不必因此而束手束脚。我们希望的是不要文人相轻,而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如果过度关注“史”,而忽视了“剧”,那就不是历史剧了。电影《三国》最终还是“剧”,不是“史”。

新京报:学界对电视剧版《三国》大致是什么评价?

王立群:我个人感觉还比较认可。既然拍的是《三国演义》,其实,忠实于《三国演义》就可以了,不必再强调忠实历史,忠实于《三国志》。因为,《三国演义》本身就是小说,拍一部根据小说改变的历史剧,忠实于小说就行。

新京报:你喜欢谁的表演?

王立群:我喜欢唐国强扮演的诸葛亮和鲍国安扮演的曹操。演员的形象与我心中的角色比较接近。特别是鲍国安先生,惟妙惟肖地将曹操演得入骨三分,令人难以忘怀。这么多年了,我还记得这位优秀的演员。此前,我并不认识鲍国安先生,但是,一部《三国演义》让我认识了这位优秀的演员。唐国强先生我在电视、电影中知道的较早,从1979的《小花》,到前几年扮演的毛泽东,都非常成功。他是一位能够与时俱进的演员。1979年我刚刚考上研究生,那时看唐国强演的《小花》,印象很深。      

新京报:你会喜欢电影版《三国》吗?对于吴宇森导演的这部电影你期待什么?如果让你作场外指导你会提出一些什么意见?

王立群:我喜欢电影版《三国》。我希望吴导能拍出反映当代人解读的《三国》。我不懂电影,当不了场外指导,只能当个观众。

    今年七月,我应海外交流协会的邀请赴美国为旅美华侨讲述中华文化,亲眼目睹了吴宇森先生在好莱坞星光大道按下的手印与脚印。这是华人导演首次获得这项殊荣。如果由吴宇森先生执导这部电影,我真诚希望吴导能够将这部中华文化瑰宝的《三国演义》拍到极致,使这部名著成为吴宇森先生电影制作史的一座丰碑。

    由于吴宇森先生长期生活、工作在西方,因此,他对《三国演义》的解读应当有更多的视角,如果他来拍这部电影《三国演义》,肯定会有不俗之处。

新京报:对于电视剧版重拍三国,目前只是知道有拍摄计划,但导演演员还未定,如果你有定夺权,你希望谁导演,谁出演,为什么?

王立群:我很喜欢能够真实地再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风貌的电影。我不知道谁适合,但是,我知道我不适合。如果真给我选择权,我想:张艺谋、吴宇森等都是非常值得珍视的导演人选。

    吴宇森导演的电影非常崇尚中国传统的侠义精神,忠诚,信义,这些精神深层的东西正是《三国演义》中需要不断演绎的内涵。所以,吴宇森先生来导演这部中国历史名著可能会有更为出彩的地方。

   张艺谋如果当《三国》的导演,也会让人耳目一新。另外,女性导演如胡玫,她也导演过一些历史大剧,完全可以胜任《三国》的拍摄。

新京报:请您为导演演员推荐几本书读,让他们进入到那个情景中去,你会推荐什么书?

王立群:易中天《品三国》可以作为首选书。易中天先生在这部书里解读了他所理解的三国史,特别是对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一系列重要三国人物的解读,都非常精当。这部书代表了当代学者对三国历史的解读,对于当代人拍《三国》很有帮助。《品三国》虽然讲史,不是《三国演义》,仍然得到了许许多多观众、读者的认可,重拍《三国演义》的编导难道不能够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吗?我之所以特别推荐这部书,并不因为我与易中天先生都在“百家讲坛”讲过课,也不是因为我与易中天先生熟悉;实在是这部书对三国历史的把握,对三国人物的解读,有诸多独到之处。他是一位当代学者对三国史、三国人物的解读。虽然拍《三国演义》不是拍《三国志》,但是,易中天先生从历史人物、历史真实方面对三国历史的解读体现出了一种时代精神。

新京报:你觉得三国时代留给中国历史的经验是什么,比如说为人处世方面等等?

王立群:三国时代留给中国历史最大的经验就是国家要统一,不要分裂。至于为人处世,还在其次。一个乱世,一个刀兵相见的世界,对任何一位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来说,都是一场人生悲剧。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在短暂的一生中,人人都有权利要求自己的一生平安、幸福。生活在那样一个乱世,还有什么幸福可言?尽管许多人从《三国演义》看到了谋略,但是,我通过《三国》更多地感受的是那个时代所有人的无奈,更懂得统一、安定多么重要。

新京报:三国众多人物中,你个人最喜欢谁?为什么?

王立群:三国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因为在他的身上寄托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许多梦。中国文人都希望能够在自己的一生中实现某种抱负,但是,能够如愿者廖若晨星。诸葛亮的一生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所以,诸葛亮成为历史中国文人的理想人物。

    三国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三顾茅庐。虽然这对大多数文人来说只是一个梦想,但是,他让我想到了一个文人对抱负的渴求与实现。

新京报:在《色戒》开拍摄前,李安安排梁朝伟,汤唯等演员认真读张爱玲原著,听那个时代的歌曲,三个月作功课,为的是让他们进入到那个情景中去。你觉得如果是三国演义开拍之前,推荐演员作什么样的功课,除了读《品三国》,还有什么与那个时代有关联的记忆可以调动?比如民间成分的,三国时流行什么呀,在音乐戏剧诗词方面?

王立群:李安导演是一位成功的导演,他让主要演员熟悉自己所扮演角色的那段历史,非常值得肯定。这部获奖之作我至今未看到。要演员熟悉三国时代的历史最好,但是,要演员读《三国志》、《资治通鉴》却很不现实。真正要读《三国志》、《资治通鉴》的是导演,而不是演员。因为《三国志》、《资治通鉴》对于一般的职业演员来说,太难读了。他们不是我带的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博士生,完全不必在历史元典上下大功夫。但是,我建议他们看看旧版的《三国演义》影视片,从中体会一下,总结一下其中的成败得失,还是完全可以的。曹操留下来了二十多首乐府诗,特别是《短歌行》、《蒿里行》、《观苍海》、《步出夏门行》等,并不难读,还可以了解那个时代。其他像“七子”中的王粲、陈琳、孔融等也都有一些传世之作,或诗或文,都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比如说王粲的《七哀诗》:西京乱无象,豺虎方构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兩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非常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人民的苦难,当然值得演员一读,也可以找位老师讲一讲。

新京报:像吴宇森的《赤壁》,他理想中的周瑜是周润发,诸葛亮是梁朝伟,但世事发展下来,面对现实的条件,也不得不改变理想,退而求其次,改由梁朝伟演周瑜,而金城武顶上演诸葛亮,曹操是张丰毅,张震演孙权,尤勇演刘备,胡军赵子龙!你能谈谈对这三人曾经作品的印象吗?梁朝伟和金城武,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对于塑造人物?比如原著身上的哪个故事很能代表这几位主角品质或者性格的本色?

王立群:周润发、梁朝伟、张丰毅、金城武、尤勇、胡军等演员都非常优秀,他们来出演哪个角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他们进入到那个时代、进入到那些人物的心灵世界里去。只要能做到这一点,每一位演员都会大放异彩。比如说胡军,演周瑜,演赵云,都应当非常出色,因为他已经具备了出演一位历史人才的基本素质,其他演员也是如此。

新京报:听说,历史上的曹操,可是一个矮个子,那么似乎电影版的张丰毅和传说会来演电视剧的姜文都不合适!那影视中的这个曹操,我们要求的是传统舞台常见的那个形象,还是接近还原历史真相的曹操?作为一个历史学者,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另外,你能以你渊博的学识帮我们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这些主角的原型,比如高矮胖瘦美丑……

    电视剧版的《三国》主角,诸葛亮,曹操,孙权,刘备,赵子龙!站在你面前的是姜文,陈宝国,成龙,葛优,陈道明,张国立……你就大胆设想点宾点将,同时给出一个理由就可以。

王立群:正史如《三国志》、《资治通鉴》都没有记载曹操是个矮个子,野史的记载并不能作为信据。张丰毅如果演曹操完全可以。张丰毅演过不少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电影,演技非常老到,怎么不可以再演曹操?传统舞台的曹操形象并不一定适合新版电影《三国》,我倒是主张脱开传统舞台形象,结合剧中人物的内涵与外形选演员。

    《三国》从本质上讲一部男人戏。此戏中的主要角色都是男性。为数不多的女性也不是剧中的主角,因此,选好男演员最为重要。至于貂婵这样的女演员,由于戏份少,不值得过于关注。

    《三国》中的男性角色有三类:一类是儒雅型,一类是粗獷型,一类是混合型。诸葛亮、周瑜、赵子龙应当是儒雅型,孙权、曹操、刘备应当是混合型,连关云长也应当是混合型;张飞自然是粗獷型。

    抓住了这种类型,选演员应当不是困难之事。

新京报:还有一次我采访《城南旧事》的导演,他说屋顶上的草都是他亲自浇水一丛丛长起来的,而《色戒》里老上海街道旁边的梧桐也是重新移植去的,戏里作为特务的易先生办公室里有钟馗,据说那个时代特务办公室里都有钟馗,《三国》拍摄时如果处理好这样的问题,有什么建议?

王立群:《三国》不必考虑得这么细。《城南旧事》、《色戒》演的都是近现代史上的人物、事件,当然要考虑到人们对这个时代环境的认同。三国时代距现在太遥远,如果考虑得如此细,好像不太必要。至少老上海布置得不像老上海马上就会有人进行批评,但是,写三国戏,很少有人能够指出布景上有何问题,原因就在离现实太远。这方面,许多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都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