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心将无房可售?
今天上午的两大媒体都在显著的位置刊登了一则新闻:五个月后外环内将无新房可售,为了说明问题的严重性,记者特以卢湾区为例,说是该区可售住宅仅剩23套,这无疑向市民表露一个强烈的信息:奇货可居,市区房价还将大涨。笔者仔细看了报道后,两组报道引用的数据均来自于同一个房地产研究中心,记者的推断也是用比较简单的算术排除法,以11月11日为基准日,查得一手可售房源为1295.93万平方米,然后扣除动迁﹑配套房屋,得出可售面积为514﹒91万平方米,记者又把内外环的存量房相加,共有一万余套,而10月份就成交了3918套,由此得出结论,五个月后将无新房可售。如果以上推断逻辑成立,那真的成了大问题了,记得十年前万科在上海西区开发第一个楼盘,打出的广告语是:明天我们住哪里?言下之意当然是住城市花园小区啦。十年弹指一挥间,今天我们居然已经无房可售了,未来的购房者们真的要面对苍天,茫然长叹:明天我们住哪里?悲夫。
对以上的推论,笔者提出两点看法:
1. 根据上海历年住房的成交总量大约在2300—2500万平方米,每月平均也就200万平方米左右,今天已是11月中旬,还有514万平方米的房源,虽属偏紧,但还没有太离谱,尚在可调控的范围之内。
2. 文章对未来住宅的供给量的分析是模糊的,无法支撑其结论,如:住宅的供给量应包括住宅增量与存量,文章又提到11月的住宅存量为843﹒47万平方米,两者之和达1148万平方米,如果不考虑其分布状态,供给量没有问题。但文章之所以这样分析,也在情由可原之中,因住宅供给未来的变数太大,并集政治、经济、资源、金融、规划等各方面的综合作用,要正确预测其未来的供给量,难度的确很大。
我认为不管从什么角度看,文章的出发点与动机还是善良的,住宅的新增量是短缺的,特别是结构上的短缺,从住宅未来的供给平衡点向政府敲响了警钟,应建立有效的住宅供给预警系统机制,防范其大起大落的不均衡性。从决策者的角度引起思考的问题有:
1. 近年来的一系列政策已经实际检验,特别是住宅交易过程中的税费政策是否合理。现有的住宅交易费用已达总价的10-12%,如果从单一抑制住宅投机看,好象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整个住宅市场的二级与三级连动,调整市场角度看,未必是最合理的。比如买入住宅以后5年内与5年后的交易,由于税收的不同,一些人还是愿意“捂”在手里,间接增加了住宅供给的短缺。
2. 上海中心区的土地资源紧张已是事实,决策者因想办法提高其“产量”才对,而我们对住宅容积率一刀切的做法,是否到了该调整的时候了。
3. 上海每年还要接纳因城市化而迁入的人群,他们在农村一般都有房屋,进入城市后再拥有住宅(包括租赁),岂不是一人二套屋,这对我国人口众多而资源稀少状况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农村宅基地统一进入有偿出让范围,在理论上已无大碍,应从法律层面上来思考与实践。
4. 物业税是政府调控房地产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控制需求的一个“杀手锏”,但如何征收却大有学问,不能象贷款第二套房那样莫衷一是,要真正成为调节住宅供需矛盾的一个“平衡器”。
5. 上海住宅供求矛盾不会永远紧张,决策者要有一个长期的大规划,它包括人口增长、城市规模、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居住理念,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靠各方面的合力来予以完成。
朱咏敏
2007-11-14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