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月份到9月份,美泰公司先后3次在全世界范围内召回数千万件中国产玩具,他们给出的理由就是中国制造商使用了不合格的铅涂料。现在事实终于明了。美泰的道歉表明,在问题玩具上,我们一直是在代人受过,并不是中国制造出了问题,而是中国制造的上游端——美国设计出了问题。
然而,在美泰召回事件上,世界上大多数媒体并不是这样说的,他们在报道时矛头都是指向中国制造的安全问题。美泰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罗伯特•埃克特在早先时候也不是这样说的,他在《华尔街日报》上就“涂料铅超标”表示道歉,但避而不提其公司的设计问题是造成这些产品召回的根源。
难道所有的媒体和美泰公司都不知道实情吗?显然不是,他们只不过是本着一贯的自大和偏见,一方面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另一方面也是借机“妖魔化”中国制造。事实上,自今年3月份以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没有确切证据时就想当然地妄下定论,给中国制造贴上了一个不安全的标签。
不可否认,作为世界第三大出口国,个别中国产品确实存在着某些方面的质量问题。但是,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敢拍胸口保证,自己的产品百分百没有问题。所以,以个别中国出口产品出现问题为借口,进而否认整个中国制造,其背后是否与贸易保护主义有关,又或者是西方借机“制造”话题,我们当有清醒认识。
当然,美泰的道歉来得虽然晚了些,但至少给中国产的玩具洗清了冤屈。所谓的问题玩具之争,其实质是把美国玩具商的过错推卸给了中国的制造商。
按说,美泰已经道歉了,中国制造已经沉冤昭雪了,我们应该高兴才对。可是,反思美泰道歉的艰难之路,再加上中国制造所处的内外环境,现在说高兴恐怕还为时过早。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已逐步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标签。可是由于我们处在产业链的最低端,只不过是代替别人生产他们的产品,所以当产品暴露问题后,处于产业链高端的设计商和销售商就很轻易地将过错推给低端的制造商,他们给消费者造成了一种假象,仿佛一切过错都是生产者的错。所以,美泰才轻而易举地得以混淆事实,让中国制造代其受过。而那些对中国经济发展向来抱有戒心的西方媒体,也得到了一个大肆歪曲中国制造不够安全的口实。
从表面上看,美泰由于召回事件受到了很大打击,如其全球业务行政副总裁迪汤姆所言,受伤害最大的是美泰本身。但实质上中国制造在召回事件中才是最大的受害者。美泰损失的只不过是公司的经济利润,可中国制造的损失已远远不是道歉所能弥补的。要想早日摆脱这种代人受过的尴尬局面,既需要我们在全球化的产业链升级中加快进度,从而缩短工业化进程的阵痛期;也需要我们加强危机公关能力,不能让中国制造的声誉无端受损。
--------------------------------------------------------------------------------------------------------------------------------------------------------- 在整个事件上,不管报道展示的玩具生产流程以及质量控制程序能否在生产商中建立起来,基于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在商业竞争的压力下,牟利的冲动终究难免驱使某些利令智昏的生产商在成本上做手脚。
当然,我们还可以冀望行业组织所共同信守的“商业规范”和“自律准则”。事实上,这些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业守则在玩具行业并不缺少。就拿国际玩具协会在2002年推出的《ICTI商业行为守则》来说,就是如今较具权威性和统一性的行业标准之一。而在这个守则中,我们可以轻易找到与前述新闻相关的商业行为规范―――所倡导的3大原则包括“奉守环保法规”;其审核范围也涵盖了“EHS(环境、健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