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虚物质性能
什么是虚物质?对此前面已作了清楚的定义,从而虚物质哲学也有了比较完整的体系。那虚物质有什么性能即主要作用是什么呢?性能实质上是特性与功能的合称,物体消费运动最能体现这种虚物质性能T1,因为虚物质之性主要是方向性,而虚物质之能主要是消费体系的二个不变效应。简而言之,虚物质以无穷欲望且保持着膨胀方向之不变性规定了事物运动规律、决定了时空的进化发展,是宇宙运动的第一推动力……。事实上,虚物质性能无处不在。
§01虚物质性能引论
一、虚物质的根本性能:方向不变
物体存在法则是指物体以层次结构存在并沿测地线作方向不变T2运动。沿着测地线实现消费体系作为物体存在法则的一个方面正是虚物质的根本性能。方向不变原理是虚物质的主要效应,具体是实现消费体系的二个不变T3。第一个不变是物体与消费运动一体化,即物体生命性在于消费运动,物体在消费运动中肯定自我体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决定物体的独立性进化性;第二个不变是沿测地线运动,即走捷径、求质效不变。这是欲望无穷的理想价值效应,是事物进化的动力与方向。显然,沿测地线实现消费体系包含着实现消费内容的意志不变,沿测地线方向运动意愿不变。这二个不变的中心是消费运动,而生命性和生命价值正是由二个不变衍生的。正因此,宇宙中充满着追求价值的生命运动,满目坎坷和曲折,于是世界才成为五彩斑烂的世界。所以,方向不变是虚物质决定世界改变世界推动世界的根本性能。
二、性能范畴总体上为二类
在虚物质性能中,消费体系是其核心问题。因为物体生命与消费运动是一体化(参见本丛书第一部第十三章)的,运动内容与运动动力都是关于消费体系的,物体的生命性就在于虚物质控制的有方向之消费运动。但围绕实现消费体系反映出来的虚物质其它性能也非常重要且无处不在,如作为运动第一动力、驱动时空与社会的进化发展、决定物体的生命性、规定物体的自私、引导物性上升为人性……
虚物质性能的主要范畴是物体运动的内容与运动的动力二大类,其中运动内容分为①消费体系②运作规律;而运动动力之源正是虚物质本身。相应地,虚物质性能主要有二个:第一性能是决定物体在产生、生存、成熟、灭亡、转换之生命周期中贯穿着消费体系及其运作规律;第二性能是导致物体间矛盾运动并衍生出事件现象,为物体运动第一动力。这二个性能对应着《五构素物体论》第二章导解中的两类哲学问题,即第一性能是物体运动内容而第二性能是物体运动动力。所以从虚物质性能中,我们可以找到二类哲学问题的基本答案。
虚物质本无善恶好歹,但在不同时空或条件下表现出或善或恶。要使虚物质二个性能弃恶扬善,则必须按照生存公有发展私有规律运作消费体系。
本章讨论虚物质对消费运动的控制性能。研究虚物质消费运动性能自然涉及到消费体系,也就等于研究消费体系运作规律、特点和物体消费运动。下面各节讲述消费体系运作性质和矛盾效应,运动动力和虚物质决定进化论、有序运动性等功能。
§02消费体系的运行
消费体系概念在本丛书第一部第八章消费体系及虚物质规律体系中已有介绍。下面主要论及其运作性能规律,而论及物体实现消费体系的运作性能、规律必然转化为描述消费运动定律,尤其是消费运动第一律中的物体存在总形式与物体存在总原则T4。
一、物体与消费体系
物体的概念是指五构素的一切实存在形式T5,小到时空中运动的量子,大到宇宙整体,一般体则为量子到宇宙之间的无穷个层次的虚物质载体。物体概念包括二个构素以上的存在形式,如光子、时空,但不包括五构素的独立形式,如力热、实物质、虚物质、时间、空间或虚物质,也不包括物体消费运动的衍生物,如事件、矛盾、规律与作用……。因任何物体或生命体都有产生、生存、成熟、灭亡 、转换存在形式的过程或生命周期,而虚物质第一性能就是贯穿于这个生命周期即物体存在总形式中的消费体系内容及其运作规律,此即通过虚物质控制生命运动所发生的物体与消费体系的关系。
在虚物质支持下,物体体现出围绕实现消费体系的个性自然性意志性。这些意味着肯定自我发展自我,意味着竞争合作,意味着发展进化,标志着物体消费运动动力来自虚物质。这正是虚物质第二性能效应所在。由于虚物质决定了方向不变,方向不变决定着规律性、常量、大同性的存在,从而规定了大体上的共性等。因此,除个性外还有共性。相应地,没有个体也就没有公体的世界,就不能表达物质存在的种种形式,而没有物质存在形式则虚物质控制的物体能量运动也就无从谈起。正是虚物质的控制才有生命周期这一消费运动的总方向或物体存在总形式,才需要遵循互为依存互为食物链这一平衡运动物体存在总原则。物体存在总形式规定了物体生命运动具产生、生存、发展、灭亡和转换过程;而新个体的生命运动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遵守物体存在总原则(即相互依存互为食物链)而寄存在旧物体灭亡与异化的基础上。消费运动遵循物体存在总形式与物体存在总原则实际上就是按照循环相生相克律运转,这使物体以消费运动方式周期性地转换。也就是说,物体与消费体系统一于物体消费运动中,统一于生命代代延续和事物不断进化中。
物体,其硬件为实物质而软件及其生命性在于虚物质。物体在整个生命运动周期里运转内容总括为“软件”控制的“硬件”之生存、发展、自由即消费体系。不要消费体系而存在的物体或者没有物体的消费运动都是不存在的。对人类来说,消费体系的实现过程是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变化过程,其基本途径是认识生活环境改造生活环境、不劳而获和阴流子手段。物质以种种形式存在,或为生命体或为资源。是物能守恒及转化律决定了时空中每种生命体或消费资源有寿命有期限,且必须遵循生态平衡原则,既平衡共处又相互依存转化。这种守恒及转化的交互作用决定了每种生命体或消费资源在量上呈有限和无限统一性,因为守恒是个有限不变的空间概念,而不断转化使空间有限转换到时间无限。
物体同消费体系间关系就是互为依存互为转化的生态平衡关系。物体是消费主体也是被消费的对象,因为消费体系由E、D、F三层不同程度的需求构成,而需求具体对象都是称为资源的物体。从这个角度上讲,物体同消费对象都是物质存在形式。在生态平衡的食物链中,物体间存在消费主体同消费对象的关系,究竟谁要消费谁被消费掉则在自然界由相生相克律确定。
总之,所有物体的存在均必须基于消费体系的运作是物体与消费体系的基本关系;离开物体谈消费体系毫无意义。而物体消费体系的运作遵守消费运动律。
二、消费体系运作“四性”
消费体系运作规律就是虚物质规律体系,但其运行表现可概括为四性,即消费体系普遍性、TMS上计消市产性T6、客观矛盾性、公私途径性等。这四个运行性质主要表现在虚物质性能中。
(一)消费体系普遍性
物体由五构素组成,而且五构素主要以物体并表现为事件等方式存在于宇宙诸层次中。宇宙本身也由五构素组成,宇宙是五构素的世界表明广义物质或力热、实物质、时空、方向运动等普遍存在于宇宙中。由于广义物质是个抽象的概念,必须以某一种形式存在才有实际意义,所以充满广义物质的时空也即充满五构素物体。广义上讲没有不要消费的物体,物体生命性正在于按消费体系生活运作,即消费体系运作规律随五构素物体也充满于时空,寓于所有生命物体的运动中。五构素遍布于全宇宙而构造了普遍存在于时空中的物体及其消费运动,进而引出了消费体系运作规律的普遍性。
(二)TMS上计消市产性
按照消费体系中的生存、发展、自由三大层次,生存要求计划消费存在,发展要求市场生产存在,自由要求以人权平等为基础的TMS网系存在。
宇宙层次结构表明,物体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时空中,寿命有限能力有限资源有限。但同时所有物体间都是可以相互转化并共存于生态平衡链中的。在无限欲望的驱使下,能力有限而资源可转化的特性使得在有限时空中人类实现消费体系必须而且可以走劳动竞争、按劳分配的道路。此即消费体系运作规律之物质能量转化(生产)、资源配置(分配)的市场竞争性。
另一方面,老弱病残者尚难同正常人一样维持自身的生存,他们在求生存的搏斗中拒绝竞争的介入,而是需要社会的关照;对失业或遭受天灾人祸者,无论什么原因和情况,社会或政府均应承担主要救助责任。这些正是虚物质规定的生存公有规律之效应,是“天赋人权”的要求。按照这个规律,为了实现老弱病残以及受灾人员的消费体系,社会或政府不仅要维护市产更要实施计划消费。尤为重要的是,计消是理想的主动的,不能是应付性的。
(三)消费体系矛盾律的实在性
物体是消费运动的物体说明物体与消费共存,也说明虚物质决定的消费体系是个事实存在。消费体系是实在的,消费体系自身的C、E、D、F间的矛盾性,以及消费体系实现途径的选择性自然是简单的客观实在。这些表明,在宏观世界物体是客观的,物体之消费体系矛盾律也是客观存在的。
(四)公私与途径性
根据生发规律,单元物体和单元集团不可分离地生活于同一时空(社会)中,从而导致了公、私现象的普遍共存。物体存在法则表明,虚物质决定的物体私欲性和层次结构决定的公私性使消费体系实现途径呈可供选择的三大道路。这种实现途径的可选择性使得消费体系运作规律极其复杂。如果没有个体,则不会有实现消费体系及其实现途径之说;如果没有公共,起码不会有剥削,也不要阴流子手段。此即消费体系运作规律的公私、途径性。
消费体系运作“四性”融合于资源与欲望间的平衡、打破、高新平衡、无限发展的过程中。
三、消费体系运作目标是维持平衡并平稳地建立高新平衡
根据本部第十章方向不变轴向系,消费体系的运作目标就是实现消费体系,具体地说就是在维护资源与生理需求、不断满足欲望之动态平衡的基础上建设高新平衡。平衡是指欲望与能力、资源与消费、生产体系与消费体系、公体与个体、生存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高新平衡是对现状的提升。而根据消费体系矛盾律,维护平衡建立高新平衡是错综复杂的物体生命矛盾运动工程。可以说,人间的一切矛盾均因实现消费体系而起。因为消费体系运作主体有公体性和私体性之分。结构与功能上相近的有机共同体、具相同消费对象的集合体或种群或总体目标利益一致的群体通称为公体。公体与公体间、公体与私体间、私体与私体间均存在争夺时空自然资源、发展自身的C及E、D、F的配置矛盾,而在公体内部存在消费资源分配和利益差异自平衡矛盾。整个公体劳动竞争的目标和结果都是C值极大实现。公体的组成成员即私体,其消费体系运作目标类似公体,不同的是个体自身没有利益分配差异矛盾,只有e、d、f间配置问题,在公体内部的个体与个体间存在争夺C值份额来发展自身的e、d、f之分配矛盾。
无论是对公体还是对私体来说,消费体系的运作方式是首先维持平衡、又打破平衡、再建设高新平衡。这显然是在维持平滑的动态平衡,其基础是表达公私关系的生发规律。
(一)有限欲望与有限资源的动态平衡条件
对人类来说,初始稳态平衡为追求最大C值(即绿色GDP)和合理配置E、D、F,同时规定任人唯才、按劳取酬的价值取向,奠定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有限时空中,有什么样的生产体系就应有什么样的消费要求,也就应有什么样的资源开发规模和相应水平的消费体系,这才是有限欲望与有限资源的动态平衡。稳定的平衡意味着没有经济问题,不存在同生产力水平和资源C值相应的生存、发展、自由三方面的困境与矛盾。社会不稳定,通常是C值不能满足社会消费需要,主要原因是社会生产出力不足、科技创新不足、社会管理跟不上等,以及由之造成因产品结构与消费结构不平衡而生产相对过剩所表现的购买力过剩与购买力不足同存在。处理时应先减F量次减D量最后减E量,具体办法由价格税收等金融手段、质量标准、法治机制和科学引导等形成组合拳。所谓的生产过剩通常因不劳而获、盗骗泛滥、贫富悬殊等致产-消通道不畅引发,因为本质上不可能存在生产过剩。过剩主要在于物资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多数人资源短缺。没有有限且略超前的欲望与有限资源的平衡则意味着社会管理落后、经济停滞不前,消费结构、方式水平等不会有提高,更不可奢谈自由,不可能建立高新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在TMS研发应用前期,生产体系的提高完全依靠科技人才的发现和合理使用;怎样实现生产体系充分服务于消费体系也完全依靠监管人才的发现和合理使用。没有法律强制的唯才任用的价值取向就无法做到以丰富的资源来满足高品位的欲望,社会也就不可能公平、合理、科学地分工,不可能落实按劳分配。
概括起来,有限略超前欲望与有限资源的平衡条件为:①发现培植人才结构,坚持唯才任用原则;②消费体系C值无限接近生产体系Pc值;③资源合理配置,社会财富公平分配;消费体系总法T7下制定“量罚法T8”条款。
(二)建立高新平衡就是打破初始稳态平衡完成动态发展过程
动态发展过程为:欲望超前→市场竞争使生产力发展→打破稳态时C值结构→C值上升、消费资源总量增多→阴流子手段应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高新平衡建立。
这是个处理消费体系矛盾的过程,即先在稳态C值下配置并不断调整好D、E、F间比例关系,疏通C值增长的产-消通道环境;再在略高超于初始稳态的消费欲望的驱动下,用竞争性市场生产来最大程度地实现C值增长,以531理论处理社会的经济的问题,从而实现消费资源与欲望的动态高新平衡。
(三)消费体系运作目标的实现应遵循生发律
高新平衡的建立既要打破原始平衡又要在原始平衡稳定的基础上才能起步。不见原始平衡稳定,说明产-消通道不畅或通道上阴阳流子干涸,不是贫穷经济状态就是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状态。这状况应为调整期,应千方百计调整消费体系结构、总量与消费欲望结构、总量不平衡关系。这个打破平衡又稳定平衡的矛盾应归结为疏通产-消通道,即实行计划消费调整消费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结构布局。
实现资源与欲望的动态平衡不仅要遵循生存公有规律,而且还要遵循发展私有发规律、抑制不劳而获。首先,大力发展市场生产时,坚决避免决策者想当然地确定经济体的公私性质,要实现责权利统一,激励人力资源展开竞争,按生产要素取酬,使每一个人都积极劳动、充分体现自身价值,不断发展科技生产力以增大人类消费体系总量C值。其次,实行全社会的计划消费,保证资源合理配置、社会财富分配公平和产-消通道的通畅,让人民安居乐业。第三,有机结合生存公有规律与发展私有规律。保证责权利统一和产-消通道畅通“二管”齐鸣,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再生或替代能力,保护现有公、私比例及资源与欲望等的平衡。然后在调整中平稳过渡到高新平衡。
总之,消费体系运作目标是维持平衡又建设高新平衡。现实资源有限性在略超前欲望的激励下,不断转化或生产出新资源才能由实现平衡发展到高新平衡。但消费体系自身是个矛盾体系,必须计划消费才能保证生存,维护发展、开放自由。而善意不劳而获T9也是实现消费的一条途径,但必须以科技创新和市场生产相结合来维护物质生产道路。C与E、D、F的矛盾性和实现消费体系道路中恶意不劳而获的存在,实质上反映出“共生存与齐出力的不能同时出现”之总矛盾,要抑制恶意不劳而获必须应用531理论实现责权利一致目标。总矛盾的消除需要实施计消市产模式,遵照力-消-产顺序周期律的操作法则,而这离不开发生二个因子,故消费体系运作规律为生发规律。
四、资源与欲望之“O”态平衡的打破建立
根据方向不变原理,在大尺度时空中欲望是无穷发散的。但在有限时空中,因能力有限使得无穷且发散的欲望只能收敛于现实的最大可能性而呈高超(高且超前)性质。能力有限使得资源有限,在“O”态平衡打破建立运动律T10 作用下,资源有限与欲望高超性否定“O”态平衡体现状而建立起发展的资源与欲望之“O”态平衡新体。
消费体系运行除了欲望与资源平衡关系外,还涉及到欲望与能力、资源与消费、消费与生产、生产与资源、公体与私体等平衡体的维持打破与高新平衡的建立。这几对范畴基本是一致的,其中欲望与能力的关系是根本。只要了解了欲望与能力的关系,欲望与资源等诸范畴关系就可类推了。
根据“O”态体打破建立运动律,事物发展运动实际上是物体欲望与实现消费间的平衡体系从维持现状到因某个因素的突变而打破平衡发展到高新平衡体系的过程。
(一)欲望的高超性打破有限资源与有限欲望的平衡
方向的无限性规定了欲望无穷,但在有限时空中所呈的欲望无限性只能转化为高超消费性。这种有限而略超前的消费欲望,表现为先消费后劳动;表现在多享乐少劳作;表现在E、D、F无限制增加的愿望上;表现为超前享受,在现实可能的消费基础上提出更为理想的消费方式。这四方面可概括成高超消费。普遍的高超消费必然引起可消费资源的紧缺,从而不断打破原有的有限消费资源与有限消费欲望平衡。对宇宙中任一稳态我们都可以认为是平衡的有限的。其根本在于资源与欲望均处于某个平衡值下。正常情况下,有限时空中消费欲望与消费资源是基本平衡的,但在高超欲望驱动下必然被打破,同时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如因天灾人祸而打破欲望与资源的平衡。
广义生命T11是指虚物质控制的物体按产生、生存、成熟、灭亡、转换周期运作消费体系的全部表现。广义物质的某种存在形式一旦产生,便有广义生命意义。伴随生命物体的产生,物体生命运动周期、运动方向和肯定自我以我为中心地利用资源,或随心所欲地吸收外界营养物质以极大地实现自身消费体系的种种特征便出现。根据消费体系运作规律的普遍性,一个生命体有实现消费的方向,所有生命体都有实现消费的方向。假如生命体新陈代谢、创造或转化资源能力和活动空间不存在任何限制,即生活活动在无限时空中,则每个生命体的消费体系互不相干,要什么有什么、要怎样就怎样。这样的生命消费运动也就不必开展劳动竞争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物能转化水平了。但这种生活在无限时空中纵横奔驰的状况只能是理想的,在现实世界中却绝无可能。事实上所有生命体都生活在有限时空中,能力有限寿命有限并常处于同有限可消费资源相适应的临界平衡点。在具体的物体生命运动过程中,消费体系和消费欲望存在于有限具体时空区域里,且本来有限资源对应有限欲望是平衡的。但这种平衡又是波动的,很容易因类似天灾人祸式干扰而被打破。这对于不劳而获或少劳多得、随心所欲的生活方式或需求来说是极不适应的矛盾。一旦不劳少劳或不生少生资源,必然会进一步加剧资源的有限程度。
根据消费体系矛盾律,有限消费体系本身是个矛盾体系。它一方面要求通过生产体系即生产劳动途径来实现消费体系;另一方面又因实现消费体系的辛苦劳作而损失自由,即消费体系实现本质上是E、D、F间互补异化过程。显然,消费体系走不劳而获的实现道路是不损失自由的理想消费方式,但不劳而获同消费资源有限是相矛盾的,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生产与消费关系失衡。因有限时空中C总是个有限量,无论转化能力、科技生产力多么发达,无论资源多么丰富、活动时空多么深远,只能是C值极大增长的标志。故总体上当E、D实现增加,就不可能出现不劳而自由享乐的情况,即相对来说F只能是减少。所以在实际生活中,总有少数人在交换中、或通过集体恃机剥削别人、盗骗公共财物来填充其贪婪的欲海;另有极少数人候机而动或以守株待兔方式临幸机会的到来。
综上所述,现实中生命体消费欲望不仅在无限时空中表现无穷,在有限时空中也一直在设想着不劳或娱乐式劳动,神驻于自由生活的理想或科幻世界,因而在行动上常超前于资源供应现状和自然转化能力、科技生产力水平等。这些必然打破有限欲望与有限资源的现有平衡。
(二)欲望的暂时满足建立起有限欲望与有限资源的高新平衡
欲望的高超性打破了原有平衡,紧接着是建立高水平的新平衡。在高超消费欲望的驱动下和资源紧张的压迫下,大力发展生产、开发资源建立高新平衡成为新的奋斗目标。如此打破旧平衡建立高新平衡的过程反复进行,实现有限时空中有限消费资源同有限消费欲望的动态平衡,逐渐分片段按步骤地向无限时空中无限消费资源同无穷消费欲望的高新平衡方向发展。
五、平衡的维护打破及发展应按生发规律运作
在广义生产体系高效运作的同时,平衡的维护来自因资源有限而对欲望发散性的修正,即按生存公有规律办事,倡导大公精神,如民族感、祖国情、人类一家亲、诚信交易等。平衡的打破来自欲望超前,是欲望发散的反应,即按发展私有规律办事,颂扬个人价值,如自我观、上进型、物质荣誉感等。
(一)竞争是必要的手段但非理想的目标
消费资源有限而消费欲望略超前是竞争但主要是科技生产力发展的原因。而不想以劳动方式或想以最少的各种付出来博取超出所支付生产要素最多的消费资源,是个人或集体(物体或种群)间资源生产分配占有使用上的一系列矛盾,是经济矛盾根源。资源有限而欲望高超又想不劳而获,势必导致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竞争。这种竞争是残酷的,往往是少数人(物体生命)发展、自由权得到较大发挥,而多数人(物体生命)权受到抑制且其中小部分遭受毁灭之灾。如果是武力介入的竞争则有可能消灭技能劳动者而保留下不劳而获的强权者。这些欲望发散引发的弊端需要生存公有规律予修正。然而没有这种竞争运作规律就不可能有某个生命体的发展壮大,没有个体的发展壮大便没有整体或社会的发展壮大。可见,武力介入竞争是万恶的,而排斥武力介入的竞争或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人性发散基础上的,是以EDF互补转移、重新配置来扩张C值的,是不得以的手段而绝不是CEDF四方面全面协同升级的理想或目的。这是个打破平衡的过程,可概括为:高超消费欲望+消费资源有限→不劳而获与竞争同存在→打破平衡→发展与淘汰同时发生。
总之,竞争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是必要的有效的手段,但竞争的不良后果必须按生存公有规律来修正。
(二)打破平衡按发展私有规律运作
某物体的发展壮大本质上是该物体消费体系极大地实现,是个不断打破当前资源与欲望的平衡而建立其高新平衡的过程。这是一切物体生命竞争活动的总表现,基本为二大类型:①在有限时空及公体中,具相同消费资源品种、对象之同类物体间存在着利益对立,即共同的C中存在个体c的分配和E、D、F配置、使用一系列矛盾。②在无限时空或某一相对封闭独立的具生态平衡及食物链关系之时空区域中,一物体消费体系的实现是建立在以它物为食品或者说一物异化为它物基础上的,显然这是生死直接对立的竞争。此二大类型的关键点为:生态平衡、有限转化能力和食物链关系。显然,三个关键点使得各种物体在数量上有限、各种资源可消费品种也有限,且物体间存在着利益差异、生死矛盾、相互转化互为依存关系。这些正是物体竞争发展的诱发因素,是人类运作消费体系要搞市场经济的依据。也就是说,虚物质的第一性能要求按照发展私有规律运作消费体系,以竞争打破平衡又建设高新平衡。
综上所述可得,有限资源与有限而略超前的欲望不平衡是竞争的根源、市场生产的基础。消费体系矛盾斗争的表现形式基本分为二个方面:①一物成为它物的消费资源,生死斗争(生态平衡食物链中,一物克一物的矛盾关系)。②种族利益一致,消费对象相同,则其一、对于公体,总量C值共有,通过(科技生产力)异化它类物种而来;其二、对于个体,存在e、d、f分量间互补转化矛盾。这些矛盾斗争可归结为公体间、个体间生死斗争或利益分配配置、占有、使用上一系列矛盾斗争,应遵循发展私有规律来处置。
六、人类建设高新平衡的基本手段
人类建设高新平衡的基本手段有二个,一是利用自然转化及人工生产;二是在资源与欲望平衡的基础上,人工生产的竞争性和资源合理配置、公平分配等。
(一)消费体系C的有限性使得资源自然转化和人工生产成为必要
消费体系C的有限性是由宇宙层次结构决定的,其运行遵守消费运动第一律,表现为物体能力有限、寿命有限以及不断转化制造所需消费品等过程。
能力有限制约了可消费资源的增幅,使得消费体系总量C值总是小于高超欲望值。为使C值充分放大即最大限度地实现消费体系,单靠资源的自然转化是远不够的(主要体现在转化量上太小,时间太长),必须开展人为创造性生产才能目标明确,并缩短转化过程、合理配置资源,形成结构优化、质量如意的消费体系。只有不断创新打破科技生产力上限,并充分开发利用科技生产力转化再生资源的能力,才能在消费体系的质和量二个方面不断扩张,使计划消费更好地运行。但这离不开按生产体系展开市场竞争。反之,如果消费体系C值无限,则自然转化就无所谓而人为生产就没有必要。
(二)以按劳取酬来激励生产劳动竞争抑制恶意不劳而获
既然人工生产消费资源是必要的,那如何才能更快地生产更多更好更适用的产品呢?这就是按劳分配价值取向下的市场竞争,具体概念参见本丛书第二部第二十一章§02按劳按需结合分配的定义,即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生存需求分配相结合,以加强共生存与齐出力的统一性。
有限时空中消费体系总量C值总是有限的,所以物体生命运动本质上是消费体系扩张运作。如何不断提高消费体系总量的上限呢?因人类消费体系实现的根本途径为生产体系,即资源上限度的突破和提高手段是人类生产劳动能力的放大;维持超前欲望与资源平衡的根本办法亦是不断劳动开发消费资源,通过生产体系来提高C值,以实现高超消费的同时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而人类生产劳动力的发展和再生来自欲望超前与实现欲望的根本运行规则:按劳分配。所以打破资源与欲望的平衡,极大地实现C值,建设高新平衡必须坚持按劳取酬价值取向、激励市场竞争、抑制不劳而获而实现责权利统一。各尽所能、资源合理配置,效用最佳的劳动是科学生产体系T12;科学消费体系T12与科学生产体系同轨运行,即充分有效利用和最大地实现C值是经济基本问题。
§03消费体系运作的基本特性
消费体系运作有三个基本特性,即E、D、F的比值效应性,依据生发律运行性,按劳分配价值取向的竞争性。
一、EDF比值的效应
有计划地配置EDF是计划消费的重要内容。计划消费与市场生产是531理论中的成员之一,简称计消市产模式。详见本丛书第二部第二十章。根据消费体系内容的三个层次,计划亦分三个层次。其中最重要是生存E,要求100%的计划和确保,内容主要指公共基本生存环境和个体最低消费需求;其次为发展D,以协调和疏通产-消通道、市场生产为主,内容主要指可持续发展环境和个体能力价值的充分挖掘;最高级的计划为自由F,以指导或引导和适当规范为主,自由是高级的物质、精神享受,不应受到任何约束,也就无计划限制可言只有如何地引导无限自由之说。生存是计划的第一目标,对于个人(私体),由于寿命有限且只能生活在“时代”这个短暂的概念内,其e、d相对稳定且同时代生产技术、生活水平、方式、规模风俗等变化不大,因而如c≈f(△e/c→0、△d/c→0)是最佳的消费体系。这是因为当个人e、d得到全面解决后且e、d所占c值的比重逐渐下降时,才能有真正的自由f ,否则人生一辈子只能困于生存或苦苦乞求发展上。当e、d所占比重均趋于无穷小时,表明生发空间毫无问题。恩格尔系数在一定程度上能表达这个概念,即衣食消费占总购买力的比例越小生活水平越高。c≈f表示个体非常富有,以致绝大多数资源用于精神享乐、自由或起保障f的作用,且个人不存在以牺牲e、d换取f的情况。对于社会(公体),C≈F(△E/C→0、△D/C→0)则是最糟糕的消费体系。因为依照寿命上限原则,社会相对个体时空范畴大,则生存、发展标准不同于寿命百年左右的个人,其跨度大、质量变化大。同个人的e、d相比,E、D变化大但其间具相对稳定的比例,E、D是主要成分而F是浮动部分。因为发展是微增量渐进的,如现行GDP增长率通常小于10%。所以科技生产力水平再高、社会效益再好,相对的E、D水平随环境的不断改善而不断提高并非减少。如果出现C≈F,说明全社会财富总值C主要由少数人控制,用于少数人的享乐,而大众的生存、发展部分所占比例几乎为零,人民群众的生存毫无保障。这是因为EDF是相对的,再大的C值也得按比例配给EDF,所以少数富人越是享乐,社会上多数人的生存、发展问题就越严重,即少数人的f是寄生于多数人的E、D上的。
事实上,个人的c≈f局面一旦成为全社会性的,如手机使用的普及,就意味着社会E、D上了一个平台,如现代城镇居民日常生活离不开自来水、电。即个人f变化同社会的E、D是同步提升的。
总之,在个体的整个生活期间,因寿命短而e、d值由社会某个时期的生活水平确定,变化不大;又因个体具发展竞争性,贫富悬殊而使得f同e、d的比值变化范围大。对于社会,则因其寿命较长而E、D变化大;又因社会具生存计划性,E、D所占C的比重远大于F所占C的比重,否则就是一个贫富不均的剥削严重社会。
二、消费体系运作关键因素与生发律
根据层次结构论,“上苍”让我们出现就会给我们生存狭缝,而“资源有限与欲望无穷”只是予我们人类一个虚惊,基本上属有惊无险。这大概是为了鞭策我们奋进吧抑或是不能让世界太简单了吧。因此,欲望略超前与消费资源有限总是保持在临界平衡点。决定人类生存的主要因素是开发消费资源并保持资源同生理需求量基本平衡的现科技生产力充分发挥,是使消费资源配置、使用和分配等公平合理的技术管理呈高效应。这是消费体系运作关键因素,而资源有限和自然灾害只是影响生存的因素,绝非决定因素。
那么如何激发生产力发展,如何保证公平合理,即如何妥善解决“共生存与齐出力不同时出现”的总矛盾呢?为保证物体大众或人类社会消费体系全面科学地实现,只有遵循虚物质规律。要想在第一权(生存权)实现的基础上极大地实现第二第三权(发展自由权),则必须修正发散的虚物质(人性物性)、按照生存公有规律运作消费体系,实现共生存;同时引导保护人性物性的发散性自由地释放,按发展私有规律运作消费体系,实现齐出力。如水利建设就是修正水性的恶性,使之朝造福人类的方向充分发挥善的效应。
总之,运作消费体系既要遵循生存公有规律又要遵循发展私有规律,而且以生存公有为基础,发展私有为进步。物体的整个生命运动周期中不无生发规律的矛盾运动,亦即贯穿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因为周期中之生存即是对物体的肯定、发展即是物体量变过程,产生灭亡即新物体否定旧物体;生发律又是根本的对立统一规律,生存与发展、公有与私有本身就是对立统一体,决定了一切物体的对立统一现象及其矛盾运动。没有这些矛盾,生命运动就无动力效应。
三、消费体系矛盾律与竞争
(一)消费矛盾Ⅰ与资源争夺战
宇宙资源中全部物体种族现状及其转化再生过程均可称谓为物质存在形式,并遵循三个消费运动律(包括物体存在总形式与物体存在总原则)。资源有限又可转化反映在物质形式上的天然转化和人工生产,前者即物体存在总形式,意味着物体有生有死有发展;后者即物体存在总原则,意味着物体间存在资源争夺和相生相克的生死斗争。其相关矛盾大体上归为二类,一类是以C值增加为目标的矛盾,即相同消费对象的各物体、种族共同体间存在C值上你增我减的矛盾或你死我活的斗争,如不同国度、不同民族间的资源利益争夺;在不同消费对象的各物种共同体间,存在C值上你增我减和你死我活互为食物链直接对立的矛盾关系,如生态环境的平衡或破坏,供人类消费的禽兽、物品等;另一类是在共同的C值下争夺E、D、F的份额,即作为单元整体的公体或单一种族内部中的私体与其总量C值的关系是共生存齐出力的关系,即个体与公体的E、D、F三分量的关系是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分配、配置上利益差异的矛盾关系,如人类内部的贫富差距和生活方式水准差异、“三力剥削”的表现等。
(二)消费矛盾Ⅱ与竞争存在的原因
时空中的物种、相同消费体系的物种、不同消费体系的物种之间,以及任一层次的公体中或单种族内部等均存在竞争。原因为:在生理需求基础上的欲望具超前性,这是其一,如果没有欲望或者没有高超欲望,只有不变有限欲望,就不会有竞争,有竞争也会终止;资源有限且必须自然或人工再生,这是其二,资源有限与需经劳动获取资源规定了竞争与方向,即必须经生产体系、阴流子手段、不劳而获三条途径实现消费体系,这是竞争方向的选择性。物体及其实现消费体系的三种竞争方式(指三条途径)的内容极其丰富,三种竞争方式一排列组合起来则竞争情形多而复杂,使得社会现象呈是非曲直而表现出形形色色。
(三)竞争发生和有效进行的条件
为什么会出现竞争呢?这在根源上要从虚物质去找,因为虚物质决定的方向不变与层次结构论表明:欲望无穷而资源有限。欲望无穷而资源有限使得物体在实现消费运动的过程中争夺资源。争夺就意味着与能力相关的竞争,究竟以什么样的能力参与竞争就要看价值取向了。所以欲望无穷激发的竞争有二个条件,一是资源有限,分配到每个竞争主体的资源是极为有限的;二是每个竞争主体的获利能力不同,且存在分配上的差异。如果考虑到价值取向,则竞争有效进行的基本条件也有二个:①生活资料供应有限或可消费资源有限且存在物质、精神财富上的差异等级;②按某种价值取向分配生活资料。如按劳或按生产要素取酬,则通过由生产体系实现消费体系,其竞争条件是市场经济。其中有限性或差异是竞争的物质根源;价值取向和分配原则是规范竞争,控制或引导社会经济发展大方向的。没有差异就没有竞争动力;没有价值取向就没有竞争方向与规则。不建立和保护广义责权利统一机制,则按劳分配竞争规则就会滑向形形色色的不劳而获,也就无公平、发展可言。
§04 虚物质是物体生命运动的控制型源动力
消费体系的内容是由虚物质规定的,但消费体系运行以什么作动力呢?本节谈谈这个问题。
原始能量作为五构素之母,显然是物体生命运动唯一源动力。广义物质或五构素出现后,则虚物质是宇宙进步的控制型T13源动力。《第一推动丛书》所说的自然科学为社会进步的第一推动力是一种角度观点,因为自然科学作为学说理论属虚物质范畴,充其量只能是释放能量的技巧动力或虚物质控制作用的表现。而科技研究的实物质及其能量的充、放在虚物质论中也是列为第二动力的,因为科技作为生产力需要虚物质论对其作前馈指导和效率支持。
一、虚物质为物体运动第一动力
牛顿提出了“第一推力”问题,霍金指出宇宙演化完全取决于物理定律。根据本部第十章方向不变原理,方向无限性决定了欲望的无穷发散性,则能量“O”态平衡点因虚物质决定其不满足于现状,要求充分发展无限自由的本性使得能量“O”态点爆破辐射出能量、粒子而进入宇宙五构素时代。在五构素时代,虚物质作为事物进化控制动力继续提供了物体运动的虚物质规律体系,而这一规律体系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规律学问在内。所以从宇宙产生时的第一运动推力到宇宙五构素演化进展都可归结于虚物质,足以表明虚物质才是自能量“O”态点爆发出宇宙的第一推力。
虚物质在推动能量“O”态点爆炸产生宇宙后,随即与消费体系进行组装而进入层次结构,并按层次匹配于各层次载体(物体)中。物体实现消费体系受内外诸层次虚物质的合力控制,这就涉及到物体消费运动第三定律(见第一部第十五章中的无为有为律)。除了第一推力虚物质外,宇宙爆炸产生了粒子、碎块、星系、物体等以爆炸时的惯性为动力,但这是能量式第二动力。
现代哲学认为,矛盾是事物运动动力。这不彻底,因为矛盾是现象属虚物质范畴而不是物质,不具有与物质、能量对等地位,不能作为动力的载体。而虚物质决定的物体生命消费运动才是“矛盾”的摇篮。这就回答了哲学第二个问题:矛盾的母体是虚物质。
二、矛盾是虚物质效应的综合表现
为什么哲学上把矛盾看作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不准确的呢?第一,事件是物体以及物体间矛盾运动的产物,是虚物质外在表现。而事件的形式充满着矛盾,它不同于物体,不应把物体与事件混谈。即矛盾不是物体运动发展的动力,而是物体运动发展源动力——虚物质的外在表现,是虚物质在物体实现自身消费体系运动中发生效用的综合表现。第二,虚物质通过其载体基因或基理驱动来控制物体运动方向,激发物体运动活力进而储存、放大物体自身的能力、技巧。人们未发现运动动力而把矛盾看作运动动力,这犹如在多级齿轮传动机构中普通人看不出动力齿轮一样,不足为奇。总之,矛盾是对虚物质在其载体(物体)实现消费体系运动过程中发生作用时所产生的全部表现之高度概括。
(一)矛盾的产生与形成
诸物体统一 → 个体通过环境或公体保证生存,实现基本部分消费
→ →生存与发展的矛盾出现→生发
合作性生存性计划性垄断性
律发挥作用→物体发展运动的理想动力
生发自由之消费体系矛盾律出现。
矛盾存在于按生发律实现消费体系的运动中,且贯彻到一切事物的发展运动中,因而消费体系矛盾律是矛盾的集中系。
(二)消费体系是矛盾的辐射源
本丛书第一部第八章中有消费体系矛盾的概念,核心思想是虚物质规定了物体永久生存、充分发展、无限自由的消费体系存在。消费体系及其实现是个矛盾体系,其中第一层矛盾是欲望无穷而能力有限导致C值有限;第二层矛盾有二方面,其一是C值有限导致E、D、F的配置矛盾以及公体中私体间资源分配矛盾,其二是能力有限导致的不劳而获、阴流子手段、管理与生产体系三种组合而成的实现消费体系的复杂途径体系;第三层是实现消费体系的具体操作过程中类似中国到罗马的方案确定之矛盾体系。显然,矛盾体系源自虚物质而出自消费体系矛盾律。一切矛盾都在消费体系的实现过程中表现出来,潜伏在消费体系中,同时在问题基础论点与531理论的碰撞发生中和反应中消失。没有消费体系矛盾律,就不可能有矛盾,消费体系矛盾律是社会矛盾经济问题的产生源。
三、虚物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性
如前所述,每个物体都在时空中按某一轨迹实现消费体系,这条轨迹由无为而治有为而理综合力控制而成。既无为又有为,这本身就是个矛盾。同时,二条以上轨迹在时空中或有交点、而无数条轨迹在时空中必有交点,交点形成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矛盾网点。尤其是欲望略超前而能力有限的矛盾、消费体系矛盾律等是矛盾的主辐射源。现弄清了矛盾的出处,那矛盾双方如何运作呢?回答是对立统一。
(一)对立性
对立性在于:矛盾双方的实体各载有自身的虚物质,都要求最大程度地实现自身生发自由的消费体系,因而在物质、能量守恒及有过程转化的规定下,尤其是有限时空中有限资源的限制下,必然是一种存在形式排斥它种存在形式或使对方朝自己的方向转化而又离不开它种物质存在形式。大体上可归纳出四个方面。首先,一种存在形式具有绝对维持现存方式不消失的虚物质(通常说的本性)体存在,并要求生存永久、发展充分、自由无限。在这种自我主义的驱使下显然是排它的,不允许自身灭亡转换为它种形式(转换存在形式就意味着虚物质组合体的改变,在这瞬间,虚物质责权不清,没有自指体),这是对立斗争之一。其次,在具体时空中,因物体能力有限使得可供自身消费的资源有限,这又在集体中构成了利益分配、配置上的对立。如“大炮与黄油的矛盾”、公私关系、你我他关系等。再其次,消费体系的自由层蓄含着以最小的输出获取最大的输入,即C值无限放大之要求,因此实现消费体系有不劳而获的途径。资源有限再加上不愿付出太多劳动则必然产生一物体侵害它物体的利益的情况,从而形成对立。最后,一物以它物为消费对象的食物链关系使对立绝对化达到顶点。
(二)统一性
矛盾双方对立的根基在于低层次虚物质以自己的载体利益为已任来控制自己载体的运动方向;直接表现为在能力、资源均有限的条件下,个体间发生利益冲突,以致个体诸方只有在竞争中发展。而统一的根基在于高层次虚物质,以构成载体的各下级载体利益为己任,即代表着其中每个个体的共同利益而表现为低层次虚物质的间接作用,使得谋取利益的个体诸方在猎取利益的过程中,结合成必不可少的共同体(高层次结构),在计划协作中求得生存或发展。
时空中所有物质以诸物种形式存在于同一时空中,彼此间互相转化、变换位置。特别是在生态平衡或相生相克食物链中,各层次生存发展又是相互依存而具社会性和不可分割性。对于不同消费对象的物种间,它们统一于一物以它物为食物的依存链条中;对于同一种族内部或相同消费对象的物种群体,高层次公体之虚物质起统一作用,低层次虚物质须服从其高级载体的整体要求,即大我小我关系;对低层次载体来说,其虚物质意志通过渗入高级虚物质而从公体中获得自身利益,进而间接表现出大公主义。如在公私矛盾体中,私体的生发目标往往通过协作劳动和群体武装、环保等方式来实现。
对立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消费运动律中,如存在于物能转化及食物链生态平衡的关系中。
(三)矛盾是虚物质控制物体作规律运动的总表现
物体矛盾运动的对立统一性是由虚物质性能(消费体系矛盾律)、三个消费运动律(包括相生相克、物能守恒及转化、生态平衡、互为食物链)和有限时空、不劳而获、有限能力等范畴引发的资源有限状况形成的。也就是说,矛盾是虚物质在物体能力、资源有限条件下的外在属性。不存在能力、资源有限,虚物质效应也就不会产生。没有虚物质就不存在生发自由问题,就不会有广义物质存在的稳定性,就不会有困惑于生存与发展之“共生存与齐出力不同时出现”的根本总矛盾。所以说,矛盾是物体运动在虚物质控制下遵循规律的总表现,而机械、物理、化学、生命及思维则是运动基本形式。
四、能量是虚物质之母但虚物质控制效应高于能力效应
前面所讲的基本上是矛盾新论,肯定了虚物质是物体运动第一动力,而矛盾是虚物质控制物体运动的外在表现。现在要说的是,虚物质是物体运动首指源动力。为什么呢?因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种联系是虚物质决定的各参与联系的载体以自我存在的本能或意识为本、自我为中心的基础上发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没有虚物质就没有自我本能或意识,也就不会有事物对立统一的竞争或矛盾运动。因为实物质、能量虽然是运动主体与要素,但没有虚物质就不会有有向的扩张、爆破、释放进而不可能有无机物向有机物、本能向意识、时空向人类社会……的升华。如是漫无目的没有方向的物能发散运动,则物体只有萎缩而不可能成长发展。所以单纯实物质、能量的运动是不存在的,而且没有物能实体的配合,方向可单独存在。因为虚物质是量子层面下不可捉摸的虚拟物,一种无需物能配合的欲望存在,但一旦同物能结合起来就会出现有冲量的虚物质效应。所以虚物质是物质运动的软件,实物质则是运动的硬件。但是,初始能量是运动的唯一源动力,因能量是五构素之母,也是虚物质之母,自然是广义物质之母。
现代思想认为生产劳动是历史进步的动力,其实这只说到了虚物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表现环节而已,是人类历史上的局部观点。生产劳动既不是根本动力更不是宇宙动力。对这种误解的确无可厚非,因为虚物质只是一种方向控制效应,而能量做功却是自然地同具体动作联系起来的效应,且当由牛顿加工成系统理论后,将能力、劳动理解为动力源概念就稳稳当当地成为经典。有人说力或能量是动力,不错,但体力强大的大象或鲸却由体力弱小的人类(意识)统治着。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虚物质是运动第一动力,能量或体力是第二动力。因为人是虚物质的高级表现——意识的载体或代表者可以战胜能量任意强大的自然灾害。其基理是:虚物质主体为人性物性,而本能意识体现了虚物质的方向不变,即物体通过本能、意识围绕人性物性之方向不变轴向系上下搜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饥饿时则食欲上升即虚物质维持生存效应加剧,从而欲望驱动人们去劳动去实现消费体系。这个过程明显反映出虚物质作为运动第一推动力而能量则是虚物质推动下的第二个发生作用的动力。
§05矛盾是虚物质效应的综合表现
据物理学,力藏于携力粒子中,是同客观实在的物质相联系的。虚物质决定方向不变使之成为物体运动第一推动力,而矛盾是不断变化的使之不可能成为物体运动动力。物体在实现消费体系过程中,由虚物质控制、衍生出事件、矛盾,虚物质是物体运动第一推动力,而矛盾是指物体运动自相冲突。所以虚物质与矛盾的关系是物质与事件、本质与现象的关系。这里谈谈矛盾与第一推动力之关系问题,以区别以往认定的“矛盾为运动动力”的概念。
一、虚实物质与能量及矛盾三者在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
虚物质决定物体消费体系,消费体系中的生存、发展、自由三大欲望是物体认识、改造生活环境一浪高过一浪的第一驱动力。对物体构成因素及其运动过程的分析不难概括出:①物体即虚物质载体,实物质为物体构成硬件,而虚物质为物体控制软件。②虚物质是物体运动第一源动力和方向控制因子。③实物质是支撑运动相互作用的传递点,宇宙爆炸后的能量则为驱动力。因为没有虚物质,实物质则不可能以物体形式存在,能量充放过程也将无的放矢。④矛盾是运动过程中虚物质的综合表现。因为没有虚物质则没有运动方向,物体能量只能是散射式释放而不会像激光那样,集中在一个方向上有的放矢,只作无用功而非有用功。象光一样散射普照时空而作混乱碰撞运动,势必造成危害、导致物体能量萎缩,竞争运动能力低下或丧失,最后该物体生命形式不复存在。矛盾就是虚物质发散与收敛、方向变化与不变等的综合产物。可见,矛盾不是运动动力而是运动过程中的表现形式,是虚物质效应。能量分为内能外能T13,是物体运动驱动力,表现为功效应,矛盾也不是运动动力而是运动的表现形式。
二、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虚物质处在高低级地位时的不同表现
矛盾是对物体运动现象及各运动物体间关系的一般概括。普遍矛盾是虚物质在事物普遍联系过程中的表现,这种普遍联系因对某个个体来说就是环境,所以可看作高级载体中的虚物质作用。特殊矛盾是指具体的某个物体在不同的时空点不同的消费运动环境中,由其自身虚物质作用而表现出来的具个体自身特点的消费需求内容,以及消费运动形式、方式、过程之特点等。普遍性与特殊性对应着公体与私体及其相应的无为而治有为而理的运动律,即普遍联系由诸层次的虚物质综合完成;特殊表现由具体个体的虚物质控制而来。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运动表象总的可归结为,消费体系矛盾律所包含的一般原理和消费体系运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等。因为消费体系的实现过程是公私关系的处理过程,是三种实现途径组合的选择,是edf三者的配置。一句话,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三、矛盾不具动力特性而是运动轨迹的反映
虚物质是不变的而矛盾是变化的,由于变化的东西容易引起注意,从而虚物质作为物体运动第一推动力的效应表现出矛盾现象。于是我们看到的是矛盾推动了事物发展,却看不到虚物质的潜在。
事实上,矛盾的普遍性在于宇宙特征的二重性,如方向不变与变化、PCT对称与不对称……,以致所有的物体运动都处在对立统一的波动中。这种对立统一本身就意味着矛盾变化呈普遍性,而矛盾的特殊性说明矛盾多变性,形形色色之多样性。结论是,矛盾是变化的因而不具物质特性,矛盾的不断变化特征是显然的而难以形成物体的方向不变运动。根据方向不变原理,物体运动是方向不变的大前提下由变化的运动轨迹组成的。可见,矛盾充其量只能是运动轨迹的反映而不可能是物体运动动力。
§06虚物质第一性实物质第二性
关于物体运动原动力问题众说纷纭。前面已表达了虚物质为物体运动第一推动力,而能量为物体运动驱动力,实物质为运动作用联接支持点。没有实物质作物体硬件,则发力点与受力点就不存在。以下进一步强调虚物质第一性。
以往的物质运动是含糊的说法,只有包含五构素的物体才有生命运动概念,因物体生命运动过程中事实上的运动都是五构素在变化。据物能转化定律,五构素物体可换算成能量,进而得能量当量值。能量当量值意味着物体运动动力具自生性,即物体运动动力就是所谓的“惯性”。那为什么虚物质是第一推动力呢?那是因为从能量释放出来的广义物质中,虚物质处于“灵魂”地位,且虚物质包括方向与时空等软件要素。根据无为有为运动律,物体运动除了由自身能量当量值决定外,还受宇宙中其它能量当量值影响。而无为有为纯粹是虚物质规律,对宇宙来说其内部的所有物体运动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影响的,因而是自指的。总之,宇宙中物体运动的源动力是能量转化为事物以及物体间物能间能量的吸收与释放,而这个过程由虚物质控制。
一、虚物质的软件性
虚物质具软件概念,其作用规律可程序化。事实上,语言符号、逻辑推理属虚物质范畴。实物质为虚物质发生作用提供了硬件支持,虚物质为实物质发生作用提供空间环境,并为实物体运动提供时间轨迹。因为虚物质控制的事物现象变化都是关于时空概念上的,如精神、文化、信息等在时空中按顺序传播。
虚、实物质都来自能量,但能量的载体是实物质范畴而效应是虚物质范畴。无论实物质构成的天体多么庞大,能量爆炸威力多么可怕,毕竟是类似体力的东西。而虚物质具方向控制效应,是驾驭物体高能运动的灵性量子,具“+、-”符号作用,其要么正动要么反动的威力效应更为可怕。
二、虚物质的控制效应
虚物质控制运动方向意味着保证事物生命运动走捷径。事物正确的轨迹必然是节节胜利、发展壮大的事业;否则事物就会屡战屡败、直至灭亡。虚、实物质在物体运动中所起作用的效果映射出虚物质重于实物质。虚、实物质的动能关系犹如电气线路中的主回路与控制回路的关系。其中实物质如主回路,电流大、功耗高,为运转提供能量动力;而虚物质如控制回路,微电流、功耗低,为运转把握方向。控制回路之所以能够拟为虚物质范畴是因为线路反映的是设计者所表达的人类意识或社会意识,而意识是虚物质效应的高级表达,即控制回路反映了人性方向,反映了人类技术、目标。
虚物质比实物质更为重要还表现在:实物质提供的能量有限而虚物质提供的欲望无穷。譬如,一个人可以梦想遨游太空、按照欲望无穷展开想象力,而能量再大的人也无法跳过
三、广义物质规律的四对控制关系
从虚物质比实物质更为重要的思想,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存在现实生活中的广义物质规律的四对控制关系T14。这就是,虚物质控制实物质;社会科学指导、制约自然科学;管理法规范生产力;531理论“医治”社会问题基础论点。其中虚物质控制实物质为根本。四对控制关系的确立是对虚物质第一性地位的肯定,从而完成了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的平衡并统一于消费科学的理论部分。
§07虚物质决定意识进化又使反应能力退化
这里描述的是自宇宙能量“O”态点爆炸产生宇宙五构素以来人类的进化史。
一、虚物质决定进化论
虚物质如何决定进化呢?简单地说,虚物质总方向是使其载体永久生存、充分发展、无限自由,然而可即时用于生发自由的可消费资源却是有限的。永久、充分、无限反映了欲望无穷,无穷欲望同有限资源正是竞争发展的总根源。有了虚物质总方向就有无穷欲望就有竞争,就会发生问题基础论点。这就应遵循三个消费运动律和四大社会运行律,去消除问题基础论点。从物理原理上讲,就是当问题基础论点同531理论发生对称中和反应时,就会释放能量促进社会进步,故有虚物质决定社会进化论T15。即虚物质决定着五构素存在形式由无机物到有机物直到智慧生命物的进化;决定着物性进化到人性、本能上升到意识;决定人类社会从原始、奴隶、封建,直到文明社会的进化过程。非生命体的本能反应到动物的本能反映再到人类意识是虚物质在表现形式上进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其手段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生命运动以及改善生存环境谋求发展的劳动或语言。
一句话,虚物质决定着事物进化发展;决定着物体运动方向性或者说反应、反映、意识三性,即本能上升为意识等。
二、物性上升到人性
虚物质主体为人性物性,人性寓于有机物中而物性寄于无机物中。可见,随着无机物进化到有机物,物性亦上升到人性。
古人肯定不比现代人聪明,老子智商也未必高于我们。那为什么2400年前的老子能提出“道生万物”,而我们越来越不能理解呢?这是因为任何物体包括人体在内,其总体结合能或自身能力同其质量或五构素换算为能量的当量正相关,且同时代同种物体因结构、质量相近而能量相近。不同时代同种物体,其基因、结构、功能等是有差别的,但都具相同的生存能力。如古人同现代人的生存能力相近,但古人以本能为优势,更接近自然、更能反映自然。如果在远古时代偶尔出现一个既具当时人类本能又具超时代智慧,按现代的话说是特异功能者即如老聃,则“道生万物”思想完全是自然产生的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无机物上升到有机物后,随着熟食与劳动的出现,人类智能随着本能上升到意识、反应到反映到思维、物性上升到人性而人类越来越远离自然,同时本能、感知能力越来越低而思维能力越来越发达。总之,因本能实践性强,古人更能感知自然界、感觉虚物质并靠本能维持生存;而现代人意识理论性强,靠思维认识世界,反而对虚物质等自然界的神秘现象反映迟钝。如地震时鸡飞狗跳老鼠窜……,而高智商的人却浑然无知,地震专家借助仪器尚不能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参数。基因草图绘制中发现人类基因近90%的退化,表明支持本能的基因功能消失而支持思维的新基因不断产生。不过退化的基因在其活化条件、环境满足的情况下,偶尔还有功能复活的情况,其概率正如毛孩、长尾巴等怪胎出现的几率。所以我们对特异功能(古人若能复活)者和怪才要在素质教育中加以挖掘、扶植而不是因稀罕难以置信就一棍子打死;对普通人的灵感激发要有科学研究,以获得科技创新天才。
§08 定数说:事物广义运动的有序性
现在多数人认为,物体运动无序是绝对的而有序是相对的。虚物质论则持相反的观点,认为物体运动是消费运动,消费运动是由虚物质控制的生命运动。虚物质的第一性能和物体的生命性表明,事物的广义运动T16是宇宙或物体意志的体现,因而不是随意的而在大体上是一定的。
有序无序是宇宙特征之一,其大体概念是大同小异。详见本丛书第一部第十章§04。因为大尺度上的允许误差大,微观的无序在大尺度上相对为有序;而量子微观世界则要求零误差,使得大体上看上去有序的事物也成了无序。这完全符合量子测不准或不相容原理。
不同于前沿物理学的观点,虚物质理论认为有序是绝对的,无序是概念,这是虚物质决定的方向不变规定的,符合方向不变原理。如热力学第二定律即无序度随着时间流逝而增加纯粹是个概念问题,是反映到我们头脑中的图象同目标图象存在差异的概念。如果我们头脑中没有固有目标图象,最好是空白,则无论什么图象反映到空白的大脑中都是有序的概念。如三头六臂的人同我们现在这个样子的人同时反映到空白大脑中,则我们必然建立三头六臂和一头二臂的二种人类形象。但事实上我们头脑中早已有一头二臂的人类概念,三头六臂的动物对我们来说是肢体无序拼凑的非人类或我们常说的“怪物”。这就是说,我们的无序概念是相对第一个建立在我们头脑中的同类概念来说的。没有先入我们头脑中的有序概念标准,则不可能有无序的概念。而正是因为根深蒂固在我们头脑中的有序概念数量太少,才使多数人错误认为无序是绝对的。
根据本部第十章方向不变原理,因虚物质的存在,则一切都是有序的和可予知的,但有个渐进过程。如“人类基因组草图”的绘制完成,标志着大量碱基组成的基因顺序可告诉我们人体深一层次的来龙去脉。而之前主流观点否定天生否定命运,强调环境条件和后天的努力。有序是虚物质一个重要性能,从广义上说,一切都是有序的;而无序是相对的狭隘的,无序是相对于我们认定的某种观念来说的。如我们人体的五官四肢基本形状是我们固有的模式,但如果有人眼睛长在手上或出现其它想象不到的异样,显然应划到我们无序的观念中去,否则就不会去医院动手术作矫正;又如纸片拼图,按规定或预设某一图案来布局被认为是有序的,其它布局则被认为是无序的。其实不然,任何一种图案都能反映一类物质存在形式,只要抛开固有定式思维,则一切布局图案只要出现在时空中都是有序的和必然的,是宇宙自调诣而于我们的概念之外的有序。如外星人应是地球人类图象之外的另一些物质布局序列图象,是宇宙的自然产物。可见,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无序熵增是相对某一种有序方案对其它所有方案的描述。如我们读书学习就是接受某种目标有序概念或固定思维定式,而创新成果相对我们已有的概念最初往往被认为是无序的,从而难以被普通人接受,以致遭到反对、打击,如布鲁诺坚持“日心说”遇害就是一例证。实质上这些创新成就是对宇宙中有序现象、规律的发现。物体运动是否有序还是个理解能力问题,当我们对物体运动的规律没有把握到时才将其看成是无序运动的。物质分子作布朗运动,只要我们有一天认识能力高到理解它了并列出了布朗运动方程就是有序运动。这就回答了《五构素物体论》导解中关于“定数”的哲学问题。
心理学时间箭头由客观热力学时间箭头决定,即客观决定主观,有序决定无序。因为,上述认为客观存在就是有序,是有方向有目的的存在。在这里客观是指广义物质运动规律,主观是指意识反映。显然虚物质、实物质、力热构成的物体生命运动决定了意识内容。由于广义物质是客观的,所以虚物质决定的意识内容所反映的广义物质运动规律是有序的。
1.要点温习
A1虚物质特性是方向不变性,虚物质功能是作为宇宙进化的首指源动力决定了时空、人类的进化。
A2虚物质性能潜在消费体系及其运行中,使得事物变化有序有定数。正因为这样,人类才能研发规律,寻找常数。
A3原初能量是唯一源动力,虚物质是物体运动首指源动力,能量和实物质是运动的重要要素,矛盾是虚物质控制物体作规律运动的总表现,而消费体系矛盾律是矛盾的辐射源。
2.思考
P1虚物质有哪些主要性能?消费体系、运动定律同虚物质性能有什么联系?
P2 虚物质是首指源动力或运动第一推动力,如何理解能量既是唯一源动力又是第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