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制造在世界经济格局的意义
1、社会生产历史的进步过程揭示了社会专业分工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每个社会生产进化阶段都存在社会专业分工。
2、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完善了西方经济学的体系,揭示了社会专业分工的科学性。
3、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欧美强国开始进行传统制造产业的转型、退出、将传统制造产业转移到第三世界,使当今世界制造业的专业分工框架成型。
4、中国制造是当今世界制造业的专业分工的一部分,是欧美强国退让出传统制造产业后的“空白填补”。
二、当前制约中国制造的瓶颈
1、当前制约中国制造的瓶颈不是核心技术、不是资本。
中国制造尤其是日用产品的基础和研发能力和欧美强国的距离很小,这从欧美强国纷纷到中国外包生产可以看出。
目前欧美强国资本市场存量过大,有37%的游资要寻找投资出路。欧美强国大量的投资理财机构纷纷到中国寻求投资。
目前中国制造产品冠予国外品牌销售,在整个价值链分配上,中国制造只分配到5%,而品牌主通过品牌获得的品牌权益高达65%。
2、当前制约中国制造的瓶颈有两种:
品牌。缺乏品牌,尤其是缺乏具有“稀缺价值”的品牌,缺乏品牌认知的产品是很难被消费者大量接受,导致中国制造的一切价值都贬价为“材料+加工费”。
人力资源。中国企业不缺技术、管理、销售人才,但奇缺系统营造品牌、懂得品牌价值管理的专业人才。
3、中国企业应借助专业品牌机构进行品牌营造、品牌价值管理,这是一个节约时间成本和经验成本的最佳途径。
三、中国制造的出路
1、品牌是中国制造的出路。中国企业过于偏重制造,制造并不等于拥有品牌,在企业的盈利模式中,制造只是附加值较低的价值链。
2、品牌和知识产权才是附加值较高的价值链,中国家电业要在世界范围内拥有持续竞争力,就必须树立自己的品牌价值。
四、中国企业的品牌观
1、中国企业对品牌的态度是“喜忧参半”。“喜”是喜爱品牌;“忧”是担忧
做品牌的投入。
2、中国企业对品牌的理解局限在知名度,机械理解为到央视重金做广告。
3、中国企业对品牌的理解局限在于“一投入就立即有产出”的“短期心理”。
4、中国企业对品牌的理解没有上升到品牌资产管理,运用品牌资产投资层面。
五、中国企业如何认知品牌成本
1、中国企业应有将品牌投入成本列入正常企业投入成本的概念。
2、品牌投入成本理解为一个企业年度对品牌投入的所有费用,可将年度对品牌投入的总费用除于年度销售额,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比例。
六、中国企业如何认知品牌成本
1、目前大量中国企业将品牌推广费用在供价时下浮给经销商,导致对做品牌
要企业重新投入。应将品牌投入费用从当前经营模式中进行销售资源的重新配置。
2、品牌广告的投入可以增大销量,提升产品溢价。
2006年极品策略传播机构做的关于“品牌产品的销量和销售价”的研究报
告结果显示:
品类性质 |
销售比差(%) |
比率(%) |
|
同 一 品 类 产 品 |
品牌产品销量 |
150 |
50% |
非品牌产品销量 |
100 |
||
强势品牌产品销量 |
123 |
23% |
|
弱势品牌产品销量 |
100 |
||
品牌产品价格 |
125 |
25% |
|
非品牌产品价格 |
100 |
||
强势品牌产品价格 |
115 |
15% |
|
弱势品牌产品价格 |
100 |
||
同 一 品 牌 |
品牌投入后销量 |
115 |
15% |
品牌投入前销量 |
100 |
||
品牌投入后价格 |
107 |
7% |
|
品牌投入前价格 |
100 |
由以上结果看,中国的企业做品牌的成本可以在销售数量和价格上弥补,并且产生溢价。
品牌投入 经营成本 销量提升 价值提升 达到平衡 产生溢价
七、中国企业未来的趋势将会向三个方面发展
一是继续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世界发达国家已放弃低附加“制造”产业链,而转向“标准制定”、“知识产权输出”的等软价值经营,出让制造领域。
二是要诞生品牌。世界家电制造功能向中国本土转移,中国制造产能会进一步放大,乃至“扩散”到全球,这种产能“最大化”会逼迫中国家电要创造品牌。
欧美发达国家的传统产品在中国加工,但在欧美主流市场,中国制造只能以国外品牌才能销售。这种“寄生”国外品牌的生存让中国企业只能获取低廉制造加工费,中国家电企业要改变这种“寄生”模式,只有建立自主品牌。
三是可以收购国际成熟的品牌
品牌作为一种资产并非全部靠自己从头创立,当中国家电企业完成了更大的资产积累,可以自创品牌立足于国际市场,也可以凭资本实力收购国际知名品牌,借品牌之船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