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网文摘:中国最早流行歌曲作家陈蝶衣在香港逝世
原文:http://ent.xmnext.com/music/2007/10/15/927352.html
【新民网·晚报精选】(记者 杨建国)我国老一辈文人、词作家陈蝶衣,昨天14时30分左右,在香港的医院里平静地离开人世。本月18日(农历九月初八)是他100周岁生日,他的儿子陈燮阳告诉记者:“爸爸虽然差3天而没有度过百岁大寿,但他是寿终正寝。”
陈蝶衣年轻时活跃在上海的歌坛、文坛和新闻界,创作了大批歌词、诗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赴港定居。今年3月,香港歌手奚秀兰为在上海举办演唱会,特地去拜访陈蝶衣老人,他谈起自己创作的歌词时曾说:“我这辈子创作了不下3000首歌词,希望这些歌今后还能被人记得。”至今,《凤凰于飞》《我有一段情》《南屏晚钟》等许多由他作词的歌曲,还经常被新老歌手翻唱。
评:陈蝶衣,中国流行音乐的一代大师
当八十年代初,港台流行歌曲蜂拥进入中国大陆的时候,我们这些出身于六十年代的人,还以为那些歌曲的风格是港台的原创呢。后来,才惊讶地发现,我们国家在二三十年代,代表地是上海,就早已有了非常成熟、模式化的、自成体系的流行音乐了。其代表人物,有陈歌辛,也有这里说的陈蝶衣。
有时候,我们听到著名歌星,比如,费玉清、蔡琴,唱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还以为是新作呢;之后才了解到,那不过是翻唱了上海的老歌而已。这说明:上海老歌从曲调和曲风来说,都和现在的流行音乐没有实质性的区别,所以才会让人难以分辩的。还不仅如此,实际上,港台流行音乐就是在上海老歌的基础上,或多或少地融入了时代的元素,而发展成现代流行音乐的。因此,我们要记住陈蝶衣等中国老音乐家们对中国流行音乐起步时期的杰出贡献。
非常遗憾,我们国家在六七十年代,禁的东西太多,文革更是革掉了太多的中华民族的精华。最大的受害者之一,就是我们的流行音乐。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我们只能去听那些高亢激昂的旋律。
然而,如果仅仅是高亢替代柔和,就把社会看简单了。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高亢之后,也留下了一批高亢的经典,代表作就是一批颂歌和一批样板戏里出来的戏歌。现在,虽说这些歌曲的歌词有的地方有些过时,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颂歌和戏歌非常好听,也非常好唱。其结果,是在新时期之后,人们依然不断演唱着那难忘的旋律。
已经过去的时代,往往很难全部肯定或否定,但有一点我们都能感觉到:也就是现在的时代,是已经过去的所有时代的大融合;过去的每个时代都会在现在的时代留下一个清晰的印迹。音乐的流行,就是这个概念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