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区政府借资(集资)事件,再一次激发了我久违的兴奋,在看了很多网友的诸多文章之后,也刺激了我已经疲惫多年的手笔,努力寻求宣州经济发展的思考。
宣州,位于皖东南,自古人文汇粹,为中华之上郡。然当历史车轮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宣州开始落伍了。当历史的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区的落伍呈现了加速之情形!一个面积2500平方公里、拥有83万人口的央央大“郡”, 却一落宁国,再落广德,大有向郎溪看齐之态势。不知我们的父母官是作何感想的,作为宣州区民的我,可谓百感交集,为自己身为宣州区人而自责,深深的内心触发出一种不吐不快的强烈欲望。为宣州经济的发展作出自己的个人的浅簿思考,冥冥之中,想借此来阐述一下自己的浓浓乡情和绵绵簿力!
小的时候,我的家乡有一群手艺人,他们背景离乡,别妻离子,肩挑担子,走乡串户,这就是当时还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尾巴的江浙木匠、篾匠。从不全的记忆中还能搜索出“地少,不出来不行,工分养不活家小”的话语。当时我为我们的父母不用出远门而高兴,觉得宣城这个“鱼米之乡”真该是人间天堂了。
转眼进入八十年代,此时江浙乡镇经济三分天下有其二时,正值豆蔻年华的我有幸听了复旦大学研究生谢百三的关于乡镇经济的报告,初步认识到江浙经济的发展态势。这时,劳动力流动出现了变动,再也不见了江浙的木匠,而此时宣州的先知者却踏上了外出江浙谋生的班车。随之进入九十年代后,形成了席卷全国的民工潮,宣州也是劳务输出之大县。
八十年代的宁国却悄然而起,九十年代后的广德也紧随其后,古为上郡的宣州却反而沦落为现在的“下郡”了。
面对如此形势,宣州人如何去应对呢?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宣州经济的优势与劣势:
宣州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分析:
(1)宣州经济的发展有两大基本优势:一是区位优势,二是资源优势
从区位上讲,宣州经济位于皖东南腹地,毗邻江浙,能接受长三角经济圈的辐射,具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层次传递和为长三角经济服务的的区位优势,这一点是我们领导多次强调过的。
从资源上说,宣州的矿藏资源并不算丰厚,南乡有几个小煤窑,麻姑山铜钼矿,还有就是散布在各地的山石资源与石灰石资源;宣州有80多万人口,农业人口点70%左右,人力资源呈现低档次、附加值的状况;不过北乡的水产品与南乡的茶叶、蘑菇产品较为有名。
(2)宣州经济发展的劣势
从区位上看,宣州处于江浙经济高压强吸附下的"经济真空"带。宣州物价直攀江浙,而工资水平却远低于芜湖、铜陵,住房价格几乎达上不少内地省会水平,显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就是源于江浙的经济高压的强吸附力。不仅如此,还有宣州财政职员工资虽处于谷低,但市场工资却又远高于内地同等城市的水平(我有个原住滁州的亲戚,后回宣州发展,他明显感觉到这里的民工工资远高于滁州),大有与江浙劳动工资相比之势,这又使宣州地区失去了低劳动成本优势,形成了资本不能驻足于此的局面。
从资源上看,宣州的自然资源一般,除南乡产煤外,没有特别值得一提的资源了;经济资源也是,我们没有老三线工业作为基础。
从内部讲,宣城撤地建市后,财权上划,又进一步缩小了宣州财权;宣城飞彩开发区的存在,大市的行政优势又对宣州经济形成外来资本的“挤出”效应。
从制造业基础上看,宣州没有多少制造业,当飞彩股份已成昨日黄花之时,宣州制造早已不复存在!(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