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后,中华大地就没有再也没有闪现过思想的光辉。
近段出现些许文化求源的潮流,这一“求”就马不停蹄直奔春秋诸子而去了。回过头去看看,二千年来,中华大地涌现出了众多的大学者、大文豪、大政治家、大英雄,可唯独没有大思想家。也许有人会反驳我的观点。那么我要再加一个定语:与先秦诸子同等高度的思想家。
只要了看看这两千年来,国人的精神文化领域出现了哪些变化,就可以论证这一观点了。这两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国人读的书还是四书五经——因为它是经典,后世尚未有超越它的。哪怕是可与其比肩而立的也没有。老子的思想而有了道教。我们再也无法创造出新的,就只好去“西天”取来佛教。
很赞成马克思关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作用的论述,没有文化的创新,也难有制度的创新。所有的努力也不过是原有制度上的不断完善和修补。学者们对比西方历史,试途探寻我中华为何先行而落后的原因,但至今也未能得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敝人从事微观经济实践,思考问题过于功利,习惯做因果分析。不原耗费精力去追求“道”中之“道”,那样成本太高了。仅从历史的现象来分析,先秦的思想繁荣,成就了秦的霸业,也成就了在华文明近千年的强盛。由此可知思想力量之强大。而西方文明近代的鼎盛听说也源自“文艺复兴”所带来的思想革命。
近代中国受外力推动,而于五四前后有过一个非常短暂的思想解放时期,而毛泽东也曾提出“百家争呜”,后因故未能贯彻初衷而走向反面,殊为可惜。
近闻央视播出“大国”,想来声音来自首都。因俗事缠身错过了播出时间,但看到了不少议论,引人深思。切以为国家之强盛,先决条件在于“开放”两字。我们天天都在讲“改革开发”,可是只开放了国门,而从未真正的“开放”过思想和文化。
电影、文学、哲学乃至于国家政体的探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此种氛围,正所谓“万众一心”,哪来创新,又如何能超越他人呢?
百家争鸣,何时才能出现在我中华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