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银行产品创新能力分析


中资银行产品创新能力分析

来源:银监会服务网

目前在华外资银行由于在业务种类、客户对象等方面受到限制,其所提供的产品种类远少于中资银行。如:厦门中外资银行的产品种类分别是181个和94个,但与外资银行的境外母行相比,中资银行的产品创新能力较低,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品研发能力方面。

1、中资银行产品研发以移植模仿为主,自主创新能力较差。纵观近年来中资银行推出的创新产品,包括保理、福费廷、法人账户透支等,绝大部分是从国外银行模仿而来的。各家银行推出的外汇理财产品,在发达国家也早已是相当普及。虽然模仿有利于节约研发成本,是处于劣势的市场竞争者利用后发优势赶超目标的一种战略,但如果只是一味地模仿,而不增强自主研发的能力,则永远只能扮演市场跟随者的角色。此外,产品的外在模仿不难,但其内在的风险控制却不是简单模仿所能轻易达到,因此,简单的模仿往往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有可能适得其反。

2、中资银行产品研发以单一产品为主,量身定做能力较差。由于金融产品易复制的特点,一项新产品推出后,很快就有其他银行模仿跟进,因此,能否提供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解决方案(以丰富的产品为基础)比单一的产品显得更为重要。国外银行在量身定做和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高端客户竞争上显示出强大的优势。其个性化解决方案突出地表现在,以一户多能为特点的账户整合和以量身定做为特点的资金管理。目前,中资银行提供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屈指可数,且主要局限于部分股份制银行。如2004年招商银行推出的个人账户管理平台“财富账户”;民生银行推出针对煤电行业的“煤电共赢金融解决方案”;广东发展银行推出针对大型物流公司的物流银行服务;兴业银行推出针对贸易型企业的“贸易直达星”服务等。

二、产品创新动机方面与国外银行产品创新重在追求利润不同,中资银行产品创新的动机明显地表现为数量扩张型,注重市场份额争夺,而忽视利润创造。近年来推出的银行卡品种虽多,功能却比较单一,空卡率很高。据调查,厦门市各中资银行发行的银行卡中,空卡和睡眠卡占比高达30%左右。2004年以来各中资银行纷纷推出人民币理财业务,其目的并不是增加中间业务收入,而在于争夺存款。股份制银行积极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并在最初的理财产品中搭售储蓄产品,其初衷在于吸储。国有商业银行对人民币理财业务并不热衷,原因在于近80%的理财资金源自本行的储蓄,只是为了保住存款份额才不得不跟进。多数银行宣称的预期收益率在3%以上,就现有的投资组合来看,银行很难从中赢利。

三、产品效益评价及定价能力方面作业成本法已在国外银行推行了10多年,其首要作用就在于根据多重的成本动因将共同成本分配到银行每一项作业、产品或服务,能够准确反映每一项产品、服务所消耗的资源。而中资银行还普遍采用以编制财务报表为目的的完全成本法。这种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只根据成本费用属性按会计科目进行归属,而不去追究和分析每一项成本的动因,不能准确计算每一项产品和服务实际消耗的资源,因此也无法对产品效益进行准确评价和合理定价。成本核算方法不科学,再加上缺乏长期的经验数据积累,使得中资银行在新产品开发时,只能对产品的成本收益进行粗放的定性分析,而少有精确的定量分析。而且,各中资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定价也不是建立在科学的成本效益核算基础之上,而是要么相互观望,要么一刀切。尽管大部分中资银行在客户细分的基础上对所谓的优质客户提供费率优惠,但这种差别定价也缺乏量化测算基础和有说服力的依据。成本效益评价的缺失容易导致产品开发的盲目性,不仅形成资源浪费,也贻误市场机会。而产品定价的不合理必然导致逆向选择行为,使不该流失的客户流失了,该收取的费用没有收取。

四、产品竞争战略方面。

1、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和业务发展战略。多数银行不是根据自身规模大小和比较优势来定位目标市场,在市场定位和产品推出上存在明显的“羊群效应”倾向,一致将目标盯在所谓的“双优”(优质行业、优质客户)上,从而造成某些市场(如垄断行业、大型企业)供给过剩、争夺激烈,而另一些市场(如中小企业)倍受冷落、需求得不到满足。

2、不能根据目标客户的需求合理配置资源,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多数银行抱着人有我也要有的“攀比”思想而忽略自己的优势所在和目标客户需求,在产品开发上盲目跟风,从而造成银行不管大小,所提供的产品整齐划一、同质化严重。

3、不少新产品的推出很大程度上只是出于宣传需要,不具可操作性,得不到市场认同。多数银行的理财专柜只是简单地推销各种保险、基金产品,而不能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专业的理财建议。

五、产品营销支持系统方面与国外银行相比,中资银行的产品营销支持系统明显落后。以数据仓库技术为基础,以联机分析处理数据和数据挖掘工具为手段的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尚未在中资银行推广应用。由于营销支持系统落后,不能对客户进行行为分析和价值评估,目前中资银行所谓的客户市场细分和差别化服务还很粗放。大部分银行只是简单地以存款额度作为客户市场细分的标准,将存款超过一定金额的客户确定为VIP客户,未能真正根据2/8定律寻找贡献度高的客户,而实践已经证明这样的细分标准具有误导性,不利于银行实现利润目标。同时,中资银行的差别化服务手段过于简单化,基本上仅限于提供优先服务和优惠费率,而无法根据客户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理财建议或解决方案。此外,营销支持系统落后也使得中资银行难以及时发现客户的潜在需求,交叉销售能力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