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胡锦涛总书记“动情”看一些官员懒政


                     从胡锦涛总书记“动情”看一些官员懒政
  
  元旦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翻山越岭,驱车前往河北省位于坝上高原的御道口乡御道口村。满族村民唐秀英老人的小儿子在部队为营救战友而牺牲,她因悲伤过度哭坏了眼睛。胡锦涛来到唐秀英家,紧紧握住这位烈士母亲的双手,搀扶着她一起走进屋内,关切地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和家庭情况。胡锦涛动情地对她说,你的孩子舍己救人,英勇献身,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人民日报》 (2007-01-01 第01版)
  总书记动情是这几年常见于报端的一个词,仅刚刚过去的2006年,总书记就多次为那些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的普通群众动情。年1月30,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延安同老区人民一起过年,节日期间,胡锦涛瞻仰了杨家岭、枣园革命旧址。胡锦涛动情地说,在延安这块土地上孕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我们要把延安精神作为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5月12日,总书记来到云南边疆基诺山村卫生所,动情地对两位山村医生说:“今天是护士节,你们在基层既是医生又是护士,向你们表示节日祝贺。”5月31日,总书记来到位于海淀区清河镇的北京市儿童福利院,看望生活在这里的孤残儿童。总书记一边关切地询问孩子们的养育情况,一边动情地对大家说,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全党、全社会都要关心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孤残儿童是社会上最弱小、最困难的群体,他们最需要呵护、最需要关爱。7月21日,胡锦涛专程到北京军区总医院,看望病重的好军医华益慰,总书记动情地对华益慰的几个子女说:“华老是一个好党员、好医生、好军人。我看了他的先进事迹后深受感动,对他的病情十分牵挂。华老的病情很危重,我的心情和你们一样沉重,我们要全力做好救治工作。7月28日至29日,总书记在河北省唐山市考察工作时,专门来到唐山市截瘫疗养院看望慰问 30年前地震截瘫伤员。他俯下身子,仔细询问他们的伤情和康复情况。当得知不少伤员克服病痛、在一些领域做出成绩时,胡锦涛动情地说,看到你们身残志坚、自强不息、乐观向上,勇敢面对人生,并努力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我为你们感动,也为你们高兴。2006年教师节前夕,北京大学中文系淡薄名利、教书育人教授孟二冬去世后,正在国外访问的总书记专门打来电话表示哀悼,对其亲属表示慰问,并以个人名义送了花圈。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深深感动了孟二冬的家人。为了表达对总书记的感激之情,孟二冬的女儿孟菲给总书记写了一封信。总书记很快回了信。 总书记在信中动情地说,我是含着热泪读完你这封来信的。你爸爸是一个普通的教师,但他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却深深打动了每一个人,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总书记动情,传递着党和人民对每一名人民群众的深情厚爱。人不动情,不可为官,而为民动情,则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毛主席的骨头是最硬的,意志最坚强,可毛主席一生对战士、对人民心最软,最有感情,无论是看到战士流血牺牲,还是看到百姓受苦,他都动情地流下热泪。如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三民”思想,对群众饱含深情。动情是一种珍贵而动人的经验,她的珍贵感人来自于无私。然而,如今有些干部不会动情了,变成了“冷血动物”,麻木不仁,把一个“铁”字当成了管理的“法宝”,喜欢用“铁手腕”、铁石心肠来对待群众。对于老百姓的疾苦不闻不问、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对群众没感情,更不会亲民、想民、爱民、为民动情,只会为自己的得失动情,甚至为自己得不到权利、金钱美女而烦恼而哭泣。有的成了和谐社会的“拦路虎”,有的成了和谐社会的“绊脚石”。
  我们经常看到总书记到农村、到灾区、进工厂、下矿井,人民的危牵挂着总书记的心。在这里,我想用网友在我“跟着胡哥我们意气风发”的博文的留言,来表达我们的共同心声:“润物细无声,老百姓心里有杆秤,从总书记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老一倍革命家的遗风,愿国家再现康乾盛世! 我们坚决支持总书记!”
       毫不客气的说,总书记动情,完全是我们一些官员懒政。面对总书记动情的表容,我们的一些基层官员们难道不应该反思些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