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房价为什么居高不下?(一)
中国的房价为什么居高不下?众说纷纭,然而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中央出台了多项房地产调控政策,到底首先应该从何处下手?
有人说房地产是一种“产业”,房地产商在市场经济下,理所当然地要以“高房价”来追求高额利润;也有人说,房价虽高,仍有人买,有需有供,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看不见的手”就是价格之手,似乎高房价无可非议。
然而,中国市场上的“房价”是真正的房价吗?
据说,北京银泰中心公寓“柏府”以每平方米七万元的价格,每套六千万元的高价推出。这种天价公寓实在令人惊叹。它真有每平方米七万元的建筑成本吗?我百思不得其解。如果这座天价公寓是建在名不经传的小城镇,它能卖出六千万元一套的高价吗?还有多少人来问津吗?
原来,当前中国市场上的房价,不是真正的“房价”,其中包含了巨大的“地价”成分。
多年来,建筑成本和人工价格的确在上涨,但它们远远赶不上房价那么大幅度的上扬。原来房价大幅度的的上扬,主因还是地价的飙升所至。
当然,地产商们也有说词,他们在建房前已经支付了一大笔“土地有偿使用费”,难道不要把它计入成本吗?本文暂不讨论政府为几十年的土地使用权而一次收取“使用费”是否明智?也不讨论地产商把“土地有偿使用费”统统追加到房价上是否合理?本文回避“新房”,先以“旧房”为例,来讨论一下“地价”对房价的作用。
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理所当然地带动中国土地地价的的上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地价更是与日俱增。以老房子为例:北京市内的一座旧四合院,上海市区的一栋旧石库门楼房,它们的建筑年代可能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它们的建筑成本和价值,一百年来早已随房产的“折旧率”而折除殆尽。然而这十几年来这些旧房子突然身价倍增,价值剧涨,房主的“财产”也与日俱增。这是为什么呢?很显然,原因是北京市和上海市的“地价”在涨,而且不单在涨,甚至在飙升。所以,这些老房子的房价也随之而猛涨。再说,房地产商不惜用重金来改建或拆迁这些旧房,当然他们看中的不是这些旧房产,而是旧房子下的那块“土地”的地产。
既然中国的地价在上涨,这种高额利润和回报一定会吸引投资。于是乎,有财力的商家和个人,纷纷把钱投入房地产;没钱的玩起了空手道,权钱交易,也纷纷进军房地产。由于房地产“产值”之高令人刮目相看,一刹间就被有些人捧成了国家的“支柱产业”。的确,投资房地产的回报比投资其它领域的回报不可同日而语,在“看不见的手”的调控下,目前高价的房子不愁没有需求市场。不过,有时这种需求不是建立在“居者有其屋”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追求更高的升值和回报的基础之上。怪不得那些国外游资一直对此虎视眈眈,常常钻我国政策空子进来捞上一把。去年我国政府宏观调控限制外资购房,成效如何?仅以一个上海为例,2006年外资投资房地产总成交值已达到180亿人民币。为什么呢?还是一句话,在市场经济下,投资房地产的回报比投资其它领域的回报不可同日而语,资金理所当然会流向房地产市场。这样,靠买房致富的人就越来越富,而买不起房子的人只能望“房”兴叹。
这种致富是来自何方?主要还是来自“地产”而不是房产,是来自“地价”的升值。如果中国的地价持续上涨,那么中国的房价一定会持续攀升,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规律。可见,这确实是一条致富之路。于是,有房的和炒房的人会越来越富,没房的人只能望“房”兴叹。这已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
地价的升值,应该归谁呢?一百年前,孙中山先生认为,“所涨高的地价,应该归之大众,不应该归之私人所有”。这一思想是孙中山“天下为公”伟大思想的一部分。当时持有类似孙中山这种”土地为公”观点的世界著名人物有俄国的托尔斯泰,英国的肖伯纳,德国的爱因斯坦,美国的杜威和马克吐温 …… 他们都是中国人民很熟悉的人物。不知今天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学者们,对此看法如何呢?
特别是,当今许多西方的著名经济学家,包括多名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都认为,地价的增值,不能全归私人所有。他们坚定地认为: “对于这一由于自然原因而增涨的地价部分,每个公民都享有平等的权益。”请大家注意,这些都是当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的看法。那么,当今我国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学家们,看法到底如何呢?
经济学,既要研究如何更有效地创造社会财富,又要研究如何更公正地分配社会财富。而研究如何公平地分配社会财富,是每一个经济学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