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引导社会预期


重视引导社会预期 
 


         金猪拱门,辞旧迎新。站在新年的门槛上,回望过去,憧憬未来,这一年会有什么新的改变?
  贫穷的祈求财运,富裕的希望安定;买卖做得大的希望少点贸易摩擦,小本经营的希望多点公平的机会;欠发达地区希望就业形势好点,发达地区希望增长质量更高一点……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员都有自己新年的希望,希望能有所改变,愿望能够实现。
  愿望有大有小,角度各有不同。比如,什么时候买房?什么时候买车?……在城市里,经常听到年轻一族见面这样寒暄;什么时候盖新房?什么时候添个新家电?……在农村,老乡见面常以这样的问题打开话匣子。尽管问题的内容不尽相同,但回答却十分相似:看工资涨多少?看今年收入怎样?
  这是普通百姓真实的生活场景,其背后透出一个信息:关注预期。
  预期很重要。对生活的安排,对事业的规划,都离不开预期这个重要的变量。因为大家都会算一个账:收入和支出、投入与产出,两个数字一比较就可以做出判断。比如,口袋里钱不多,预期增长又困难,温饱型消费自然就要摆在首位,而生活改善型消费就甭想列入计划了。
      其实,生活远非这样简单,还有更多需要考虑的事情与收入相关,如看病、教育及养老保障等。想着这些,消费行为便更加谨慎。正因如此,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不及投资和出口,始终在“拖后腿”。目前,投资增长率已连续几年以接近消费增长率一倍的速度增长,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严重失衡。如果继续下去,势必对经济增长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如何解决?优化投资结构,理顺投资消费的关系就很重要。这也是今年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按理,中央政府通过一定调控手段,合理控制投资增长难度相对小一点,而要提高消费比重,尤其是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比重就不那么容易。道理很简单,钱是决定因素,“预期”更重要。 
  正因为如此,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将“主动引导社会预期”写进中央文件,明确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
  主动引导社会预期,需要抓住要害。增收是关键。只有实际收入提高,消费才可能增加,扩大内需才可能真正启动。物价上涨,指数工资不能跟上,捂紧钱袋是必然的,扩大内需只能获得一个逆向预期。
  主动引导社会预期,需要关注突出的民生问题。号称“三座大山”的住房、医疗和教育支出百姓最为关注,国家统计局浙江省调查总队最近一份调查显示,正是这三项制度改革不完善加剧了中低收入阶层的负担,“因病致贫、因学致贫”成为现阶段社会的突出问题之一。而房价持续上涨,朝着中央宏观调控相反方向狂飙,尽管从经济学意义上,房价涨跌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但若其涨幅超过收入增长的幅度,普遍难以承受时,就已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学现象,而成为一个影响百姓心理预期的社会问题,是民生所系。
  主动引导社会预期,在更大程度上是政府给社会大众的一个承诺:收入会增加,生活会改善,焦点难点问题不回避,目标是实现“又好又快”的经济增长,创造社会成员人尽其才、各得其所的和谐局面。
  欣喜的是,政府已明确今年要注意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合理引导和有效调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将全部取消;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思路已经明确,政府居于主导地位,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今年将覆盖全国,低水平、广覆盖,成为现阶段务实的策略选择。
  此外,“两税合并”法案和《物权法(草案)》将提交3月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共识已大于分歧,均有望获得通过,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有了良好预期,而个人合法私有财产将受到明确而具体的法律保护,从而获得长远预期。“有恒产者有恒心”,更加积极创富将成为社会公民的不懈追求。
  当然,主动引导社会预期不是给百姓画个饼,画饼不能充饥。采取切实努力促进预期变成现实是政府的责任,也是衡量政府民本思想、取信于民的重要指标。
  我们期待新年的愿望和预期变成现实。 

(文/杨良敏 刊于《中国发展观察》杂志2007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