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向孔子学修身处世之道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道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者,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是以顺其自然,常怀平常之心,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忧不惧,内心平静,远离烦恼。这便是孔子克己复礼,修身齐家的儒学宗旨。  

所谓克己意思是保持平常心,克制自己非分之想的不切实际的欲望,正如孔子所说:七十而从心而欲,不逾矩。所谓复礼,乃指礼仪、制度、法度等外在公明、公众、公信的尺度,衡量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远离纷争。所以进一步才有“君子慎独”的说法。君子慎独既有君子有洁身自好,不随波,不逐流的含义,同时,又有“君子德不孤,必有邻”的追求。而不是封闭,孤独,躲进小楼成一统的自闭;不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昏我独醒的排他,孤芳自赏。这就是儒家入世思想与佛家出世思想以及道家避世思想的区别。君子慎独的另外一层含义是儒家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生存之道和理想之道,崇尚的是不管之管自我管理的管理之道,崇尚的是只要内心敬笃,”礼岂为我辈所设矣“的自由境界。王充《论衡·艺增篇》记载:有年五十击壤于路者,含哺鼓腹,击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有何哉。”便是再现了不管之管,自我管理的至高境界。儒家“守敬笃,致虚极”,”虚壹而静“(故生之要在于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道?曰:虚壹而静。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静;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将须道者之虚,则入;将事道者之壹,则尽,将思道者之静,则察。),道家:清净无为;佛家:禅静入定,直指我心,乃至诸葛孔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志远“的修身格言,都给予我们修身方面指明了路径。

进一步而言,君子如何修身呢,如何在”君子慎独“和出世之道之间抉择呢?选择什么样的方式生存呢?孟子说的好: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矣,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矣。(孟子·离娄下)”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孟子则进一步发挥: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在对待财富的看法方面,儒家并不提倡自己动身丰衣足食,这一点既区别于墨家的重农轻商,荷莜丈人便显示了墨家与儒家的分歧,(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以至于子曰: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又区别于道家不食人间烟火,炼丹求长生的思想;与佛家的依赖信众供养,寄生于社会的思想更格格不入。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以苟富贵,于我如浮云。“以致有: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人生信条。对于我们来说,工作其实是一种生存方式,或者说是谋生的手段。当然我们不能够只谈理想而忽略了对”食“和”贫“的忧患,而我的意思是此处的道并不是乌托邦式的理想,而是你对幸福生活的一种追求和态度。所以在这里”道“可能就是你对自己的定位,你的职业生涯目标,你可能不会因为工资的具体数额而辞职,而有可能会因为你的职业生涯目标无望而辞职;你可能不会因食堂的饭菜不好而郁闷,因为其它人都在吃;而可能因为经理餐厅的饭菜比员工餐厅的饭菜好吃,且不需要排队,而郁闷。这就是:君子不患贫患不均。期望公平的心理。在公平并不是绝对的时候,也就是说相对的公平的阳光总是照不到你的时候,”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细细品味这句话,你会感受到这句话并不是简单的阿Q式自嘲,它还有其它的涵义…….

在修身方面儒家还提倡”敬业乐群“的处世之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乐群理念,”三人行必有吾师焉“的谦逊态度,“夫子之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的其的宽容心态,乃至其弟子曾子曰:「吾 日 三 省 吾 身 : 为 人 谋 而 不 忠 乎 ? 与 朋 友交 而 不 信 乎 ? 传 不 习 乎 ? 」(其实也是夫子之道,所以作为儒家正宗载入论语);孔子终身致力于教育事业,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孔门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可谓桃李满天下,至圣之先师。其一以贯之,周游列国,学说不被时人所接受,甚至面临被追杀的危险,更不要说被时人所讥讽侧目,前边所提到的荷梑老人,还有列子天问篇中的两小儿辩日。适陈 , 过 匡 , 匡 人以 为 阳 虎 而 拘 之; 适 宋 , 司 马 桓 魋 欲 杀 之;惶惶然如丧家之狗,但是,其不屈不挠,知难不难,迎难而上,执着拼搏,不言失败,以“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自勉。” 年 六十 八,鲁 终 不 能 用 孔 子 , 孔 子 亦 不 求 仕 。其对道的执着追求精神,不愧为万世师表,其曲折的传道经历,至今令人唏嘘。所以说,孔子本身就是敬业乐群的榜样。

    儒家在修身方面的功夫,集中在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修养方面。简单来说就是:三戒三乐四绝;五行五美九思的处世之道。所谓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年轻时不要迷恋声色,壮年时不要争强好胜,老年时不要贪得无厌。所谓君子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损者三乐: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是指以礼乐的和谐节奏为乐,以宣扬别人的好处为乐,以结交众多贤明的朋友为乐,这样才能够“德不孤,必有邻“。所谓君子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指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股固执,不自以为是。所谓君子五行: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意思是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不卑不亢;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和认同;诚实就能够得到别人的信任,勤敏就会工作效率提高,慈惠就会得到别人的协助;所谓君子五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给他人以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依靠个人魅力或真诚的态度让别人协助可以使别人很高兴的帮助自己;有所欲求而不贪得无厌,懂得适可而止的道理;安泰却能够矜持而不骄傲,既不侍宠骄纵,也不目中无人,更不小人得志,给别人的都是真诚的关怀,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虚伪怜悯或蔑视,讥讽;威严而不凶狠,令人厌恶。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才是“君子指导,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令人可亲,可近,才最可爱。否则的话只能说是伪君子,假道学,令人厌恶。所谓君子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意思是:视思明:看的时候,考虑看明白看清楚乐没有;能否全面的看待事物。看待问题;听思聪:听的时候考虑听清楚了没有,听清楚又听明白了没有,听明白又听懂没有,听懂了有没有因应的行动和回应的话语,而不是听而不闻,闻而不懂,懂而不作;色思温:脸上的颜色,考虑是否温和,能否做到喜怒哀乐不行诸于色,镇定自若,不失态;貌思恭:容貌态度,考虑是否庄重;能否做到恭而有礼,敬而有仪,让别人接受,既培养对方对自己的好感,又鼓励别人表达,使自己获得更多的信息;言思忠:说话的言语,考虑是否忠厚老实,有没有脱口而出,失态失言,或给他人以口实,或触怒他人,招来不必要的麻烦;事思敬,对待工作,考虑是否严肃认真,能不能做到敬业如初,不苟且,不粉饰,敢于平庸,善始善终,将最简单的事做到最完美,用十倍的力去做八分的工作;疑思问:遇到问题,困难,考虑怎样去请教别人,而不是闭门造车,所有的问题都自己扛,人为降低工作的效率;而是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借助团队的力量,把请求别人协助当作成就别人,给他人以成就快感的一种美德去坚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强自己的人际关系;忿思难,意思是制怒,将要发怒的时候,要考虑后果,在工作方面壮士怒发冲冠的结局往往是挂冠而去,不到万不得已,切莫轻易发怒;即便是人际交往,一旦发怒,也要考虑发怒的后果,读者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小孩特别易怒,他的爸爸便让他当他要发怒的时候,就去房前花园的篱笆上顶一个钉子,第一个月他定了300个钉子,第二个月他钉了200个钉子,第三个月他只钉了50个钉子,第四个月他竟然一个钉子都没有钉;爸爸问他为什么,钉钉子太麻烦,太累了,所以他一想到发怒就要钉钉子,便条件反射地把怒火压了下来。故事说到这里应该结束了,但是,这位爸爸对他儿子说,你再试试,当你得到每一次发怒被你伤害的人原谅的时候,你就去拔一棵钉子;一个月后,钉子拔完了。小孩跑过去告诉爸爸,爸爸问:你现在还会发怒吗?小孩说,会。不过,不到一秒怒气就没有了。爸爸带着小孩来到了花园,指着篱笆上的钉孔对他说,你不会对别人发火了,这很好。可是你每一次对别人发火所造成伤害的影响,并没有因为他的原谅而消除。因为,他所造成的伤痕还在。这个故事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很多,所以忿思怒,对于我们的人际交往意义非常。所谓见得思义,面对职务、地位、金钱所得的时候,应该考虑那些是自己不该得到却得到的,属于机遇或者幸运,而不是沉湎于不公平,该得未得到的抱怨。正所谓: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保持一颗恬静的心灵,去感受工作,品味人生,这样的人生境界,复夫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