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范公忧天下,留得正气在人间
《范仲淹解读》有感
文、图 翟智高
甲申春节期间,回故乡伊川,与众多好友相聚,耳闻目睹家乡巨变,着实令人倍感振奋。更使我感动的是,吾友范红玮,在县某部任要职,在公务繁忙、百事缠身之中,仍笔耕不辍,挤出星点时间,或假日不休,或开夜车不眠,竞写出了洋洋洒洒数万字的《范仲淹解读》。翻看着厚厚的文稿,我被书中那引人入胜的丰富内容所吸引,不由思绪万千。
图;位于洛阳南伊川县万安山之阳的范仲淹墓园
范仲淹是宋代的贤相名臣。人们知道范仲淹,很多人是因他所写的《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长眠于洛阳伊川的万安山,往往被伊川人引为自豪。但范仲淹其人其事,详为知之者就不多了。
(翟智高的历史文化研究图片)
《范仲淹解读》将有关范仲淹的历史文献,时代背景,文物遗存和范园的历史与现状等,进行了系统的搜罗整理。作者对有关资料严加校勘,反复推敲,力求精当、准确。对许多传闻中的讹误尽量予以澄清。使人们在读这本书时,能够了解真实可靠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由来。对了解历史,从更深层次认识范仲淹有重要意义。
我曾多次拜谒过范仲淹的墓园,但墓园中究竟埋有几位范仲淹的亲属?墓园的规制、变迁情况等,一直没有机会了解清楚。很多资料虽有记述,但不甚详细,有的还有讹误。《范仲淹解读》一书对此进行详实的介绍,具有很高史料价值。
图:宋参知政事范文正公墓(翟智高的历史文化研究图片):
:
范仲淹墓园与传统葬式不一样。按传统葬丧礼仪,儿孙应在祖辈的下方,而范园的布局却是儿孙在上方。有人给这种葬式起名为“携儿背孙”。实际上这种墓葬排列方式早已有之。例如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就将自己的坟墓选在邙山北坡下边的黄河边,儿孙们逐渐葬在高处。这种“步步高”的坟陵布局,用心良苦,非常人能理解的。
范仲淹墓石武士(翟智高的历史文化研究图片)
范仲淹是大家公认的正面人物。虽然处在封建专制皇帝当家的时代,但他却利用自己手中少的可怜的权利,尽一切努力为国家为人民去筹划,去奋斗。为此他曾多次被贬官,但他刚直不阿,清正廉明的形象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范仲淹墓园内有“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碑额正中是宋仁宗皇帝亲撰的“褒贤之碑”四个字,据史书记载,当年宋仁宗听说范仲淹病逝的消息后,非常难过,命令辍朝一日,,并追封范仲淹为兵部尚书,御书“神道碑”题额,以示褒扬。由欧阳修撰写的碑文,带我走进历史深处,去寻访大宋王朝的神秘往事。范仲淹一生的无数感人事迹,千百年来盛传不衰,很值得今天的人们去学习、思考和研究。
早在上学读书时,范仲淹因家贫,常食粥。他将大米、小米混在一块煮成粥,放在盆中经一夜凝固成块,用刀切成四份,早晚取二份充饥,如此过了三年。他有一个同学是留守的儿子,回家将范仲淹的困境对当官的父亲讲了,得到同情。这个同学将官府的食物带给范仲淹,但他却不吃。同学说,我父亲听说你生活困难,特地让我捎些食物,你为什么不吃?范仲淹说,我很感谢你们的厚意,但我吃粥吃惯了,如果今天吃了你带的美味佳肴,以后再见了粥我就吃不下去了。
我们常说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高尚的思想情操。他这种胸怀天下的情操,早在少年时代就表现出来。他曾随改嫁的母亲到山东朱家,后又回到族籍苏州复为范姓。他购得一处宅基地,有风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范仲淹举进士第。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到泰州任西溪镇盐仓监官,掌管盐税。他看到泰州及楚州(今淮安)、通州(今南通)、海州(今连云港西南)各州,海堤年久失修,早巳颓坏,每年秋季海潮泛滥,往往阡陌洗荡,庐舍漂流,人畜丧亡,盐灶也多被冲毁,灾情十分严重。做为税官,本来不属范仲淹职权范围,但他积极向上反映,建议修复捍海堤。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朝廷任命范仲淹主持修堤。经过将近四年的努力,天圣六年(1028年)春,长达150 里的捍海堤终于修好,解除了这一带的潮水灾害,保护了农田和盐埸,踏踏实实地做好利于国计民生的事,至今这里的捍海堤仍叫范公堤。
对当时天下事,敢奋不顾身激言议论。担任秘阁校理(秘阁是皇家藏书楼之一,校理是负责藏书的整理和校勘)时,宋仁宗母刘太后称制听政,独揽朝廷大权,把宋仁宗当成傀儡,范仲淹认为:“只有朝廷内外的官员都敢于直言,君主才会不犯错误,百姓才能没有怨言。政治上清明,才能祸患不生,天下无忧”。因而他便直言上书,批评刘太后独揽朝政,请刘太后还政于仁宗。范仲淹因由此触怒太后,被贬往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有人认为,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句话是争取言论自由的宣言书,它比亨利. 柏得烈的“不自由,毋宁死”要早740 年。
明道二年(1033年),京东黄淮和江淮一带大旱加蝗灾,范仲淹奏请仁宗派人救灾,仁宗正吃饭不予理会,他冒犯皇威问仁宗:“宫中一顿不吃饭不会有啥事?地方老百姓没饭吃,事情就大了?”说得仁宗无话可答,委派他去救灾。范仲淹立马赶赴灾区,开仓赈济,免除部分赋税。为了劝戒皇室,他把饥民吃的野草带回来献给仁宗,并请皇帝转给宫内嫔妃贵戚们看看,让他们知道百姓正在受苦,不要过分奢侈。
吕夷简为相,官员升迁,多走吕夷简的门子。吕来者不拒,纳贿授官,只认银子,不论材干,任用私人,排斥异己。以致官僚机构臃肿庞大,官员比宋真宗时增加一倍,冗官冗费严重。
范仲淹忠直,比不过老奸巨猾的吕夷简。从小事上,可看出吕的奸滑城府。有一次,吕的妻子去宫中朝见皇后,皇后说:“皇上好食糟白鱼,但宫中没有,你们家在寿州,当有这种特产。”吕家收受有很多这种东西,
有一次,仁宗皇帝病愈召见吕夷简,派人催吕进宫。使者催马快行,他偏慢行,以至宋仁宗等了很长时间。见面后皇帝问吕夷简:“我久疾方平,喜与卿等相见,而迟迟来之,何也”?吕夷简说,陛下身体欠安,宫中内外皆忧。今召我,如急驰而来,怕人说宫中是否出了大事,引起惊扰。由此博得皇帝欢心。
范仲淹任职国子监、迁权知开封府时,对吕夷简结党营私、网络朝臣、独霸朝纲予以揭发。他画了一幅《百官图》,详列吕夷简门下官员的姓名,官衔等,上书朝廷。吕夷简依仗权势,反而污蔑范仲淹、尹洙、欧阳修为“朋党”,以至三人均被贬远谪。
景佑元年(1034年),范仲淹调到故乡,担任苏州知州。他看到苏州雨涝成灾,农田被淹,收成无望,提出了疏浚五河,导太湖之水入海的计划,并亲临现场,督修这项工程。终于疏通了淤塞的河道,把积水导入了江海。为保障太湖周围的苏、常、湖、秀四州的农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但仁宗皇帝对范仲淹的忠直记在心头。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以来,西夏强盛,不断侵宋。仁宗召范仲淹为陕西都转运使,很快又升为龙图阁大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延安知府,与韩琦一道主持对西夏的防务。筑城塞、兴营田、通互市。用兵有方,西夏不敢扰边。
范仲淹用兵,遵《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他命人日久操练,养兵蓄锐,但不准轻易出击。夏兵闻之,相互告诫说:“今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
范仲淹曾用黄金铸一个笺筒,饰以各种宝物。朝廷的文书、圣旨、任命书等,均贮在其中。有一个老兵将这个金筒盗去,范知而不究。有人为范仲淹题诗曰:“甲兵十万在胸中,赫赫有名震犬戎。宽恕可成天下事,任他老卒盗金筒。”
公元1043年,宋军驻好水川(今甘肃隆德甜水河)将领任福,不服从范仲淹、韩琦的节制,擅自出兵,被西夏打败,损失惨重。朝廷以范仲淹曾给西夏主元昊去过书信,韩琦是主帅对任福节制不力为由,罢免范、韩二人招讨副使之职。翰林学士、陕西体量安抚使王尧臣上书仁宗:“此二人天下之选,其忠义智勇,名动契丹。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有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于是仁宗复范、韩二人官职,并实行宋夏议和。宋朝每年给西夏白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北辽也乘机索要关南十余县,宋朝派富弼去谈判,富弼坚决不割地。最后,以每年增银十万两,绢十万匹,求得和平共处。
由于官员繁冗、银俸巨费,加上给西夏、辽国的议和增币,宋朝财政空虚,不得不加紧盘剥压榨人民,社会矛盾突出,农民起义不断。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枢密副使,拜参知政事。范仲淹联合富弼、欧阳修等,提出十项新政措施:
1、明黜陟,即严明官吏升降制度。考核政绩,破格提拔有大功劳和明显政绩的,不以资历为准,而以政绩好坏。撤换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因循苟且,无所作为者以及有罪和不称职的官员。
2、抑侥幸,限制侥幸作官和升官的途径,废止大官每年自荐弟兄充京官的制度,限制大官的恩荫特权,防止他们的子弟充任馆阁要职。
3、精贡举,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把原来进士科只注重诗赋改为重策论,把要求死背儒家经书的词句改为要求阐述经书的意义和道理,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
4择长官,检查地方政绩,奖励能员,罢免不才;选派地方官要通过认真地推荐和审查,以防止冗滥。
5、均公田,公田,即职田,是北宋地方官的定额收入之一,职田按等级发,使官员有足够的收入养活自己,廉节为政;违法予以惩办或撤职。
6、厚农桑,重视农桑,兴修水利,制定奖励人民、考核官员的制度。
7、修武备,整治军备。在京城附近召募强壮男丁,充作京畿卫士,用来辅助正规军。这些卫士,三季务农,一季教练,寓兵于农,节省给养费。
8、推恩信,广泛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若有拖延或违反依法从重处置。派遣使臣到各地,巡察各种惠政是否施行。
9、重命令,慎重发布朝廷号令。法度示信于民,不能颁行不久便随即更改,皇帝制命和国家法令,不宜经常变更。
10、减徭役,将户口少的县裁减为镇,州军使院和州院并为一院;杂役可派州城兵士去承担,那些本不该承担公役的人,全部放回农村。
《条陈十事》被仁宗颁行全国,称为庆历“新政”。
这项旨在改革吏治,限制官僚地主阶层特权的改革举措,首先对全国诸路的监司开刀。对那些没有什么本领的监司。范仲淹拿起官册簿,见到庸官,就一笔勾去姓名,接着又勾下一个。富弼对他说,“你是参政,仅一笔了之。这个人罢了官,一家人都会哭的。”范仲淹说,这些无用的东西,“一家哭不如一路哭”,全部罢免去,对国家更有利。于是将他们全部除名罢官。
“新政”自然引起那些只图官位俸禄,不为国为民谋利益的官僚阶层的反对,执行不到一年就失败了。范仲淹被贬职,先后到汾州、陕西、邓州、杭州、青州等地任地方官。范仲淹说,我每天晚上睡觉前,即回顾一下当天吃喝开支和当天所办的事情,如果办的事情与朝廷俸禄相称,就会安然睡一夜。不然的话,会一夜不安眠,第二天必须要多做事,以弥补昨天的不足。由于为官清廉,许多地方立祠、画像纪念他。
范仲淹喜欢弹琴,平日常弹“履霜”一曲。人们就给他起了个“范履霜”的雅号。“履霜”一词出自《易经·坤卦》:“履霜坚冰至”。意思是当脚下的土地有霜出现时,应该预见到严冬冰天雪地不久会到来。勉戒要防微杜渐,居安思危。
范仲淹以节俭治家。其子范纯仁结婚娶媳妇,女家提出用丝绸作帷幔,范仲淹不同意。他说,丝绸是铺张浪费之物,怎么能作帷幔。我范家素清俭,怎能以此乱我家法。要是把这些东西带到我家。我非把它在当院烧掉。
宋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范仲淹60岁时,有人劝他在当时的西京洛阳治府第、修园林作为逸老之地。他说,一个人只有为理想奋斗的时候,才是最大的乐趣。人的肉体不能永存,居室更不用说了。我已六十岁了,还能活几天?要是再去治府第、建园林,准备啥时还能住呢?﹖洛阳有的是各式园林,就是皇帝也没有时间常去游览,我去这些地方游玩,不是照样可以安享晚年么?
图:范仲淹墓石牌坊,上书高山仰止
在范仲淹墓园中,有欧阳修撰文,宋仁宗撰额的《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褒贤之碑”。欧阳修治学严谨,做文章务求精益求精。每写文章,草稿出来后,即粘挂在室内墙壁上,反复推敲修改,有的文章甚至改得不留原稿一字。正为此,他留给我们的这篇“褒贤之碑”,无疑是下了一番大功夫的杰作。但经历了千年的风雨后,碑文已难以看清,海内外前来拜谒范园者,往往因为看不清碑文内容而倍感遗憾。《范仲淹解读》将“褒贤之碑”的碑文认真勘校,全文刊载,并详为释读,真可为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人们知道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乐之酒也”。而记不得欧阳修与范仲淹有生死之交。当范仲淹上书朝廷,为国事直言,却遭被贬。谏官高若讷本应依法替刚直不阿的范仲淹说话,但他却放弃行使谏官应有职责,依附权贵,装做无事人。欧阳修仗义直言,作《与高司谏书》,斥责高谏官说,你现在还有脸称为谏官出入朝廷在百官面前行走吗?真是“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当然了,欧阳修也因此被贬官,但他与范仲淹的深厚友谊由此可见一斑。所以,欧阳修为范仲淹写的墓志铭,不是普通的应酬之文,而是有深刻的政治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值得阅读和研究。
我曾陪《大河报》“厚重河南”记者李云海、许笑雨两位先生到范仲淹墓园采风。“范仲淹缘何葬伊川”一文在《大河报》上整版发表。文中讲到范仲淹将母亲葬于伊川,是受了姚崇将母亲葬于此的启示。这种提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更深层的原因恐怕是范仲淹对伊川风土人情的向往。
伊川是商代名相伊尹的故里。在《孟子》一书中,记载商汤五次去聘请伊尹。伊尹认为,与其自己在乡间乐尧舜之道,不如去帮助成汤成为尧舜之君,实行尧舜之道,让天下老百姓都享乐太平。孟子高度赞誉伊尹这种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尚情操。范仲淹当然愿意与伊尹比邻为伴。
范园附近所安眠的姚崇、裴度、张说、裴遵庆等唐代宰相,在历史上都是有作为的贤相,都有着与范仲淹类似的大起大落的经历,所以范仲淹愿把最后的归宿选定在与这些贤相为邻。
从范园向东看,万安山主峰两个山头,傲然挺立,恰似两个仰天长啸的巨型神兽。
图:范仲淹墓东部万安山:
从这个神兽身边发源的河水,弯弯曲曲向西从范园南流过,然后汇入伊河。这条河现在叫曲水河,有说范仲淹墓园原来是皇帝选定的陵区,因“曲水”之名不吉利,才赐给范仲淹。
其实,“曲水河”原名叫“来儒水”。“儒”是“文雅,有学问,有修养”的代名词。儒水流域在夏代属“纶氏”邑,这里有斌轮城遗址,夏代第五代
范园是范仲淹留给洛阳伊川的一份宝贵历史文化遗产。范仲淹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范仲淹解读》对范园以及范仲淹的身世等方方面面都给予了详尽的介绍,相信人们读后会得到很多启迪,获得许多有关范仲淹的知识。如果读者能通过读这本书使自己的灵魂受到触动,思想得到升华,作者所写的《范仲淹解读》一书也算没有白费心血。
与范仲淹同朝为官者很多,同时代的名人也不少。但今天我们能记住的名人只有范仲淹、欧阳修、包拯、司马光、程颢、程颐、邵雍等少数几位。他们留给后人的印象,并不是因为他们当过宰相或被尊为圣人。而是他们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刚直不阿、不畏权势、为官清正廉明、为真理而顽强奋斗的精神风貌。那个时代的封建官僚多如牛毛,甚至包括皇帝在内,碌碌无为,花天酒地,纸醉金迷,混日子是他们的本领。这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寄生虫们,后世从他们那里不会得到任何有益的教诲和启示。
如果说范仲淹是因为当过参政知事(副宰相)才有了名望。那么,同时代居此官位的很多,有几个能像范仲淹那样受到千古传颂?那些居官即贪得无厌、家财巨万的权臣,他们费尽心机搜刮的那么多财富还不都成了过眼云烟。他们到世界上过一趟,留下的仅只是尘土而已。有几个不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中?
《范仲淹解读》为我们了解范仲淹提供了难得的史实资料。对教育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弘扬民族正气,鼓舞人民团结奋斗,增强爱我中华自信心,建设美好家园是难得的好教材。
我愿借李白《将进酒》的诗韵,并作以改动,作为本文的结束:“人生得意须自强,莫待鬓白空悲切”。“天生我材必有用,为国为民是真材”。“古来官宦多如毛,唯有清正留其名”。“学习范公忧天下,留得正气在人间。”
2006年9月修订于北大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