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证券投资过程中,风险可谓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由于投资目的不同,选择的投资策略和投资方式不同,其所面临的风险程度也各不相同。任何投资策略中的关键因素都是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寻找平衡。简单来说,为了寻求更大的收益,你就要承担更高的风险。如果你希望降低风险,你就要承担较低的收益。在三种基本资产类型中,现金投资(例如货币市场账户、大额存单等)具有最低的风险,但是,现金投资产生的收益最低;债券具有中等风险;股票的风险最高,而股票可能会产生最高的收益。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承担风险的价值就是可以获得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超额利润。
风险的基本构成:投资股票的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整体市场下跌带来的风险(又称系统性风险);二是个股快于大盘下跌带来的风险(又称非系统风险)。在投资策略上,前者为时机选择;后者为个股选择。
评估风险程度常用的两种方法:在投资界,评估风险程度的常用两种方法是β系数和VaR方法。β系数代表了一种证券或组合在市场上的相对风险大小,β大于1的证券称为进取型证券,其表现通常领先同期市场平均水平;β小于1的证券称为保守型证券,其表现通常落后于同期市场平均水平。同样,VaR是测算风险的另一个通用指标,与β系数不同之处在于:VaR是一个绝对指标,它测算的是某一证券或组合在一定资信水平下和一定持有期内的最大潜在损失。
对于普通的投资者而言,很难像专业机构投资者那样借助复杂的风险控制模型进行实时风险监控,但在理解了风险的基本构成和风险调整评估法等基本概念之后,也可以基于一种简单的风险----收益的概率化判断进行个人投资。设想证券A的当前价格为10元,综合估计未来上升到20元的概率为80%,下跌到2元的概率为20%,则A的VaR值为8元,即你在投资A中获利10元是建立在可能要最大损失8元的心理准备之上的。如果你缺乏损失8元的心理准备和财务承受能力,则A将不是适合你的投资品种。许多投资者仅仅看到证券A能够获得翻倍收益的乐观面,而恰恰忽略了可能导致自身陷入财务困境的8元损失,结果过度的风险暴露引发投资失败。
目前中小投资者常见的风险认识误区:在多数普通投资者中间,通常还存在着另一种风险控制误区。即投资者对损失的厌恶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以往的盈亏状况。例如,在先前的市场中赚过大钱的投资者不太担心未来的损失。他们乐观地认为,现有的获利哪怕损失一点也无伤大雅,因为总体还是盈余的。中小投资者在赢了钱后往往会加大投资,因为这个时候他们在投资的已经不是自己的钱,而是从市场中赢来的钱了。尤其是当股市上扬时,投资者越来越忽视未来市场的巨大风险,觉得现有的获利可以抵消小幅下跌造成的亏损。结果导致赢利消失,甚至出现亏损。反之,对于那些已经遭受亏损的投资者,则通常会出现不愿理智评估自己目前面临的风险暴露程度,更不甘接受现有的帐面损失,由于寄希望于奇迹的出现,结果导致帐面亏损的持续扩大。
在接受了上篇的风险概念,并对自身的风险承受力作出了合理评估后,投资者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合理分配自身的财产?理财规划师将根据你的消费习惯和风险价值观、收入多少及稳定性、年龄阶段和家庭构成等诸多因素,协助你将自身财产合理分配在如下两个领域:保障类资产----包括无风险可自由动用资产(储蓄和现金等)和保险类资产(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风险类资产----包括低风险资产(债券和票据等)、中等风险资产(基金等)、高风险资产(房地产和股票等)、极高风险资产(期货和衍生品等)。
一般情况下,保障类资产是所有个人财产中必需的组成部分,这类资产数量多少也直接决定了你的风险可承受能力。但是,随着个人财产的增加,保障类资产的比重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因此,稳健的投资者通常采取的理财办法是:保持保障类资产的绝对值,通过新投入和复利增长不断增加风险类资产的相对值。这样将有效地平衡风险和收益间的关系,实现相对完美的个人财务自由。
在配置了合理保障类资产之后,如何实现风险类资产的保值增值成为关键因素。股票市场没有保赚不赔的投资策略。笔者认为,如果排除股市短期中的投机和泡沫因素,从长期来看,股市仍然是最佳的风险资产配置场所。现在的问题在于:什么样的投资策略才能够有效避免股市投机带来的泡沫化损失?如何合理评估大盘和个股的合理价值区间?如何尽量减少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最大程度地享受复利增长的成果?我想答案应该是投资者需要有建立合适的长期趋势性仓位(即决定每年投入多少资金于股市和合理的股票资产规模)的决心和信心,这又取决于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决心来自于对宏观经济趋势的准确判断,这决定了投资者长期趋势性仓位的总体规模。在考察宏观经济状态过程中,我们通常会采用GDP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等经济变量对宏观经济运行质量进行判断:如当前的宏观经济是处于增长状态、停滞状态还是衰退状态?投资和消费的增长构成是否有助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应该说,这些过于专业的经济分析对于多数投资者而言是一个巨大挑战。但个人粗略掌握宏观经济运行趋势的方法并不困难:通过阅读政府工作报告、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政府官员和经济学家访谈等,我们都可以对宏观经济趋势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判断。如果投资者认为宏观经济仍然有持续十年的高速增长期,则完全可以模仿美国老太太的股市投资传奇,以十年为单位,通过定期投资消除股市年度波动,充分享受十年经济的复合型增长。
其次,信心来自于对产业发展趋势的判断,这将使你有机会战胜大盘。在根据宏观经济趋势确定了长期投资仓位之后,投资者需要进一步寻找未来经济发展中的行业亮点,这是一项难度更大,也是收获更多的工作。由于在宏观经济增长过程中,GDP增长率仅仅是一个平均值,不同经济部门或不同行业的增长速度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在投资者把握了经济总体增长趋势之后,可以将主要资产配置在高于GDP增长的行业,以及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产业,由此不但可以享受更高比率的资产复合增长,乃至取得类似巴菲特那样的惊人投资业绩。
总之,决定长期趋势性仓位的主要因素并非股市短期的涨跌,而是宏观经济和主导产业的发展趋势.
在投资界,普遍存在着两种基本的投资策略形态:即集中投资策略和组合投资策略。在1999年"5·19"行情与2000年春的牛市时期,"精选个股、集中投资"的自下而上选股方法大行其道,辉煌一时。而在2001年之后,"自上而下"的选股思路和分散化的组合投资渐趋流行。那么,投资者究竟应该采取何种投资策略呢?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在政策干预频繁和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市场环境下,我国股市存在比较显著的"羊群行为",这导致系统性风险在总风险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因此组合投资常常达不到分散风险的实际效果,特别是在市场发生大幅度波动时,个股齐涨共跌的现象更加严重。
另外一方面,由于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缺陷,粉饰性报表屡见不鲜,采取长期集中投资极有可能踩上地雷。总体而言,集中投资和组合投资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采取何种投资方式主要取决于当时的市场环境和投资者的风险------收益预期。
从成熟证券市场的经验来看,基于资产配置的组合投资策略占据了市场主流。现代投资组合理论认为:非相关风险可以通过多元化的组合投资方式化解。"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就是组合投资策略的通俗诠释。
组合投资策略具体又可分为资产配置、行业配置、个股选择三个层次。资产配置是从宏观角度的战略性投资策略,指投资者在股票、债券、现金三个投资方向进行的战略性选择;行业配置是从中观角度,以公司行业属性为依据的股票资产领域内的选择过程;个股选择是从微观角度的具体股票品种选择。按照构建投资组合的顺序,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完全不同的选股方法。"自下而上"是按照个股选择--行业配置--资产配置的先后顺序来构建投资组合,"自上而下"则是按照资产配置--行业配置--个股选择的顺序来构建投资组合。一般来说,在股票市场不同阶段,投资者的组合策略是上述两种不同选股思路的混合物。
组合投资策略特别适合于大规模的私人和机构投资者,但受制于管理成本和跟踪成本的不断上升,即使是专业机构投资者,通常也需要将投资组合中的股票数目降低到10只以下。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而言,如果盲目持有过多数量的股票,则极有可能因选股不慎而踏上"地雷",不但达不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反而招致巨大损失。因此,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在采取组合投资策略避险时,要根据自身资金量的大小和分析跟踪能力,严格控制所持有的股票数目。同时,在进行组合投资时,投资者还需要根据市场整体情况和个股变化,依据自身承担风险能力的大小灵活选择资产配置比例。为了有效地争取赢利和规避风险,投资者在确定了一个基本仓位(例如是30%)之后,可以根据大盘变化灵活进行趋势性仓位的调整:如果大盘处于强势,投资者应当坚决进场,贯彻趋势性增仓战略;如果大盘处于弱势,投资者应当坚决回避,贯彻降低趋势仓位战略。但是从总体上讲,成熟的投资者应将其投资组合中的股票仓位经常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这样才能有效地规避"低位踏空"和"高位套牢"的双重风险。如果投资者在制定投资决策时没有确定一个基本的持仓比例,那么任何超出配置比例的资产都有可能给他带来额外的风险,并大幅度增加投资结果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