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朱博士对新POLO的误会


        今年410日,《中国汽车报》新开辟 专栏了。第一篇文章是朱孔源博士写的,题为《也谈君越的“突破”》,觉得非常好。当时我就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好专栏,好文章》,为这个专业化的专栏鼓与吹。

        这个专栏一直在发稿。看起来似乎主要是由朱孔源博士撰稿。但最近读到一篇《如此改动的新POLO》,觉得朱博士可能写得不太妥当。这里,说说我的看法。

        朱博士在这篇文章的一开头,便说消费者反映新POLO存在“偷工减料“的现象,引起了一些业内人士的关注。那么,作为汽车专家,朱博士本人如何看这个问题呢?

        朱博士研究了新POLO的资料,最后找到了证据来证明新POLO做得不好。按全文的意思来看,证明的就是“偷工减料”,并且很直接地批评厂家“不应以牺牲消费者某些应得的利益为基础”来做适应性改动。

看到朱博士的这种说法,我感觉他可能对汽车工厂的情况并不熟悉。他使用了三条证据,第一条是制动系统的,第二条是车身焊接技术的,第三条是内饰。三条都不见得说对了,这里,我想重点说说他的第二条:焊接。

        据朱博士的文章称,“对德国大众车的品质有诸多贡献的激光焊接技术,在新POLO身上也有了缩水”,因为焊接长度减少了1米左右。以我在汽车企业工作多年的经验看,朱博士这一判断实在是太牵强了。

激光焊接是什么?根据朱博士拿来说事的“长度”看,应该是同“点焊”有显著区别的“拼焊”。点焊要求被焊的两个分离的材料重叠,拼焊则要求被焊的两个分离的材料拼缝。这样,两者相比,各有优缺点。前者用料多,后者用料省;不过呢,前者投资小,后者投资大。前者操作易,后者工艺难;不过呢,前者速度慢,后者速度快。如此等等,还可以说出很多。如果以为激光焊接(拼焊)的长度长一点或者短一点,就成为汽车制造质量高一点或者低一点的证据,可就不太合适。

        其实,除了车身覆盖件可能采用激光焊接之外,汽车零部件也常用到。如果把汽车零部件制造过程中也使用的激光焊接长度加上去,很难说新POLO的激光焊接长度就一定减少了1米,我想上汽大众(以及所有的汽车整车生产厂)从来不可能去调查零部件企业的激光焊接长度变化。厂家在生产过程中,也许有的工艺与材料调整对不起消费者,但至少这个激光焊接长度的变化对消费者真的没有什么影响,不存在上汽大众“牺牲消费者某些应得的利益”。

        我相信朱博士是汽车方面的专家,也相信《中国汽车报》约请朱博士写文章有它的道理。实际上,正如我在前面说的,“专业评车”栏目一开张,我就撰文为该专栏以及素不相识的朱博士叫好。不过,汽车实在是个大而广的东西,汽车专家不大可能对汽车方方面面全部都通,更不可能对汽车的一切都可以称之为专家。那么,朱博士在写文章的时候,也有个扬长避短的问题啦。

        声明:我已将此文独家授权搜狐汽车,转载需注明来源“搜狐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