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连续四周写过《南方周末》的读报评论了,这个周末照例想读报的时候,因夫人没将南周带回家而未能读成。周六一上午为此心情郁闷,下午实在忍不住,就自己跑到报摊去买了一份南周来。看来,我对南周之读报评报,已经有了上瘾的趋势。这种情况,对我自己,可能是多了一份额外的牵挂;对南周,则意味着随时有增加一份零售的可能。
8月17日的《南方周末》有两篇人物访谈引起了我的关注。一是多少有些另类的房产大亨潘石屹,一是多少也有些另类的著名歌手朱哲琴。潘石屹的另类在于,他不光做房产,还写博客,拍电影,搞形象宣传,甚至连他自己都说,“我是房地产界的章子怡”。把自己与女性电影演员放在一起考察,这样的比喻大概只有他才会想得出来。朱哲琴的另类在于,她小小年纪,却有自己的音乐主张,跟随作曲家何训田闯荡天下,对当初未被音乐学院附中录取反而觉得庆幸,并且笃信只有爱才会拯救人,“如果说我们这个世界有缺陷的话,要靠爱来拯救,而不是任何一种宗教”。
关于朱哲琴,文章中有一个细节让我们难忘,那就是她曾经在异国他乡的一个水上集市,把半船花拿来送人,她以为卖花的是因为喜欢她才这样做,哪知道结局却是,她不得不掏出差不多900元人民币来支付花钱。文章专门配了一幅插图,图中朱哲琴坐在一条小船上,簇拥着她的是半船的鲜花。我想,900元对朱哲琴而言大概算不上什么巨额投资,但她却以这区区900元换来了一次被鲜花簇拥的经历,体验了一种良好的自我感觉,应该是非常值得的。
这个小故事的核心是名声。朱哲琴是因为自我感觉太好,才会放大自我,以为满天下都是追逐自己的粉丝。其实,许多中国的著名演员在国外都跟普通人一样,如果也象在国内那样戴墨镜的话,反会让人笑话。我2001年去美国的时候,就曾经在好莱坞的一次演出中见到过中国的一位挺著名的男演员,他在演出散场后挺孤独地一个人匆匆离去。在那里,他和我们一样,不过是一个普通观众和游客而已。
事实上,名人对名声都是很在意的。潘石屹也不例外。然而,在对潘石屹的访谈文章中,我却读到了这样的一段:“大街小巷都是我的头像,每天出门到处都看到自己,已经烦透了。”我没有生活在北京,那里的情况是不是确如潘石屹所说的那样,无从查考。不过,至少在我所生活的南京,潘石屹的头像还没有象当年文革时的毛主席像那样普遍。所以我认为,潘石屹的这番话也反映出他的自大成份。有意思的是,这篇文章的压题照片就是几个农民工坐在SOHO中国以潘石屹为形象代言人的巨幅广告招贴画前。画面上的潘石屹笑容可掬,颇有职场老板风度。但这并不能说明他的知名度,我就很怀疑坐在这个巨幅广告招贴画前的几位农民工有几个能认识潘石屹。对他们来说,画面上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个地方可以歇脚、避风。所以,烦透的可能只有潘石屹自己,其他人并没有把他的头像当回事儿。这让我们想起王朔一部小说的名字——“千万别把我当人”。越是名人,越应该有这样的平常心。
这一期南周的写真版《高原上的挖掘》用三分之二篇幅的彩色图片和三分之一的文字,介绍了与冬虫夏草有关的话题,设计独特,选图精当,读起来象看彩色画报。我第一次知道那些挖草的人们不仅要穿皮裤,而且要戴口罩,以防湿气。他们赚钱的过程,肯定比潘石屹们艰难得多。而最下面一张题为“高原上的野餐”的小照片,却反映出他们简单的快乐。所以,潘石屹与这些以挖草为生的人们相比,究竟谁更幸福,恐怕还很难说。